

缺电引发核电讨论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邱海旭)
世界上最大的一些核能国家已经不再修建新的核电站
天气炎热导致了能源紧缺,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夏天,很多城市甚至紧缺到要拉闸限电地步。电力行业的老总们由此抱怨,从1997年到现在没有批准过大型电厂新建项目;另外一些人则提出要增大中国核能使用的比例,也有一种声音呼吁要合理高效使用现有的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核大国之一,但在如何利用核能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最终制约了核电产业发展。2002年我国核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5%,远远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司司长张静9月1日在北京表示:“在核工业工程项目中,法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法国驻华大使馆核工业参赞沙瓦尔德则表示:“在核能研发领域,中国是法国第一重要合作伙伴。”
法国是世界上核能比例最大的国家,也是最早同中国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国家之一。1982年11月,中国当时的核工业部与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签订了《中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双方合作由此起步,到今年4月,中法双方已签署了八个合作议定书。沙瓦尔说,双方合作主要集中在核工业工程项目、核能研发、核安全三个领域,其中核电项目是合作成功的典范,法方对核反应堆、核燃料等进行技术转让,并通过人员培训,使“中国核电安全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中国的核电布局
中国目前通过国际合作建造的核电机组共8个,在建与运行装机容量约750万千瓦,其中,中法合作核电机组四个,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20年,国内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至少3200万千瓦以上。
而中国目前已建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仅为870万千瓦双方在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合作建造的四个核电机组已先后成功投入商业运行,机组多项运行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工程合作,法方分期分批为中方培训了核安全领域技术人员近百名、核能研发领域人员两百多名;通过核能研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岭澳核电站核燃料运行周期由12个月增加到18个月,大大提高了核电的经济效率。
在广东珠三角,阳江核电站是广东核电投资的第三个独立商用核电站,该核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800万千瓦,规划总投资80亿美元,将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加上目前4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核电将以1200万千瓦的发电量占据广东电力市场1/5的份额。如果加上大亚湾和岭澳的两个新反应堆,装机量将直逼三峡电力的1800万千瓦。阳江核电站主体工程将在2006年动工,到2010年建成投产2台机组,6台机组全部投产则要到2021年~2026年左右,整个项目从规划到投产使用将历时15~20年。核电项目将成为这一区域电力建设的主要形式。
在浙江,三门县猫头山核电项目在年底将正式立项,总装机容量将达到年产1200万千瓦,与秦山核电站一起为长三角助阵。
福建、江苏、山东、湖北、湖南以及重庆等省市,已经提出了建设核电厂的申请报告。
中国专家的核能观点
解决电力供应紧缺问题是一个需要通盘考虑的大课题
著名核能专家、原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内业界关于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问题曾有过多次讨论。核电界的争论,表面上看是技术路线和方案之争,实质是自主设计还是单纯引进之争。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程平东:我国核电的起步成就卓著,但是以后的发展进程受到制约,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明确的核电发展思路和政策。突出表现是:战略管理争论不休,组织机制屡理难顺,优化组合壁垒重重,项目管理五花八门,机组堆型各自为政,工程造价居高不下。现在,包括秦山二期、岭澳、田湾在内的6台压水堆机组和秦山三期2台重水堆机组,除了秦山二期2号机组和田湾项目在建外,其余都已建成投产。下一步如何规划?下一代大型核电机组的建设如何坚持自主化、国产化,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如何定位?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汪兆富: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设计和建造首座核电站技术的国家。我们设计的核岛控制系统的有关参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自我设计的控制棒驱动机构达到了850万步(250万步即达到要求)。我国在引进必要的设计软件的前提下,组织国内设计院、科研院所和设备制造厂进行一些关键项目的攻关,完全有能力按照“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模式,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的国产化核电站。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郑明光:如果一味引进技术,将严重抑制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一味引进将使自己的科技投入没有回报,开发没有市场,科研人员没有成果,最后将瓦解国家的科研开发体系,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受制于人。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孙汉虹: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保护中国核电产业,防止人才、技术的断档和流失。
另外一种声音
西门子公司多年来一直是核能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但从1999年开始,西门子已经开始减少核能设备公司,甚至卖掉。今天,它已不再以主要设备商的身份出现。
