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伊战启示录

作者:蔡伟

数字化伊战启示录0

加装WCMD的集束炸弹准备“出发”  

一个没有完整工业能力的国家不配称为大国;如果没有完整先进的军事工业能力,也不配称为一个强国。如果不懂得利用这种能力并持续给与高度重视,那就是一个愚蠢的国家。无论受到何种评价,胜利者往往是善于吸取上次战争经验的一方。当我们从军事的角度来审视美国军队这个全世界最庞大、最高效的战争机器时,不应该仅在他发动的时候才发出惊叹和给与关注

精确制导武器全面登场

作为一种作战概念,“精确打击”早在上一次海湾战争中就已经为世人所熟知。但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精确打击”作为美军普遍的作战方式,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的作战模式。这次战争中,美英联军大量使用了许多新型弹药,如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加装WCMD的集束炸弹等。这些新型或改型弹药大都在1999年以后才投入使用。与1991年海湾战争相比,这些新型弹药体现了效费比好、杀伤威力大、全天候作战、打击精度高等特点。据美国空军报道,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投掷的约23000枚炸弹中,70%为精确制导炸弹,而同类型炸弹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只占7%。

另一个变化是,与12年前相比,美军精确制导的方式向更加先进方向发展。由于中东和伊拉克地区复杂恶劣的自然气候,以激光、光电和红外为指导原理的精确制导武器的精确度并不稳定。美国空军目前正试图采用卫星定位/惯性导航组合制导作为中段制导、全天候自动导引头作为末段制导,力争将CEP降到1~3米之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打击。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使用的制导弹药主要以光电/红外、激光制导方式为主,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制约,命中率小于50%。此后美军不断对精确制导武器进行改进,在1995年北约联军在波斯尼亚军事行动中,制导弹药所占比例不到60%,命中率达到75%。此次战争中美国军方估计命中精度可能达到90%以上。

对于早在1996年就已经提出、美军在开战之初所实行的“震慑”战术而言,依靠军队的高机动性和强大火力在最短时间击溃敌军,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精确打击。精确打击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降低传统的总体战对对方平民造成的伤亡,避免政治上的被动。根据伊拉克政府垮台前的卫生资源和数据显示,自3月20日开战以来,伊拉克约有484~856人死亡,4411~6606人负伤。而法国军事历史学家菲利蒲·里查德顿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1944年在盟军对法国港口城市勒阿弗尔约1小时的轰炸中,炸死5000名法国居民,德国士兵则无一人伤亡。

“时间敏感目标”要求快速情报反应能力

从飞行员的角度说,3月20日美国发动的“斩首”行动与越南战争中美国空军利用最早的精确制导炸弹轰炸清化大桥和杜梅大桥并没有什么区别。惟一不同的是,清化大桥是一个静止目标,而萨达姆是一个“时间敏感目标”。在“斩首行动”中,从制定计划、装载武器、飞往巴格达到轰炸萨达姆的住所总共才用了4小时,飞行员在飞行途中才从计算机上获得攻击目标的数据,而不是像F4鬼怪式战斗机飞行员一样,对攻击目标的方位早已烂熟于心。

仅在17天后,美国《航空周刊》报道说,美国空军第8远征队的两架F-117作为迄今为止历次战争中执行任务最快的飞机,从起飞到获得目标只用了30分钟时间。其中一架F-117的飞行员麦凯恩说,当接到为第二架飞机装弹命令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书面申请程序几乎在一瞬间就完成了,“10分钟之内,飞机所需要的武器就到了,这是此次任务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的作战人员都在遵循这条格言,“发现即消灭”。夺取信息优势是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装备火力和机动性的首要条件。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出动了U-2、E-2、E-3、EC-130、RC-135、EA-6、“全球鹰”、“捕食者”等多种飞机,负责伊拉克战场的指挥、控制、侦察、监视、通信和情报,形成了高效灵活的战术信息网。根据美国《联邦计算机周刊》4月1日的报道,美军先进的信息技术向部队指挥官展示了一幅战场通用的作战态势图。美军驻多哈营地的第335战区信号指挥部的指挥官称:在基地指挥中心内的军方领导充分利用了无人机、战机以及个人跟踪系统所提供的实时情报和图像。这些信息定向直接传送到指挥部或者指挥官的战区指挥控制车。

