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说《走向共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您是否预料到它会引起很大争论?

张建伟:想到会有一些反应,但没有想到会那么激烈。特别是对李鸿章这个人物的争论。其实我们对他的刻画并没有超出历史学家研究的范畴,但单纯的历史研究成果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我们写李鸿章这个人物,并没有局限在“爱国”或者“卖国”这样的概念上。这部戏的主题是“找出路”,孙中山出场与康有为的对话中说,救中国的药方就是“共和”两字,从这个角度上看,李鸿章只是个药引子。即使有李鸿章这样忍辱负重的人物,有强大的海军,也难避免“制度的失败”。

三联生活周刊:有评论认为这部电视剧做“翻案文章”,改变了原来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些“定论”,请问我们的历史教育为什么显得这样脆弱?

张建伟:电视剧有比较强的感染力,通过造型和戏剧虚构,能更容易感染观众。而历史研究上的许多成果很难普及,大家并不知道学术界的这些成果。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也比较新,比较注意对人物丰富性的把握。教科书上有相对简单的“定论”,其实历史是没有定论的,历史研究要不断发现,不断争论。

三联生活周刊:在这部电视剧中,有几集讨论国体政体、内阁制和总统制,台词很枯燥,您不担心大家看不下去吗?

张建伟:事实上在民国初期,有关国体政体的争论是很激烈的,我们在台词处理上已经简化了许多,把一些枯燥的台词放到较为戏剧化的场景中。比如杨度和梁启超关于共和君宪的争论,我们安排了一场打台球的戏。其实这部戏还是个“政治剧”,里面一个青衣都没有。为了串戏,我们安排了个“女记者田沫”的角色,这都是尽力让它好看。

三联生活周刊:您的职业是一名记者,这一职业会给您的历史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张建伟:我是在90年代以后对历史感兴趣的,记者搞历史,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用“现实的眼睛”,不可能像历史学者那样面面俱到,那样严谨,在筛选历史资料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

三联生活周刊:在创作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现实考虑呢?

张建伟:我还是按照创作的规律去做的,尽力让人物丰富多彩一些。比如袁世凯这个人物,历来的评价就是“窃国大盗”四个字,这是道德上的定位。但他作为政治家还是干了一些实事,像小站练兵,在中国陆军现代化的过程中很有地位,他的北洋军也担负着国家柱石的作用。袁世凯也赞同戊戌变法的一些主张,在后来主张的新官制改革和推动立宪方面也有些进步的地方。再比如孙中山,他出场时候是不成熟的,我们想表现他从一个“热血青年”到革命领袖一步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电视剧好像并没有去写宋教仁与孙中山之间的冲突?

张建伟:主戏给了孙中山,宋教仁与孙中山之间关于“内阁制”还是“总统制”的冲突在戏剧表现上就比较轻微。电视剧中有这样的情节,讲孙中山到镇子上去宣扬民主,去给大家讲解怎么选举议员,历史没有这回事。宋教仁推动议会选举的时候,孙中山在日本,但为了让主角更多地展现“共和”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了虚构。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电视剧在播出的时候被删剪了一部分,您怎么看?

张建伟:这样做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像最后一集,只剩下20多分钟,这对艺术表现是一种伤害。其实这部戏怎样结尾经过了许多慎重的讨论,最后确定以孙中山先生的演讲为结尾,详细阐述共和理想、“五权宪法”,演讲大概有15分钟的时间,但播出时候草草几句就完了,实在让我想不明白。

(张建伟:《中国青年报》记者,《走向共和》编剧之一)

上一篇: 共和
下一篇: 罗志田说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