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严兆军)

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0

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1

即将被拆的旧建筑群 

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2

2001年6月,贝聿铭说,北京中国银行大楼是他设计的“最后一所大房子”,不知道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不是他“最后的大宅”

左图: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

下图:贝聿铭  

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3

8月19日上午,苏州市民张先生给《现代快报》打电话称,在东北街224号,也就是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地上的一处民居中,发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彩绘图案。东北街224号的第一进房屋,是一个四面有房间、中间为大厅的四方建筑,彩绘图案就在大厅东西两面墙的顶端。居住此处的居民希望借助这些模糊的彩绘证明这里确实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旧址,他们不想拆迁到别处去,尽管这里的老房子看起来破旧不堪,居住不便。

在东北街224号附近,就是苏州平江区医院,穿过医院门诊楼,可以看到一座残旧的大厅,这里是医院职工的存车处,据苏州园林局退休的副总工程师黄玮说,这座厅原有400平方米,是明代建筑,现在要面临被拆掉。

去年4月30日上午,黄玮参加了市里召开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方案的研讨会,他对记者回忆说:“在会议之前有个通知,说位置就在拙政园的边上。到了会上正式看到了规划,我当时也向贝聿铭先生作了简单说明。上午的会是苏州市的专家参加,下午晤谈会是从全国请来的罗哲文、吴良镛等6位大师级的专家参加。但这个会之后,签约仪式就举行了。去年8月我给参加全国专家晤谈会的6位成员都写了信,寄了材料,10月份时候我还给罗哲文先生打了电话,他说是有问题,不过太迟了。到今年7月时候,我就着急了,因为10月就要开工了。”黄玮于是就写了一封题为《救救拙政园!救救忠王府!》的公开信,复印了500份寄给相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在这封公开信之后,附录着他绘制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占地图。黄玮先生说:“我对贝老是充满敬意的,新馆的问题出在选址上而不是设计上,贝聿铭只是在市里提供的地上做设计。但选址错了,一切就错了。任何好的设计建在这个原址上,就破坏了文物。”

8月8日,就在博物馆新馆方案向苏州市民展示的第三天,建设部派出的关于新馆选址的一个五人调查小组就在城建司园林处处长曹南燕的带领下来到苏州。作为调查组成员的丁宏伟教授告诉记者:“从整体性考虑,博物馆新馆应该另外选址,参观忠王府的时候就应该可以进拙政园。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前宅后园,住宅没有和园林相通是一个遗憾。”

作为建设部五人调查小组负责起草调查报告的林源祥教授是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他告诉记者:“忠王府的整个建筑群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太平天国古建筑群,原貌基本还在,是能够恢复起来的,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也还是很大的。但如果现在建了博物馆新馆,完整的忠王府就没有了,而文物保护讲究的原则就是真实性和完整性。”林教授说,“黄玮反映的情况在我们看来基本属实,专家的意见是重新选址,这个地段是历史文化遗存地,新的设计应该考虑放在其他什么更合适的地方。”丁宏伟向记者简单说明了参加这次调查的三位专家对于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的几点建议:1.建议立即停止新馆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拆迁:2.对现在规划范围内的平江区医院和托儿所的搬迁予以肯定,但应该恢复原来的古建筑群;3.建议再召开一次多学科的专家论证会,就有关新馆的选址和忠王府——拙政园的整体保护作论证。林源祥教授告诉记者:8月18日左右,这份报告应该已经交到建设部的相关领导那里了。

8月20日,苏州博物馆馆长张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的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没有听到任何工程要停下来的指令。”在新馆筹建处,贝聿铭与苏州市政府签约仪式的照片就挂在“拆迁户结算取款处”的门口。

张欣原任苏州图书馆馆长,曾主持建设图书馆新馆,今年3月调任博物馆馆长,主要就是要负责新馆工程。他说,新馆方案目前的选址主要包括现博物馆的西北角、平江区医院、一个托儿所和大概180户民居,只是涉及一些“控制保护古建筑”。并且拆迁了之后会在附近重建,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目前签订了搬迁协议的居民大概已有50户,平江区医院和托儿所的搬迁还没有最后落实。

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钱公麟对黄玮的公开信和他绘制的占地图不以为然,他说:“黄玮其实不懂历史,这张图在我看来不值一辩。”他打断记者有关“反对派或支持派”的说法,“我看这不是一个支持不支持的问题,这个方案已经定下来了。1961年,国务院确定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后来又确定忠王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拆的那块地方并不属于文物保护的范围。那里多是商人张履谦的住宅,还有他后人购置的一些住宅,原属张家的补园早在1951年就交给了苏南文管会。按照黄玮的逻辑,难道他的后人在上海买了房子,那里就是忠王府了?在北京买了房子,那也变成忠王府了?”

