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宝迷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谢衡)

刘金宝迷局0

刘金宝  

6月6日,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在北京就中银香港向“新农凯”公司贷款一事发表声明。他说,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香港”)是由中国银行控股在香港注册的上市公司,最近,香港有关执法机构对中银香港的某贷款客户涉嫌骗贷案正在开展调查,中国银行及中银香港将予以积极支持与全力配合。王兆文指出,关于原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刘金宝在香港和内地工作期间是否在某客户贷款上存在问题,我们已注意到媒体报道,中国银行总行也接到一些反映,目前正在进行调查。

这是中国银行对有关刘金宝“在香港和内地工作期间是否在某客户贷款上存在问题”的首次公开表态。

突然去职

事实上,从5月26日开始,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突然去职、调回北京,以及内地、香港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刘金宝与上海农凯集团董事长兼两家香港上市公司老板周正毅涉嫌多笔可疑贷款不法交易的种种传言,早已在内地和香港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

5月28日,中银香港发布公告:经香港和中国内地金融监管当局批准,中银香港董事会决定,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肖钢兼任中银香港控股董事、董事长,中国银行副行长、中银香港董事会董事和广北担任中银香港执行董事、副董事长兼总裁;中银香港原董事长刘明康调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不再担任中银香港董事长职务,刘金宝不再担任中银香港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公告发布当天,肖钢、和广北在香港举行临时新闻发布会,宣布刘金宝已被调回中国银行总部。肖钢声称,刘的调动属正常的人事变动。

而香港市场则认为刘金宝调动之事颇不寻常。正常人事调动,应当给刘金宝留出在港公开进行新旧交接时间。六年前刘金宝接替其前任羊子林时,1997年8月初公布羊子林会调回内地,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羊子林于9月初离任,有时间与商界朋友道别,并出席了中银香港为刘金宝而举行的欢迎酒会。

刘金宝于1999年及2002年出任香港银行公会轮任主席,2001年的香港银行公会主席王冬胜得悉刘金宝被突然调回北京工作后表示,相信香港银行公会也希望与刘金宝正式道别。王冬胜说,没听说刘金宝被调回北京工作,但过去一段时间与刘金宝见面的机会也不多。

其实早在3月底,香港金融界就对刘金宝的去留议论纷纷,但当时说法是刘可能将被调任中国交通银行行长。对此,刘金宝曾公开表态,他在中银香港的任期没有明确的届满日期,他本人也没有收到任何有关调职的正式通知。刘金宝说,过去在香港工作的5年半时间,有关他个人而他又不知道的消息,往往也是从媒体中得悉。有关他调职的传闻为他增加不少负担,每天收到很多查询电话,也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

刘金宝作为香港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席,4月底时,曾连同该会十几位执行董事和董事会成员,与香港廉政专员李少光及多名处长级人员会面,交流推广商业诚信的经验与心得。在那次会议上,刘金宝说,他对行贿、受贿是“零容忍”的态度。

“刘金宝一直比较高调,经常会公开发表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的看法。因中银香港的中资背景,他的言论被一些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央政府的意思。他是经常在香港电视媒体上露面、为数不多讲普通话的金融界要人,为香港业界和民众所熟知。此前与他有过接触,但没有看出他要离开中银香港的意思。”香港金融界一位资深人士对记者说。

两个月前,中银香港发布年报的会议还是由刘金宝亲自主持。中银香港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曾让人眼睛一亮——中银香港2002年纯利66.73亿港元,较2001年猛升141.1%,超出2002年7月招股书的盈利预测62.81亿港元。不良贷款也从上一年末的10.99%下降至7.99%。刘金宝当时说:“年内,我们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实现了对股东的承诺,巩固了我们在香港银行业中的柱石地位。”而此次刘金宝离职仓促之至,甚至来不及参加即将召开的中银香港上市后的首次股东大会。

现年50岁的刘金宝仅获保留的的职位是“中国银行副董事长”,有金融界人士说,“不过是个虚衔”。

去向之谜

对于刘金宝的去向,众说纷纭。

据了解,有消息称,早在5月22日,中国银行总行就召刘金宝返回北京开会,随行的还有中银香港副总裁朱赤。一下飞机,刘金宝即被有关调查组人员带走。第二天,中国银行总行高层开会,对内宣布刘金宝已经被撤,并于下午将有关人事变动告知了香港金管局。回到北京后,刘金宝没有踏入位于西单的中国银行总行大楼半步,而是一直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宾馆内,配合有关调查,接受查询有关问题。

就此种说法,记者致电中国银行总行求证,中国银行方面表示,对此不发表任何评论。中国银行行长办公室有关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实际上,对于刘金宝的情况,他们已无权向外界公布。调查组由中纪委、公安部和银监会三大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分工调查。“双规’只能是中纪委对外宣布。”他说。

