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库哈斯:东方或者西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上、中图:由法国佩劳建筑师事务所Dominique Perrault主持设计的方案。这个方案的设计非常醒目,而且阳光照射极为充足。为保护建筑物免受风吹日晒,专门设计了不锈钢金属结构和金属织布质地的金属阳伞,遮盖大厦的正面。阳伞飘动在理性、简洁、实用的建筑上方,使建筑的诗意与科学理性相映成趣。多米尼克·佩劳在巴黎接受建筑教育,1 981年创办建筑师事务所,他目前是法国建筑学会主席、建筑科学院院士,获国家功勋荣誉勋位
下图:由日本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Toyo Ito Associates,Architects)和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提交的方案,主创设计师是伊东丰雄和张永和。伊东丰雄曾多次在日本及国际上获奖,是一位国际大师级人物,他的事务所“都市机器人”创办于1971年,1979年更换为现名,他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工程是他最新落成的杰作。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在国内的设计单位中,是一个比较新的设计机构
田园般的东方的伊东丰雄
刘开济(评委、中国建筑学会顾问)
我最初印象最好的是法国佩劳建筑事务所提交的方案,第二是瑞姆·库哈斯的,第三是日本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设计。其实库哈斯和伊东丰雄的模型做得不好,挺粗的,而其他那些方案的模型做得漂亮极了。美国SOM建筑事务所的模型细致之极,外行一看就会被吸引过去。说起来库哈斯的模型做得真是一般,这样还真的要内部的专业人士才能看出门道。法国佩劳建筑事务所的模型就特别好,方案也有突破性。伊东丰雄那个我觉得是很有点特色。
第二天,他们阐述完之后,我的排序就完全倒过来了——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的方案成为最好的,库哈斯还是第二,法国佩劳建筑事务所的方案变成了三个中的最后一个。
吴耀东(评委、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我喜欢伊东丰雄。CBD中央商务区,在全世界并不是很多,我想可不可以是低密度的,伊东丰雄提出了新的想法,他的设计只有100米高,不是超高层。而且,他的方案对水平流动很好,在工艺上很合理,特别是他的建筑理念——东方式的、田园般的。在我这里,他是排名第一位的。
“凤立鹤群”库哈斯
张锦秋(评委、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
使我眼睛一亮的有两个作品,第一个是库哈斯的门型方案。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我们就看模型,因为是匿名的,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哪个方案是谁的。我被一个群体模型迷住了,这是在CBD这样一个范围高楼林立当中,中央电视台的新址像一座大门,是一个“框”,而且这不是一个平面的门,是一个拐弯的门;它不是最高的,没有与人比高,它的体型与周围形成很鲜明的对比;它是一个门而不是一座塔,有通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又不抢占高度。我们经常说“鹤立鸡群”,但这一个是“凤立鹤群”,自己很有创意地融入这个环境。
我们现在很强调看一个建筑不是单看建筑本身,而是要看在一个城市环境中,既有个性又与别人合作得很好,这是一个很优秀的方案,我们强调“城市设计”的概念,就是一个建筑在一个城市的具体环境中为周围的建筑增色,优化城市环境,既符合城市的要求又有自己的个性。我觉得成为标志性的建筑,不是压人一头才是标志性的。
第二个是日本伊东丰雄的,他的方案是一个低层花园式的方案,整个是圆形的,屋顶全是绿的,以低层建筑的形式出现,在高楼群中有一个大花园,这个构思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低姿态来突出自己,优化了环境。
柯焕章(评委、原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我印象最强的三个是库哈斯、伊东丰雄和美国SOM建筑事务所的方案。但强烈印象与排序是两回事。SOM方案与我原来的想法很接近,CBD总体规划的前期规划是我们做的,所以我个人对CBD的整体格局比较熟悉。在想象中,因为三环路两侧高楼比较集中,所以中央台应该有一个高楼,并有大面积的裙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方案也比较接近,但是相比之下,SOM相对功能组织得比较好。在CBD空间形态上我有一个考虑,三环路两侧要形成至高点,他们的布局基本符合这一形态特征。
排序不仅要看建筑形象问题,更要看它的功能,交通组织,环境设计以及实施可操作性等问题。日本的伊东丰雄方案把所有功能放进一个几百米直径的圆型建筑里,把几条城市道路都安排在圆型建筑底下,我觉得使用上是很成问题的。所以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我的排序第一个是库哈斯的,第二个是SOM的,第三个是上海的,第四个是北京设计院的。库哈斯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比较符合CBD总体规划条件,建得比较集中,不像其他的铺得那么满,基本保留了规划城市道路并在东南角保留一个公园,市民和电视台本身做室外场景都可以用,有一定的空间,不是显得那么局促。
被争议的法国佩劳方案