钱公麟的观点是,现在要拆的宅地建筑由于历史原因被医院、邮局等单位占用,保护不善,局部破坏严重,应该拆迁。而黄玮的观点是,医院等新建筑本来就是对老建筑的破坏,是过去的工作没有做好,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所有的旧建筑都拆掉,那等于新的破坏。他认为,应将医院、托儿所和居民楼全部搬出来,将那些破损的建筑修复,要保证完整原址的面貌,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估计搬迁和修复的费用在1.2亿元左右,比建新馆的造价要少一半。黄玮说:“1976年,市政府为了挡住外面工厂的污染,在拙政园北边还划了10亩地做苗圃,种树养花,这块苗圃现在也划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中。文化遗产要求是主体与环境一同保护。”

200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将在苏州举行,黄玮担心世界各地的专家会对新馆建设提出批评。而钱公麟则没有这样的担心,钱公麟坦承,新馆建设最初的想法就是他向苏州市有关领导提出的,而市里很快就有了请贝聿铭来做设计的计划。钱公麟的父亲钱镛是苏州博物馆的首任馆长,博物馆世家的钱公麟认为,苏州的博物馆就是应当用园林特色,建在这块宝地上很合适。

在博物馆外租了间门面卖冷饮的殷先生则等待着拆迁,他说:“我们这里的居民都觉得苏州博物馆应该在别的地方,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贝聿铭要站在这里就能看见他们家的祠堂,看见狮子林。”

从苏州博物馆到狮子林只要步行几分钟。1917年,贝氏家族的贝润生在苏州买下了狮子林和附近的大片基地,投资银元80万,历时9年改筑修复。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直到去世时,一直住在离狮子林很近的西花桥巷。贝氏祠堂现为苏州民俗博物馆,该馆的副研究员张令德说,贝聿铭曾多次来狮子林和贝氏祠堂,去年签约前后也曾来过。去年4月29日,贝聿铭参观完苏州市博物馆后就在八旗直奉会馆的舞台前看了一小时的昆剧。他的从叔祖贝晋眉在1919年与张紫东等共同发起昆剧传习所。张令德说,也许将来狮子林、贝氏祠堂和拙政园、博物馆新馆能成为一个一体的大旅游点。

然而,谈到对昆曲的贡献,即将消失的张履谦宅院也颇为传奇。张履谦酷爱昆曲,昆曲大师俞振飞和他的父亲俞粟庐曾在园中生活和演出,园子里还曾供养昆曲戏班子。张履谦的孙子张紫东1950年70岁时死于张宅,他曾与俞振飞共同登台演出。张紫东的儿子张问清、孙女张岫云曾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现在都已退休。去年11月,张家后代特意在苏州举行了一个将“补园”捐献给国家的仪式,副市长姜人杰代表苏州市政府向张问清颁发了捐赠“补园”——拙政园西园证书。张岫云女士告诉记者:“捐赠仪式后,我还给大家做了一次导游,那片园子,哪一棵树我没有爬过,哪一片水我没有玩过?!”张岫云是在珍珠港事件后随父亲张问清到“补园”居住的,她写就的《补园旧事》一书已经交给苏州园林局等待出版,她说起现为平江医院“职工之家”的那座小洋楼,“那是张履谦续弦,娶一位上海小姐时盖的,上海小姐不愿意住在老宅院里,张履谦就为她盖了这所洋房。到现在也有100多年历史。”

张岫云说:“昆曲和拙政园,这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在我们家的后花园交汇。这样的地方很罕见,我当然希望住宅和园林能作为一体保护下来,如果不能整修,那也不要拆掉。这就像一身衣服,不能留着裤子,把上衣去掉。我的记忆和感受并不重要,但我实在不明白贝聿铭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博物馆,自我安慰一下,我就想,改成博物馆之后,它就永远不会再改了,这样也好。”

拙政园外的一块“圣地”

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4

光绪年间拙政园宅园简图  

拙政园外的一代文章5

拙政园—忠王府现状简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位于苏州古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地点是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

然而,在拙政园近500年的历史中,这块园林实际已多次易手,也被多次改建。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和周围几家宅院(包括潘家、汪家等富商的住宅)合并为忠王府。李秀成当年大兴土木的官衙部分,就是现在的苏州博物馆所在地,其宅院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新馆方案的选址地所在。

1863年,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3年后,巡抚行辕迁出。1871年,张之万任江苏巡抚时居住在原潘家住宅中,并修复花园部分。1872年,拙政园的中部划归八旗奉直会馆,现在这个会馆的戏台等部分对外开放。

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忠王府的西部归富商张履谦,花园部分就是现在的拙政园西花园,张履谦修复并重建之,称其为“补园”。“补园”南边则是张家的住宅,还有祠堂和义庄,这两者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新馆选址。

东部的“归田园居”的那部分一直荒废,直到解放后重新修复才成为现在的拙政园东花园。曾经的忠王府的官衙部分,包括八旗奉直会馆,现在成了苏州博物馆所在地。而曾经的张之万的住宅部分,解放后成了工艺美术学校的校园,20年前学校搬迁,这个地方划归拙政园办了个园林博物馆。

1961年忠王府和拙政园都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拙政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本体范围包括东、中、西部花园及北部的花圃和南边的园林博物馆。忠王府未能进入这两个保护范围的主要就是现在博物馆新馆的选址所在地。

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对本列记者说:“我去年参加晤谈会时候还没有地段的问题,当时就说是一块空地,属苏州博物馆的一个部分,分开管理。实际在博物馆和拙政园之间的这个地段有一部分是属于控制保护古建筑的范围,是可以盖新房子的,但要报相关政府部门批准。”

吴良镛说:“忠王府的居住部分,有一两个厅,几间房子,已经不成气候了,周边的其他条件都变了,有点乱七八糟。还是换一个博物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