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延坐在火山口上——再造新浪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新浪蒙羞
2001年王志东去职时候,汪延上任成为公司总裁得到董事会的基本上是折中票。2003年5月12日汪延出任新浪首席执行官(CEO),得到的是什么票呢?董事会对他的信任程度增加了,但还不是100%。
汪延
茅道临
新浪在四年之内四易其CEO,这个在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现在还算领先的互联网媒体公司受到的损害却是巨大的。
新浪首任CEO沙正治采取的运营方式被认为是脱离了中国网络的实际情况,在新浪“国际化”的路上走得太远,把新浪的中心偏离了中国大陆,因而被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取而代之。而王志东在互联网低潮时期希望以“无为而治”的方式熬过寒冬,并以此左右董事会的做法也不被认同。茅道临做到了让新浪转亏为盈,但是“不幸”的是搜狐、网易同样也盈利了——并且盈利超过了新浪。
沙正治在中国网络业算一个“外人”,他离开时国内舆论波澜不惊。
王志东的离开在中国网民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新浪董事会代表的资本意志被提到前台经历了严厉拷问。舆论冷静下来后,王志东与董事会的冲突被解释为他的思路和新浪的媒体性质发生了偏差,这个解释是被认为是王志东和支持他的网民需要强咽下去的一颗苦果。
但是据了解,新浪网前身四通利方在成立之初,四通公司作为投资方留给四通利方管理层21%的股份,最后却只有王志东一人拿了这些股份,包括代表四通公司的严援朝以及其他管理层是空白。这个原因使王志东在离开新浪的时候没有得到新浪管理层的支持,而四通则成为倒王的主力董事。
茅道临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公众接受他的印象是无可无不可,舆论也认为他跟新浪的关系是职业化的“若即若离”——他本人表示接手新浪是一个阶段性的,有趣的是人们以为他的说法是一句中国式的客气话呢。这样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在新浪这类依然属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来说还是不完全吻合的。新浪乃至中国互联网媒体行业的商业模式至今还属于萌芽阶段,这就使得一个不能全身扑在业务发展上的茅道临缺乏推动新浪的能量。
从这三任CEO来看,新浪董事会始终与新浪的业务之间存在隔阂,或者说代表投资人的董事会认为业务应该由业务人员来做,CEO最大的责任是对董事会负责,对下仅仅是“过问过问”就可以了。
在王志东事件暴露出来的最让公众难以接受的是这个推理:“中国互联网的偶像王志东是因为董事会利益之争给搞下来的吗?”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新浪与阳光文化的合资,还是茅道临一个人独占了2002年新浪网新增的股票期权的86%,美国上市公司新浪网逐渐被引向了一个危险的舆论方向:新浪与中国某些上市公司还有区别吗?上市公司成为某些股东套取私利的工具?
当2003年第一季度新浪的财报显示它的颓势,人们明白今年1月新浪以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现金1550万美元以及股票购买广州迅龙公司原来是一根救市稻草的时候,上述倾向性舆论即将被钉上最后一棵铁钉。
业绩退步、CEO再次离职的使得新浪网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蒙羞,而不是相反。新浪董事会以及它所任命的CEO、管理层要为此负责。人心向背更大的损害是新浪资源强势却没有得到强势的业绩,反过来新浪网络新闻本身也被质疑:一个不被尊敬的公司如何来编辑受人尊敬的内容呢?
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就是汪延,给人的印象是新浪董事会找来了一个“干活的”。汪延虽然是网站的创业元老,至今却还是一个光脚的打工者。了无牵挂也许是汪延能超脱股东利益专心经营,也因此是得到董事会推举的原因。
从多种途径得到来自各方、包括搜狐和网易的评价,综合起来有:汪延是新浪的元老,对公司资源的调配有优势;在把握股东关系、政府关系方面有很好的平衡能力。
汪延因为出任CEO变得显著,但是他对业务线的把握还要拭目以待,能否变成重要人物需要他自己来证明。因此现在只能说,汪延得到了一个机会。
如果说茅道临面临的是中国网络业的成熟,那么汪延需要完成新浪的成熟,汪延将坐在火山口上再造新浪。
汪延要增加什么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如何看待网络媒体的问题。
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是扩大内容的传播力和它的影响力。据新浪网主管内容的副总陈彤介绍,新浪网目前每天的浏览量是5亿Pageviews(网络页面的浏览次数),按照一个比例除以20,新浪网每天集纳的读者和用户达到了2500万人左右。
但是在新浪、搜狐的财务报告中,以短信为代表的非广告收入都达到了一季度千万美元的数量级,而广告收入也如美国纳斯达克(NASDAQ)股市所愿降低了它的比例。这在中国经营者看起来明显一个本末倒置的收入模式因为华尔街的看法被认为是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三大网络门户的股价节节上升。过去对美国投资人不懂中国市场的抱怨声如今奇怪地烟消云散了,也没听到谁还坚持说在香港地区或者内地再次上市,让网络用户变成懂行的股民了。
而美国股市对中国网络媒体的某些歪曲影响却仍然显著存在着,它们甚至不了解短信收入在中国市场的“合法性”还存在疑问。
首先是短信的内容,除了铃声下载,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个人短信服务集中在灰色的成人内容。这个特征与韩国是一样的,SK电信中国CEO刘允先生介绍说,韩国以成年人为对象的主要内容就是成人内容。当然也许互联网公司能促进中国传媒内容分级制度的进程,这是一件好事。
撇开内容性质的模糊,中国移动把今年定为移动数据服务规范年,针对的就是三大网络门户,以及TOM网和QQ代表的服务商的不规范操作,包括擅自提价、不能退订等等。而据说某些公司为了提高收入数据,把本应交给运营商15%的分成费、通路费,以及因为采取网站联盟从某些小网站得到的短信收入一股脑全部赫然列到了自己的财务报告上。有评价说把财报短信数字打个半折,可能公信力会增加一些。
就是说短信造成的收入和贡献的利润远远不如外界看见的那么辉煌,在它的市场没有规范之前,其长久的“合法性”就应该被质疑。而网站这么操作的动力不能说不是股市的原因。
短信造成的收入和贡献的利润远远不如外界看见的那么辉煌
新浪面临的就是“上市公众公司”这把双刃剑,如果不是多轮融资,新浪不可能在短期内超过首先辉煌起来的搜狐,也不可能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募筹集到比搜狐、网易都更多的现金,新浪因此在2002年底的有能力掏出了那笔数量可观的钱挽新浪于悬崖之前。
汪延面临的是这个中美观念差异、产品线复杂并且不成熟等各种因素编织的一张网。汪延表示他要做的目标是增加新浪的收入,努力提高利润率,而不是主要靠削减成本来达到盈利超过搜狐、网易的目标。
汪延的潜台词也许是说:新浪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股东、董事的利益将受到保护,被外界诟病很多的北美、香港和台湾地区等耗资不少、收益却不见涨的分部将被保留。
对于中国大陆的新浪网站来说,一个媒体公司的性质决定了新浪的美誉度与它的收益增长相关,把公司建设着眼于公众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利益之上,这不再是一个道德要求而是一个利益要求了。汪延是否能把新浪的核心资源集中在网络媒体的建设上面?能否把股东利益和中国网络战略合二为一?这是他获得董事会和公众信任,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