严迅奇(评委、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许李严建筑工程师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在我这里库哈斯不是第一位的、伊东丰雄也不是。法国佩劳是我中意的作品。后来库哈斯阐述完了,改变了我对他只是以形象取胜的印象,上升到并列第一位的位置。
刘开济
法国开始排第一,为什么后来落到了第三呢?法国建筑是自属一派的,非常精致,是那种巨尺度的“大”。在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时候,法国也搞了一个“十大建筑”,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巴黎新地标是拉·德方斯的新凯旋门,这是一个巨大的“拱”,就是一个很大的建筑挖了一个洞,非常精致,而且法国人赞成巨大的尺度,这一次他们拿来参选的方案也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了一栋楼里。也正是这一点后来成为我不选它的一个理由,因为我考虑这样尺度太大的建筑放在北京是否会合适。我认为中央电视台的地位非常重要,选择法国这个方案,从建筑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好方案,而且在CBD高楼群里,中央电视台也会因此而非常突出——它的巨大超尺度会压倒周围的建筑,可能在中国还是不太合适。
吴耀东
参加此次竞标的建筑机构,我分为两个阵营,一类是个人建筑师事务所、包括库哈斯、伊东丰雄与米尼克·佩劳;另一类就是组织型建筑师事务所,除开上述三家,剩下的都是这类事务所。我所感兴趣的是个人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他们能把业主的要求消化掉,然后再通过各种组合做出来。这次央视方案,也是他们最有创造性。当然,在我的投票选择里,他们也是主要的考虑。后来我对法国方案犹豫了,为什么?问题之一,中央电视台给了四块地,他只用了一块,其他都给了绿地。这事实上是由央视买下地,然后贡献给社会,在经济社会里这样是否可行,有疑问。另外,这一设计像两面大墙,有风的问题,也有阳光的问题,还有城市尺度感的问题。我犹豫再三,在佩劳与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之间,最后选择了上海方案。
选择的库哈斯及其他
张锦秋
我投了三个方案的票,除了库哈斯和日本的,还投了上海的一票。竞标的作品,有一部分是从功能出发,建筑很简洁,在其他场合可能都是很优秀的,但是在标志性和惟一性即个性上比库哈斯那个要差一些,他们设计安排得很合理,但在创意上略逊一筹,在这个类别中上海的那个是做得最好的。如果真的按这个设计做出来也不错,起码在现在的北京,还没有这样的一个建筑,甚至它应该是最好的,中国的建筑师们这一次表现得真是相当优秀,只是这一次有了出奇制胜的库哈斯。
刘开济
我选的那三个方案都比较前卫——库哈斯设计的是两栋高楼,法国的方案是一栋楼,日本的方案也是一栋楼,不过是一栋矮楼。其余的七个方案的设计水平也都很高,他们从环境分析等方面入手,大都是传统思路大家容易接受。这次中央电视台的任务书分四部分,那几个方案也都按任务书的要求来做——主楼都是高高的塔楼。
我们专家组选的三个方案是不分名次的,这也是甲方要求的。这种方式在国外也有。选择不分名次可能有这样的考虑,这些评委都是专家,如果专家们选出一二三来,而中央电视台是由国家投资的,从投资角度考虑如果不采用专家们选的“第一”,有不尊重专家的嫌疑,不太好。那么换一个角度,投资方会觉得我花了钱,当然不愿意盖一个我不喜欢的建筑。最后我们评委统一选定的三个方案是库哈斯的方案和伊东丰雄的方案,还有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方案。为什么选择上海的这个方案呢,上海是大家比较公认、比较熟悉的那七个建筑中,方案做得最好。我这次担任评委主任,有时我想我的思想是不是太“中国”了。不过我是主任,要对各方面负责。这样我们最后的结果就是三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方案。库哈斯的方案很前卫,很明确,像西方的那些建筑;伊东丰雄的矮楼做得很好,所以在CBD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地方,别人也不会做这种设计,只有中央电视台有机会做矮楼,所以按这个方案建成后也会是一个地标。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伊东丰雄的设计更有东方味道,我是比较保守的人,我不知道特别前卫了群众和各个部门能不能接受,总之,最后这三个方案各自代表了一种创作的思路。
这里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最终选出的三个是不分名次的,如果不分名次,你就不知道哪一个方案是大家都比较赞成的,或者更赞成的。实际上,库哈斯的作品是9个评委得了9票,但是我要说的是,这并不等于说它就是每个评委心目中的首选。大家以投票这种方式让它进来,是认为这个作品是可以被选进来,但它并非一定排在第一位。
上图:伊东丰雄方案的设计概念是一个“超建筑体”,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未来城市的模式。它是一个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基地,同时也是城市绿色环境生产的基地。构成该建筑基本形态的是一个直径300米、悬浮在半空的圆盘,这个圆盘就像是宇宙的飞来物,既是21世纪资讯的象征,又将作为城市公园而成为绿色的象征
下图: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汪孝安主持设计的方案。形成区域高塔的主楼的竖向性产生向上的张力,体现了振奋向上的活力与精神。在保证电视台安静高效的工作环境前提下,为市民设计了一条充满欢愉与惊喜的参观流线。入夜,透亮的水晶体将室内与室外的景致溶汇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