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月拾捌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宝)

伍月拾捌日0

“Streams in the Desert”中文译名叫《荒漠甘泉》,检点原书,这个译名优美而且贴切,据说出自民国时期大学问家吴经熊的译笔。最近几年,这本书在大陆出过好几个版本,《荒漠甘泉(附〈黑门山路〉)》([美]考门夫人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是最新一版,配了近300幅《圣经》题材的图画,装帧也比较考究。出版者介绍该书时引了蒋经国在《我的父亲》中的一段话:“家父喜读《荒漠甘泉》,且于身心印证之余,在各章的后面加以批注,并于辞世后将此书与《圣经》、《三民主义》一起随葬棺柩……”

蒋介石应该是考门夫人千百万读者中杀气最重的一位。《荒漠甘泉》是作者陪伴卧病的丈夫6年里的灵修体验,发为日记短文,记录了一种艰难环境下的感恩、珍惜和勇敢。这本书第一版发行于1925年,当时有人认为这本书发行数不会超过3000本,时至今日,它在全世界的发行量已号称千万。

我5月18日在季风书园看到了这本书,随手翻到书中的“伍月拾捌日”,读到了一段让人惊讶的文字:“遭遇苦难,能使我们更重视生命。每一次死里逃生之后,我们觉得这真是一个新的开始。遭遇苦难,也使我们能谅解和同情别人的苦难。人们总批评别人没有信心,逃避试炼,但是经历苦难的人决不如此,懂得别人所遭遇的苦是什么。苦难是催逼我们前进的必需品,正如炉火是使船驶行的必需品一样。”这段话写进抗煞期间任何主流媒体的社论都非常合适,而眼下的媒体言论都没有这段话说得好。

日本平安时期的才媛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重新出版后,读过的人都叫好。台湾朋友林君曾对人民文学版的《枕草子》大加赞赏:以译者周作人的功力和文笔,以编者文洁若的能力和费心,成就了一部难得的佳译。这部书除了很高的文学价值以外,作者代表的那种生活态度也很有意思。

我一直以为江南民风和中原民风最大的区别,在于南方的老百姓都相信“过日子主义”:日子是拿来过的。而北方人民更容易听得进的口号是,世界是拿来改造的。过日子主义的极品在日本,日本的生活哲学和生活美学天下无双,它文学表达的源头,就是《枕草子》。清少纳言用绵密的文字写下她细致的生活观察,心境平和,还有一种很深入但不张扬的幽默。

伍月拾捌日1

她说:愉快的事是“闲着无聊的时候,虽不很亲密,却也不大疏远的客人,来讲些闲话,说起近来的事情,有意思的,讨厌的,稀奇古怪的,天南地北,不问公私,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时听了很是愉快”。可憎的事是“有重要事情的时候,老是讲不完话的客人。假如是可以随便一点的人,那么说‘以后再谈吧’,也可以谢绝,但偏是些不得不客气些的人,不好这样说,所以很觉得可憎”。不相配的东西是“头发不好的人穿着白绫的衣服,很拙的字写在红纸上面。长着络腮胡子的老人抓了松子使劲吃。没有牙齿的老太婆,吃着梅子,做出很酸的样子,看上去都是不相配的”。

清少纳言一千年前的生活姿态对今天向往庸俗生活的青年男女魅力不减,换句话说,她今天仍然可以不以文物的面目出现,走时尚和流行的路线。《日本格调——枕草子浮世绘珍藏版》(叶匡政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以一千年前的《枕草子》加四百年前的浮世绘,以开朗的才媛加放荡的美女,以赏心的文学加悦目的画作,期望挤进“高尚人士”的枕边床头。祝它成功。

《好女孩不再有——美国女性艺术家访谈录》(廖雯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是一位中国女性学者对美国当年妇解运动一批老战士的采访,这些老战士都是艺术家,至今仍然毫不动摇地坚守女性主义的立场。

那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似乎都不错,不过她们的主义立场过于夸张,比较单调。舞蹈家伊芳·芮娜说:她要对现在剧场的规则说不,“对壮观的场面说不,对人们的鉴赏力说不,对蜕变说不,对魔法说不,对‘使你相信’说不,对明星迷人的美说不,对英雄说不,对非英雄说不,对垃圾说不,对进入演员的状态说不,对观众说不,对吸引观众说不,对装模作样说不,对标新立异说不,对移动和被移动说不……”她要建立的剧场规则是:“受到心理意义影响的戏剧性膨胀空间。”

她不要什么我大概能听明白,她要什么我一点都不懂。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