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圆桌(24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邓迪 杨不过 莫幼群 冷冷)
据说,吃了它之后
邓迪 图 谢峰
小时候挨过饿,半年不见荤腥味儿更是常事,那时候看伙伴们把青蛙从河里抓上来串在铁钎子上面拿火烤着吃,自己仗着比别人多看了几本书,知道青蛙是个好动物,即便肚子里多日没有油水,也不忍心吃这小动物。这些年,人们生活好了,开始对吃讲究起来了,但我对吃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吃饱不饿的层次上。
前段时间闹“非典”,人们又开始注意吃的问题了,野生动物不能乱吃,这话都写到法律里面了,可还是照吃不误,今天可能会吃出个“非典”,明天指不定又会吃出什么来。
数年前,曾经有过一次很讲究的吃的经历。那时候在一家公司打工,一天老板给我布置一个任务,陪日本歌星酒井法子在北京玩一天,临行前,老板给了我一份关于该歌星的各种忌讳,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老板让我记住,我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就记住她不喝可乐,不吃带眼睛和带腿的东西,只吃家畜。当时还觉得,当明星就是事儿多,瞎讲究。
可是午饭偏偏安排在仿膳,公司早就订了一桌满汉全席,没一会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几十道菜就摆满了桌子。我看得出来,小姑娘是被这一桌子菜吓着了,拿着筷子不敢下手,只好不停地喝水。这顿饭吃不好,就是中方招待不周,下次再来个一脸麻子的话老板肯定就不让我陪了,于是我只好不择手段连蒙带骗让她吃。
端上一盘狍子肉,她问:“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东西是家养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传说,据说女孩子吃了它之后会变得聪明。她听完,吃了一口。之后又上了一盘鹿肉,她又问:“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东西是家养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传说,据说女孩子吃了它之后会变得美丽。她听完后,吃了一口。之后,又上来一盘菜连我都没听说过,她还在问:“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东西是家养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传说,据说女孩子吃了它之后会变得善良。她放下筷子,决定不再善良。她一脸惶惑,好像在说,你们国家哪那么多的传说,骗谁呢?说实话,看着眼前这顿大餐,我自己也心惊肉跳的。
这顿丰盛的午餐吃得有点尴尬,现在回想起来,倒不是人家讲究,而是咱们太讲究了,你真让她吃木须肉或鱼香肉丝,说不定她也很开心。我不知道酒井法子只吃家畜的习惯是天生的还是当了明星之后改的,至少这个习惯很好。现在很多人还有乱吃的习惯,在吃的时候是否想过,吃了它之后会怎么样呢?
图书馆日志
杨不过
大学毕业后,图书馆对我来说成了一个神圣的地方,如同电影院一般。我已经三年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了。
不去图书馆,是整日蝇营狗苟眼光越来越低,难得想看一本书,买来放在床头也得十天半个月才想到翻翻。而电影院,向来在我眼中是所剩无几的浪漫地。甚至不止如此,它比爱情更加甜蜜,因为一切都不可预知。
我读的大学是一所奇怪的学校,它在各类排行榜上得分颇高,并以所谓的小资气息出名,但至少我身边的人大都喜爱牢骚却无甚用处。我对它惟一的好感来自于散漫的气氛,让我心安理得逃课性起曾经忘了期末考试,也有不止一个老师四年里并不认得我,而令人惊讶的是我居然也顺利地毕了业,并且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自食其力,真要感谢老天爷。
图书馆对我而言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地方,只是在这里可以理直气壮地浪费时间。那大概是我这前半辈子最为奢侈的对时间的挥霍。为了打发时间,我竟然看完了《王蒙全集》。我痛恨这件事,因为“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这样豪迈的语句对生活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外还有闻所未闻的杂志和莫名其妙的书,比如《婚外情的心理原因与调试》,明清艳情小说,还有混凝土制造工艺。我总以为所有看似无用的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那时候我经常忍着肚子饿在图书馆呆到黄昏,为了不浪费来之不易的位子。而天黑下来的时候,就该大批恋人们登场了,他们总是带着许多零食来侵占我们的领地,旁若无人地互相喂食,表达爱情。
“必读的书,我已饱读。”是博尔赫斯说的,他大概算是惟一给图书馆这枯燥无味的地方带来显赫名声的人,也是支撑着我在图书馆度过漫长无聊岁月的人。
也曾喜欢过一个人,不过有一次他严肃地跟我讨论起哲学问题,这成为我们关系的转折点,后来就渐渐淡了。我在心里讥讽地说,工科生竟敢指导我读书。
其实是出于自卑,我一直盼望成为别人眼中喜爱热闹与化妆品,哭哭啼啼,毫无理性因此必须疼爱的女人,他开始跟我讨论这个,说明一切幻想都已经完蛋。