“目前应该可以明确的是,刘金宝要为其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和中银香港总裁期间,贷给周正毅共达几十亿的问题贷款负责任。”中国银行下属投资银行——中银国际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对记者说。

实际上,香港廉正公署已于5月25日开始调查周正毅与中银香港之间是否存在问题贷款的不法交易。

据记者了解,6月2日香港廉正公署就此事拘捕了相关20多人,其中包括几星期前刚刚离职的中银香港的高层吴细荣。吴原是中银香港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部副总经理,有审批大型企业贷款的资格。香港廉署先后将吴细荣与周正毅的同居女友、上海商贸主席毛玉萍扣查问话,显示中银香港去年批给周正毅21亿元贷款,很可能有问题。

2002年6月,周正毅计划收购由和记黄埔、INVESTOR AB基金及国浩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建联通。该公司原本开发电讯业务,但网络股热潮过后,各股东的兴趣都锐减。当时,“建联通”账面上的现金约有22亿,加上1个亿的科技项目可出售,现金流达到23亿。

中银国际为周正毅收购“建联通”的财务顾问。周正毅以每股0.82元,向“和黄”等大股东买入“建联通”近六成股权,还向其他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整个交易涉及15亿元。

据了解此次收购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周正毅从中银香港获取的授信额度为21亿的过桥贷款,其抵押品竟是尚未收购的七成半建联通股份。当中15亿元供周做收购外,余下的6亿是后备信贷额。中银香港明知这笔贷款违规,风险保障严重不足,于是双方有协议,当周正毅完成收购“建联通”后,“建联通”账下22亿元现金的运用,要获中银香港的批准。而中银香港也派了两位相关人士,加入建联通董事局。

收购完成后,“建联通”更名为“上海地产”。

中银香港规定,所有贷款审核程序,都要先经由信贷初审部主任进行初步筛选,并由该部门总经理签名核实。若是大额贷款,申请要交到大型企业放款审查委员会(简称“大放审”)作最终决定。而周正毅这笔贷款的违规问题也正是出于此。

据中银有关人士透露,当时“大放审”的成员,包括企业信贷部副总经理卢重兴,总经理兼副总裁柯文雅,以及总裁刘金宝等人。在审批周正毅的这笔贷款上,作为部门副总经理的卢重兴,应在“大放审”的会议上负责说明贷款内容,最后须由与会人士举手表决。然而卢重兴清楚以借款人背景和抵押品来看,这笔贷款极有问题,于是借故不出席会议。事后不久,卢重兴由企业信贷部,调到特殊资产管理部出任总经理。

实际上,香港银行界对中银香港给予周正毅21亿授信额度贷款予其收购建联通,颇有微词,认为过于“儿戏”。

“这笔贷款,在我们银行根本不可能批出。所有银行内部都有指引,即使拿‘汇丰’来抵押,也只能贷五成,更何况‘建联通’这样三四流的上市公司,最多只可能借一成。周正毅要收购上市公司,自己却一分钱不出,这是什么道理?而中银香港的贷款,净利息收入只有三厘,却要承担21亿这么大的风险,根本不值得。如果这样做都行,不如我贷款给你去收购‘和黄’好了,那岂不是更有保障!”香港一家华资银行的企业信贷部管理人员对记者说。

王兆文在声明中表示,中银香港曾于2002年6月向“新农凯”公司提供过渡性贷款,实际贷出17.7亿港元,目前贷款余额为7.41亿港元,贷款的审批是按有关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办理的,贷款发放时采取风险规避措施。为及时保全资产,维护股东权益,中银香港已向借款户追索还款,已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并获准接管“新农凯”公司,以保全“新农凯”及其附属公司的业务和资产。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此项贷款不会对中银香港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王兆文说,中银香港董事会十分重视事件的调查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和内控机制的建设,董事会已经决定由独立董事任主席的董事会稽核委员会全面跟进,以负责全面深入检讨有关贷款及相关人士事项,并深入检讨授信审批程序和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机制。董事会已要求中银香港管理层积极配合委员会的工作。

美林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如果20亿港币的贷款成为坏账,那么中银香港2003年的盈利预期就要下调20个百分点。

震荡延续

金融业界很自然就把刘金宝事件与王雪冰震荡联系在一起。

据透露,王雪冰因为经济犯罪而接受调查时,前中央金融工委就已开始对中行上海分行的多宗未能收回的贷款事宜进行调查。刘金宝出事和他在1993~1997年间就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期间的这些“问题贷款”有关,而这些“问题贷款”中的部分又与周正毅有关。据悉,刘金宝任中银上海分行行长期间,发放给周正毅及另一房地产商钱永伟两笔贷款,总数介乎30亿至40亿元。

