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仍有领先内地十年的优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三联生活周刊:SARS疫情严重打击了香港经济,有观点认为,这充分暴露了香港过分依赖服务业的经济结构之脆弱,香港经济转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您看来,未来香港的经济应如何定位?
胡祖六:我并不认为香港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而是香港经济只能依赖服务业。香港的高地价、高工资和高福利决定了在香港发展制造业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香港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支柱是自然的,也是有效的,事实也证明过去20年香港经济的这种转型是成功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劳动成本逐渐上升,以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生存,适逢内地改革开放,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厂房至地价和劳动力便宜的内地,香港经济就开始转向以金融服务业为主。时至今日,香港的服务业占香港GDP的85%以上,这种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制造业转向内地是势不可挡的,香港可以提供企业的管理与法律咨询、产品的包装与广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分销渠道等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业。即使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必须是与服务业有关的高科技产业,比如风险投资。
推动经济转型的动力存在于香港固有的优势之中,所以现在香港所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仍应当是以服务业为主,是服务业价值链的进一步提升。香港未来的经济定位应该是在亚洲区内的金融、贸易、服务、物流跟旅游的中心,服务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经济整合,成为中国和亚洲的主要服务中心,为中国和整个亚洲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三联生活周刊:您怎么评价内地与香港即将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对香港以及内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您估算CEPA可以为香港的GDP带来多少增长,可以创造多少就业职位?
胡祖六:随着中国内地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及加入WTO后的进一步开放,内地和香港经济将逐步整合与一体化。CEPA是实现内地与香港之间自由贸易的第一步,也是内地和香港经济整合一体化中迈出的必要一步。对于推动目前香港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CEPA是内地与香港经济“双赢”的安排。CEPA将促进内地和香港互相的直接投资,香港企业到内地投资的审批程序将更加简化,内地企业到香港投资也将更加便利,内地现在和今后都会成为香港接收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所有到香港投资的企业都会享受到平等待遇。
香港——亚洲的金融中心
内地与香港经济是互补的关系。CEPA使内地的“世界工厂”和香港的金融、专业人才、信息流以及自由市场等优势更紧密结合。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实现内地与香港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全面一体化。欧盟在不同国家之间都做到了这一点,更何况香港和内地是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
CEPA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它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长期和持续的。预计CEPA实施后将推动香港经济GDP的潜在增长力提高0.5到1个百分点。CEPA将促使香港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与产品,因此我认为CEPA并不一定能大幅提升香港的就业率。但一定有助于香港就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升香港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并最终带动香港教育水准的进一步提高。
三联生活周刊:除CEPA外,实施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将部分国内资金引入香港股市,也被认为是中央政府支撑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一项重要举措,您如何评价QDII的实施对维持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现实作用?
胡祖六:香港资本市场已成为内地国有企业集资的中心地。仅去年一年,国企H 股和红筹股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融资额就高达692.7亿元。除了融资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外,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还有效地推动了国企改制,以及公司运作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但是,由于没有本地市场投资者的支持,大多数红筹股和H股在香港上市后成为一座“孤岛”,股票价格很低,有相当一部分红筹股和H股的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值。由于投资者与消费者完全分离,这些红筹股和H股,稍有不利消息就会遭到国际投资者的无情抛售。QDII将使内地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于在港上市的内地优质企业,也有利于H股和红筹股价格的稳定。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其竞争力是否正逐渐输给上海?
胡祖六:尽管香港经济遇到了较大的内外困难,但香港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如国际化优势、体制优势、金融优势、地缘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等仍会继续保持和发展。我认为,目前香港在自由市场、资讯流通及金融专业人才等方面,仍有领先内地约十年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