倍尔(Oskar Beer)博士是西门子发电集团中国市场销售总经理,谈到中国的能源问题,他说:中国的经济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对能源尤其是电的需求必须与经济同步增长。从资源特点说,中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和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煤炭和水资源,提高煤炭发电效率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谈到环境污染时,倍尔博士认为:使用更加环保的技术对保护环境非常重要,西门子在这方面已经与中国政府进行了很多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上海外高桥火电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就不再有污染环境问题。增加天然气使用也会减少环境压力,再生能源也是非常好的办法。西门子发电集团目前在中国有六家合资企业,将继续致力于为中国用户建设高效环保的发电厂。
在问到目前正在讨论的核能问题时,倍尔很谨慎地说:“我在能源行业工作几十年,据我了解,发展核能可能是中国政府一个战略上的考虑,一旦传统能源资源供应受到限制,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核能,尽管也非常环保,但建设核电站需要很长周期,能否在短时间解决能源供应,我很难回答。虽然西门子不再是主要的核能设备制造商,但在几个核能公司仍然有一些股份,所以,我们还是很关心核能的发展。”
另外一组数据
德国经济和科技部2002年的数据显示:
全世界正在运营的核电站有438个,总装机容量为352110万千瓦,其中美国最多,有104个,法国59个,日本53个。
从核能占的比例来看,法国最高,达到了77%,日本33%,德国31%,英国24%,美国21%,俄罗斯17%。
目前正在修建的核电站有36个,中国有8个,加拿大8个,俄罗斯5个,乌克兰4个。
世界上最大的核能国家美国和法国已经不再修建新的核电站,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德国已经退出核能建设,多个核电站已经停止使用,大多数发达国家核能的比例在不断减少,而这些核能不断减少的国家中再生能源的比例却在不断扩大。
NBC并购威望迪环球:迈进好莱坞的马拉松
记者 邱海旭
9月2日,在经历了一场类似马拉松的艰难谈判后,威望迪公司与通用电气表示,双方已就通用电气旗下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与威望迪在美国的媒体资产威望迪环球娱乐(Vivendi Universal Entertainment)的合并展开独家谈判。这也就意味着,在威望迪绣楼下等着接绣球的候选人只剩NBC一个,NBC合并威望迪环球已成定局。
威望迪环球带给NBC的“嫁妆”包括一个电影制作中心,3家有线电视台USA、Sci-Fi和Trio,一个电视制作中心和几个主题公园。加上NBC原先拥有的CNBC、MSNBC、Bravo等庞大的电视网络,这一纵向合并将缔造出美国传媒娱乐界的又一个庞然大物,威望迪董事长让-雷恩·福尔图(Jean-Rene Fourtou)表示,最终协议有望于9月底签署,在此之前,双方将就一些细节问题深入谈判。合并后的新公司暂命名为NBC-环球(NBC-Universal),新公司将由通用电气副董事长、NBC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罗伯特·怀特(Robert Wright)领导。根据双方协议,在新公司420亿美元的市值中,通用电气将持有80%的股份,剩下的20%为威望迪所有。
这项合并催生的是一个年收益高达130亿美元的媒体帝国,威望迪环球虽然是个被出让的孩子,但其规模和业绩其实不错,旗下的影视公司刚刚贡献了“Seabiscuit”和“The Hulk”两部卖座影片。
对于NBC来说,获得威望迪环球使它增添了与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和维亚康母这样的媒体巨头比肩的资本,在最大的几家广播公司中,只有NBC不属于某个媒体王国,ABC被迪斯尼公司掌控,新闻集团拥有福克斯,CBS则属于维亚康母。很多评论家称,威望迪环球使得通用和NBC 将一只脚迈进了有利可图的好莱坞电影工业。长岛大学市场管理教授布瑞恩·阿伯特认为,合并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NBC想做时代华纳那样什么都做的媒体巨擘:“他们想进入动画、出版和音乐等所有领域。”此外并购行动也很符合通用电气的脾性,谁都知道GE是全世界业务领域最复杂的跨国公司。交易确定后,GE和威望迪的股价都有了显著上升,显示投资者对这门亲事的看好。
在威望迪这边,总裁福尔图总算能够松口气了,因为威望迪环球终于被卖了个好价钱,实际上,如果不是威望迪公司扶摇直上的债务,出卖美国娱乐产业不会显得如此急迫。到2003年7月底,威望迪的债务总额已经超过130亿美元,因此威望迪迫切希望出让环球能够为其筹措足够资金以挺过债务危机,这也是为何威望迪从一开始就把要价咬得很紧——140亿美元,少了不行。
回顾一下竞购过程中NBC最终胜出的经历也许比预测新公司的前景更为有趣。最开始的五家主要竞争者包括米高梅公司、维亚康母、Liberty Media Corp、NBC以及由施格兰(Seagram Co.,VO)前首席执行长小爱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 Jr.)为首的投资财团。8月底,威望迪将谈判对象的名单缩减为最后两个:NBC和布朗夫曼财团。布朗夫曼在整件事中的角色极其有趣,2000年,正是布朗夫曼将由他领导的环球公司卖给了正在进行媒体扩张的威望迪公司,他本人并且担任威望迪的副总裁。
外界普遍认为,从一开始威望迪就更加属意NBC,福尔图始终相信环球与NBC 乃天作之合,而且能将资产出售给通用电气这样令人尊敬的公司,会给威望迪增色不少。只是由于布朗夫曼的坚持,谈判才陷入旷日持久的境地。布朗夫曼显然打定主意要收回原先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的优势是能够立即拿出大约130亿美元的现金,这对缓解威望迪债务危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NBC则能为威望迪带来相对看好的长期回报。
威望迪决定同两家竞标者进行谈判无异于玩一个高风险的游戏:它可能因此敲定一笔更划算的买卖,但同时也要冒与其中一个竞标者——或是两个——彻底翻脸的风险。这个游戏又必须速战速决,因为之前已有迹象显示,这场旷日持久的拍卖开始令环球公司的业务受到影响。在变幻莫测的拍卖形势中继续良好业绩,是环球制片厂引以为傲的事,但环球娱乐公司总裁朗·梅耶(Ron Meyer)已经反复向福尔图发出警报,称管理层现在必须花大量时间安抚雇员对未来的担忧,如果不确定状态继续存在,员工士气会进一步受到打击,编剧、导演和演员都可能开始怀疑,这里还是不是能让他们进行最佳创作的地方。
GE最后使出的杀手锏是提高了在现金支付上的承诺,威望迪环球的股东将能得到38亿美元的现金回报,同时GE还承诺通过资本市场帮助威望迪减免16亿美元的债务。于是布朗夫曼财团最终充当了威望迪谈判筹码的角色,这个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很明显,如果布朗夫曼得逞,新的环球公司充其量还是个被媒体帝国阴影笼罩的小妹妹,始终不如和NBC共组豪门这般令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