因此我带着宿命的心情,等待着总有一天平静下来,终止焦虑,但也知道这是个奢望。能够安于平静的人都是大师,还是博尔赫斯,他做过可笑的市场禽兔稽查员,并且安于卑微的图书馆员的职务,在那里写下无数名篇。后来双眼全瞎,他说:“上帝同时给了我80万册书籍和黑夜,这真是人生绝妙的讽刺。”
而曾经惯于呆在图书馆角落耗去一天时光的我,再也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图书馆,这也是对那些被挥霍时光的绝大讽刺。我想。
比较鼻子学
莫幼群
早就听说《此时此刻》中有妮可·基曼,可看了半天愣没瞅出谁是她,原来妮可装上了假鼻子。鼻子动一动手脚,竟能给人的面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难怪历史学家说道,如果克娄巴特拉的鼻子短一两厘米,那么整个世界历史都要为之改变。
德帕迪约演《大鼻子情圣》,斯蒂夫·马丁演它的美国消防队员版《爱上罗拉》,也都装了假鼻子,而且夸张得像马戏团小丑。鼻子的大小是否真的与情欲有关,一直是命相学家关注的问题。其实在这一点上是男女平等的。英国人布朗精研中国古老相学,出版了一本名为《实用相面术》的书。书中教导男人要提防鼻大的女性,她们是情感上的“过山车”;同时布朗又指出,不要期望鼻子窄的女性在床上会爆出什么火花,因为她们是十分害羞的。鼻子关乎性欲的说法,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某些边远的地方,人们拿到安全套却不知怎么使用,就把它套在鼻子上面,似乎套住了上面,也就防住了下面。
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在鼻子问题上,都存在着“自我中心主义”。19世纪的塔希提人说:“英国人的母亲这么用力拽他们的鼻子以至于变得长得可怕,这太遗憾了。”英国人很快就以鼻还鼻,讥讽塔希提人“为了追求美用力压孩子们的鼻子和前额”,所以才那么宽、那么塌。老实说,我见到非洲人,就想起《围城》中形容陆子潇的话:“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边横溢……”
“二战”时,纳粹士兵经常一边杀人一边说:“一看你的鼻子就知道你是犹太人。”想一想《钢琴师》的男主角,顶着那么大的鼻子要躲过德国兵的搜捕,的确是难为他了。斯皮尔伯格也是犹太裔,也长着一个从小就让他十分不爽的勾鼻子,为此他曾在鼻尖粘上一条带子,带子的另一头粘在脑门上,指望他的鼻子能长得翘起来。斯皮尔伯格后来狂拍大白鲨、外星人、恐龙等怪异的形象,不知是否与儿时的这段恐怖记忆有关。早些年中国老百姓的俗语“指望大鼻子误了事”,这可不是说犹太人,而是对当时中苏关系由暖转寒的一种情绪化反应。
要羞辱对方,就不妨拿鼻子做点文章。传说拿破仑打到埃及时,轰掉了斯芬克司石像的鼻子,这里面恐怕正有一点“去势”的用意。
画家丢勒说:“人生在世,无一美者不可以更美矣。”张柏芝各方面都标致,就是鼻子稍微尖了一些。我每次看到她在舞台上欢蹦乱跳,都恨不得伸出手来,把她的鼻子最前端揪下来那么一点。只是民主时代美女的能量有限,即使张柏芝的鼻子再完美几分,也无法像克娄巴特拉那样翻云覆雨了。
读茶
泠泠 图 谢峰
在国外,喝饮料时总是要一杯茶。店员一般给一杯热水,然后让你自己挑一袋茶包。国内一般喝完一杯还可以再续上一杯热水,国外好像没这个习惯,好一点的餐馆会给一壶热水,一般的地方喝完一杯想再要一杯,一般都要重新点一个茶包,当然如果非要免费续杯一般店员也不会有太大意见。
在机场候机时总是在诸如星巴克之类的咖啡店买一杯茶,看看报纸打发时光。那天飞机因为暴雨晚点,闲得有点无聊,注意到刚才点的一袋叫“宁静”的茶包上写着这么一段话:“只一杯宁静茶就能达到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在山中的草地上,光着脚坐上45分钟的效果。”在喝了一大杯“宁静”茶后,飞机还没起飞的消息,只好劝自己努力想象是坐在山间的草地上。决定再点一杯茶。这次点的是一杯“禅”。这次茶包上写的是:“在中国的昆仑山的高处,和尚们终日吟诵,冥想,以期达到涅槃之境。在这中间,他们经常停下来,喝一杯这样的茶。”当时正在一个没见到什么中国人的美国中部小城开完几天的会,在机场上看到这个茶包,不禁宛尔,当地的美国人喝了这茶,会把自己和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在什么方向的中国的昆仑山高处的和尚们联系起来吗?“
开始登机了,我决定买一盒刚才点的那种袋泡茶。在长途飞行中厌倦了机上的饮料,我打开茶盒。里面一共有24袋茶包,分赤,橙,黄,绿,青,蓝,浅紫和深紫八种颜色,共八种茶每种三袋。看了看另外那六种茶,我感到阅读的乐趣。
“清新”茶——“七千七百年前,马扎马火山爆发后,在南喀斯喀特山上有个地方,你能感到熔岩的热度和急流的清凉。你喝一杯清新茶就会有类似的感觉。”
“中国绿芽”——“在黎明,在古老的石岩中,沿着漓江乘舟而下,喝上一杯中国绿芽,很多灵魂找到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道茶”——“在印度,茶童们经常向游荡的灵魂们献上滚烫香甜的茶。你现在就和他们在一起。”
“苏醒”——“想象一下你身处世纪初印度的一处葱翠的茶园,而你早晨的茶喝起来就像苏醒。”
其实一向觉得美国广告比较急功近利,可愿意在诸如茶包这样的小商品上下文字功夫,感觉还是比较敬业和有创意。而且这种美国的“茶文化”也间接介绍了中国和印度的茶文化吧。虽然每种茶喝起来的味道其实并没什么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