此外,刘金宝与王雪冰的个人经历与风格也颇多相似之处。

刘与王是北京外经贸大学的同学,后又双双进人中国银行工作。1977年12月,刘金宝被派往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从事了近4年的外汇、黄金交易业务。与王雪冰一样,刘金宝被认为是杰出的交易员。业内一直流传广泛的事迹是刘在担任交易员期间,为国家挣了很大一笔钱。

刘金宝迷局1

2001年7月9日,刘金宝出席香港国际机场“国际时计”活动时,就美国将要减息等有关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刘金宝的升迁速度比王稍慢,1993年,王雪冰42岁时即升为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宝1997年才由中行上海分行行长调任中银香港。1999年2月,正是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的王雪冰,亲自在香港举办的酒会上宣布刘金宝将出任中银港澳管理处主任的职务任命。此外,刘金宝还于当年1月起出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并继续兼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

据中银有关人士透露,刘金宝与王雪冰渊源颇深。在上海期间,刘金宝与王雪冰及多家上海的地产商过从甚密,刘金宝和王雪冰过往到上海都是入住地产商提供的豪华别墅。在王雪冰出事后,中银内部有人士已相信刘金宝迟早也可能要受到追查。

刘金宝也被认为“是位很能干的人物”。2001年,中国银行成功地重组了香港中银集团,将10家成员银行合并成立当地注册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7月25日,重组后的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而刘金宝是这一过程的执行者。上市当天,中银香港就被英国“金融时报350指数”和美国“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指数”确定为成份股,当时的中国银行行长、现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与刘金宝举杯相庆。

王冬胜说,刘金宝自1997年来港后遇上很多工作挑战,包括亚洲金融风暴、广信及粤海事件、重组中银香港分行及协助中银香港上市等。刘金宝有处理呆坏账的经验,而且曾出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对国际金融事务有具体认识。他认为香港银行界对刘金宝还是颇为尊敬的。

在中银香港的公告中也称:刘金宝同志在中银香港任职近6年,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他在香港工作期间,相继担任过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主任、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为中银香港的发展及其重组上市做了大量的工作,董事会对刘金宝同志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据悉,中银香港上市前夕,刘明康宣布为刘金宝加薪。中银香港作为香港第二大银行,总裁刘金宝的100万元年薪显然偏低,市场传言,刘的年薪提至550万港元。但业界人士指出,所谓550万港元,至多只是名义工资。因为刘金宝仍属于体制内的“派出干部”,其激励约束自另有一套体制性办法,而不是由市场决定。

有分析人士认为,刘金宝与王雪冰同为发迹于体制内、游刃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银行家,他们都游离在银行家身份与官本位之间,通晓国内外清晰或不清晰的规则。王雪冰震荡还在延续,刘金宝谜局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一个很清晰的轮廓。但是刘金宝的出事表明,中央政府决心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一查到底。

对于中银香港而言,不良贷款问题的暴露,表明即使已经上市,兼作为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的中银香港,仍有不少欠缺规范的地方。而曾任两届香港银行工会主席,兼在中银发行的港钞上签名的刘金宝,都因不良贷款而出问题,实在应该引起香港和内地金融界的反思和检讨。

中银香港新任总裁和广北日前表示,中银香港的重组已完成一半,但策略业务单位方面的运作仍未如意。他将会在未来数月检讨中银的运作,以决定是否需进一步重组。未来就企业贷款策略而言,中银香港不会采取进取的做法。

高盛认为,若要为中银香港找稳重的舵手,和广北是人选。但在和广北采取令投资者对中银香港恢复信心的行动,以及中银香港如何加强其竞争力等措施推出前,中银香港的股价仍会疲弱或可能轻微下调,但不会大幅波动。高盛维持中银香港与大市同步评级。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研究助理董事何伟华表示,中银香港去年报62亿元的盈利,预计今年数目与去年相当,只要扫清当前的不明朗因素,并不影响该行的财务稳健。

和广北明确表示,中银香港的发展策略不会改变,对于上市时招股说明书中的承诺将不会改变。而且,中国银行原计划2006年整体上市一事也不会受影响。

刘金宝简历

1952年9月 生于上海

1976年8月 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同年进入中国银行总行工作

1977年12月 派往中国银行英国伦敦分行,从事外汇.黄金交易

1981年10月 调往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84年7月 出任中银上海信托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后任总经理

1988年12月 晋升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当选当年上海“十大杰出青年”

1993年6月 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代行长

1994年 升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获选世界“十大杰出青年”

1997年8月 调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常务副主任,兼香港分行总经理

1999年1月 升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兼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主任,同年,担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

2002年6月 任改组后的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香港银行公会主席

2003年5月 被免去中银香港一切职务,任中国银行副董事长

上一篇: 游戏X世代
下一篇: 国航试水公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