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电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老于)
因为《再见,列宁》,德国文化部长克里斯蒂娜·魏斯说:“德国电影可以充满自信去展望未来,而不必害怕国际竞争。”这部电影在德国放映的第一个月期间,把《哈里·波特2》挤下票房排行榜榜首的位置,到现在为止吸引了580万人次观看。现在制作方找了华纳兄弟为他们做全球发行,从日本到欧洲,一路铺过去。
早先在采访张元时,他正在着手把京剧《江姐》带到国际戏剧节上,据说组织方看了一个小片段就决定邀请剧组去,认为这是一部表现主义杰作。正像国内很少有观众会从表现主义的角度看《江姐》一样,西方观众很少能有中国人看样板戏时的心情。同样,如果不是前东德的观众,也将难以体会他们坐在电影院里止不住流眼泪时的心情。《再见,列宁》这部电影涉及了他们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柏林墙的倒掉。倒掉之前亚历克斯因为心脏病忽然陷入昏迷,然后苏醒过来。柏林墙倒掉时,她毫无意识。医生告诫亚历克斯,不要让她的母亲受任何刺激,否则有生命危险。亚历克斯按照他母亲的思维那样,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涌过柏林墙的人群是在游行,大街上开宝马奔驰车的有钱人是投奔东德的西方人。他的母亲到死都相信什么也没有变。
沃尔夫冈·贝克尔3年前就想拍这部电影,一直在等待时机。2003年《再见,列宁》横扫德国电影奖,共拿到7个奖项。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再见,列宁》让人想起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经典之作《地下》,两部影片都包含了巨大的隐喻。今天还有一部电影让德国人感到骄傲,《无处为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迈克·克拉克在《今日美国》上说:“它跟《走出非洲》一样优秀。”女演员朱莉安·科勒曾经在《心上人与美洲豹》扮演一位爱上犹太女人的德国军官夫人,在《无处为家》里则扮演一位犹太人,两部电影里的角色面对的是同一问题:纳粹政权威胁到了个人生活。为了免受纳粹种族歧视政策的迫害,沃尔特·雷德里希带着妻女跑到肯尼亚的一个农场里,只有瓷盘上还留着他们以前舒适生活的痕迹。农场主逼着沃尔特在非洲的地上挖井,洁特则始终无法忍受没有肉,只能天天吃鸡蛋的生活。他们害羞的女儿雷吉娜很快就跟着黑人仆人奥马学会了西班牙话。《无处为家》是一部精致的电影,影片里处处能看到表演、摄影、导演的精彩。但它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因为它不能提供一个像《黑客帝国》那样提神的开头。
电影《再见,列宁》
非洲在《无处为家》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干旱,不能提供生命必须的水,但却能让人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美国电影《太阳之泪》里却有一个让人心疼的非洲。这也是布鲁斯·威利斯最新的,也是最好的电影之一,他扮演了一位身心都受到巨大压力的军人。老实说,这部电影仍然让人感到稍稍抵触,虽然开始提到在尼日利亚发生的内战使用的武器是由美国提供的,最后还是把美国人弄成个大英雄形象。但能让一部美国商业电影做得更多吗?一群美国人去尼日利亚营救一位医生,结果女医生非要带上她的病人,布鲁斯·威利斯最终决定连病人一起救,他们拖延了行动时间,却也亲眼看到了尼日利亚发生的种族大清洗。导演安东尼·福夸把大清洗拍得跟记录片一样真实,机枪扫射时那些村民像草一样就倒下了,屠杀结束后一位黑人妇女站在废墟里痛哭。满耳的哭叫声让人禁不住想:到底为什么人能这么残忍,只是因为权力斗争吗?最起码影片里那位流着热泪的前总统儿子是这么想的。还是布鲁斯·威利斯的方法管用:既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还是先救眼前人。有趣的是,美国另一部电影《撕裂的末日》里头也谈到了仇恨问题,这部电影的影碟封皮上还印了一句话“忘了《黑客帝国》吧”,打斗场面倒也算精彩,它把仇恨和战争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有感情。
上面几部电影题材不同,但都尝试着表现一些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解决。不过,电影虽然不能解决实际生活里的任何问题,但能跟闹钟一样,提醒我们有一些问题的确存在着。
布鲁斯·威利斯在电影《太阳之泪》中扮演了一个身心都受到巨大压力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