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工具单一之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程清)

中国股民投资工具单一是个老问题,7月18日正式启动的《证券法》的修改工作将“做空机制”的引进再一次成为焦点,这起码可以使投资者单一的投资工具多了一种。

另外,统一指数也嚷嚷了两年多了,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徐宏源明确表示,股指期货出台已初见端倪。制衡工具的出现,不单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更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内在需要。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仅有股票、债券、基金等几种金融品种,没有金融期货、期权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更重要的是缺乏做空避险机制。投资者不仅选择余地小,而且无法避免长期投资的系统风险,因此长期持股意愿不强。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多是直接投资者,准确地说是盲目投资者。近年来,虽出现了一批基金,但是代客理财业务尚未真正展开,股民往往把基金本身也当成了上市公司。

有4年“股龄”的个人投资者于高强告诉记者:“中国股市的行情如果只反应在时间上,历来是牛短熊长,反应在投资者操作结果上历来是痛苦大于喜悦。2000年这样大势中盈利者有54.35%,但其中通过一级市场申购盈利的占28.68%,即只有25.67%的投资者是在二级市场盈利,而2000年行情是单边牛市。2001年和2002年都只有不到7%的投资者能取得盈利,按照目前行情趋势,今年上半年的盈亏比恐怕要更少。”以至于市场诸多投资者感叹:“没有做空机制使弱小投资者有巨大的风险。”

中国华电投资咨询公司首席证券分析师张卫星说:“我国股市是一个单边市,投资者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只能在股价上行中获利。由于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要想获利,惟一选择是推动股市不断上行。投资者就会逼迫政府出利好,从而推动股市上涨,在股价上涨过程中获利。这样正常市场中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就演变成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由于不存在做空机制,股市价格被高估,不能形成合理价格,这成为我国股市高市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回避市场风险方面,缺乏适当的避险工具。特别是在开放式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可以入市的今天,对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某知名股评还专门撰文写道:“没有做空机制的最大害处还不在于不能做空本身,最大的危害是在使市场从来没有,也从未形成任何做空的操作意识,对股票只知道买,但行情却决不是只涨不跌的。中国的股市政策只允许股票上涨时才可以赚钱,这样就促使企业与机构成了一对双胞胎。企业发布假业绩,让股票上涨,机构炒股从中获利,而利润的一部分又以某种形式回到了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手里。”对这种双方都能得到利益的“造假”事件,证监会束手无策,即使能调查出来,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如果《证券法》得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做空机制能让投资家在股票下跌的时候获得利益;股民做空,也是可以美梦成真的。做空机制如果出来,还申购什么新股?不再热衷于摇号。新股上市后只要高开,没新股的居然可以做空高抛新股,当天或次日回落后买进平仓,不赚升幅,赚落差。”张卫星说。

北大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的曹凤歧教授的看法可能更务实,他认为虽然做空机制和全流通不无关系,但没必要等全流通和等其他问题都解决之后才推出股指期货。他认为,目前《证券法》的修改只是为将来推出做空机制创造一个条件,而股指期货的推出和其他投资工具的建设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