这样的优势尽管已经接近了孙子所言的“知己知彼”的理想状态,然而意外还是可能发生:对于一名美军F-117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它需要摧毁的目标可能在从甲板弹射起飞后飞往目标区域的1个小时后转移了。这使即便他投下的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萨达姆的宫殿,伊拉克充其量只是多了一座废墟。为了加速对战场上这类“时间敏感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位置存在迅速变化的军事打击目标)的快速反应能力,美英联军主要通过两套网络协作系统来向作战人员提供即时信息。这些系统安装在负责指挥“自由伊拉克”行动空中作战的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分别是“自动化深度作战协作系统”和“信息运作空间”。前者已经部署在美国陆军部队,他可以缩短识别和攻击目标所需的时间,使战场指挥官在迅速检索大量信息和武器研制数据的同时,对整个空中和地面部队情况进行监控,提供整个战场的全貌。后者类似一个军事网络讨论区,使在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人员可以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美军飞行员在空中巡逻时可以随时领取攻击任务,而一旦目标错过,它可以选择返航,或者领取另一个攻击目标的坐标。

先进技术使传统武器脱胎换骨

虽然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采用了21世纪的最新技术,但执行具体作战任务的美军飞机和其他主战装备基本上都研制于几十年前。美国战略与预算评审中心分析员史蒂文·克斯雅克在谈到美军如此高的作战效率时表示:“此次战争的主要经验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武器能够发挥很大的效力。”

除了基于网络的高效的指挥情报控制系统功不可没,美国军队内已服役多年的许多武器在经过延寿和升级后,也在战场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一个显著例子是轰炸机。这种古老的武器只在世界上很少的国家还在服役,从现代眼光看,它基本无法有效地进行一场现代化战争。但美英联军在3月31日轰炸巴格达的空袭中,同时出动了三种战略轰炸机:B-52H、B-1B 和B-2A,他们分别服役于1955、1984和1992年。以B-52H为例,这种武器的寿命已经超过了驾驶他的飞行员,但在经过多次延寿改装,并采用新型武器弹药后,B-52H参与了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的作战。而在它后面20多年才服役、采用了更先进技术的B-1B枪骑兵可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却已经大量退出现役。当B-52H这种上世纪50年代的飞机在半个世纪后仍然通过装备精确制导武器而继续成为战场上具毁灭性的力量时,你应该知道美国人也是知道怎样少花钱多办事的。

考虑到伊拉克战争以及在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军事作战经验,克斯雅克呼吁美国国防部优先为新式有人或无人驾驶轰炸机的研究与开发提供资金,而根据现有计划,在2034年以前,美国本来将不再部署新式轰炸机。

数字化伊战启示录1

武装齐备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进入巴格达东南郊区  

传感器的战争取决于科技实力

数字化伊战启示录2

为了摧毁对手,可能会削弱对手的一切,不同的是,过去选择的目标是发电厂和交通枢纽,现在选择的目标则是通信枢纽和计算机中心

抛开以上美军为人所知的军事优势不谈,例如巨额的军费投入,昂贵的超级航母,普遍装备的夜视设备和大量的传统武力,美国最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其实是在信息战争上。

美军空战司令部司令霍恩伯格建议把信息作战分成三个部分:操纵公众的认知、计算机网络攻击和电子战。而在目前,只有最后一项被分配由作战人员承担。

美空军的一些官员非常赞同对类似伊拉克的一体化防空系统这样纯粹的军事设施发动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攻击。五角大楼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对伊拉克金融系统实施攻击时,会削弱伊拉克的作战能力。不过由于卫星通信链路和互联网的关系,这样做也会“使法国以及英国的自动提款机出现故障”。美国军方官员对五角大楼官员说:“如果你们坚持,我们也会这样做,但是我们不希望军队因此得到坏名声。”

美军后来在战争中并没有这样做。对于伊拉克来说,这类行为并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动这类攻击还是让人联想到传统战争里的总体战——为了摧毁对手,你可能会摧毁能够削弱对手的一切,包括任何民用设施。惟一不同的是,过去选择的目标是发电厂和交通枢纽,现在选择的目标则是通信枢纽和计算机中心。不过来自民间的信息战还是时有发生。美国《政府计算机信息网》3月23日报道说,当英美联军继续在伊拉克与伊军交战时,网络空间的战斗也在紧张进行。联军地面指挥部的通信办公室信息保障项目管理人员马克·斯彼勒称,自对伊战争爆发以来,联军系统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网络攻击,而且尝试发起攻击的行为异常频繁。因此,被认为不安全的设备将被迅速隔离,脱离网络并进行病毒扫描,以防止更大问题发生。

在网络战的概念里,敌人就在周围,必须抢先敌人一步。传感器将长期监视那些扫描或入侵企图。然而这只是信息战的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今年1月27日,美国五角大楼曾宣布,美国正在研制被称为“黑暗行动计划”的精确制导微波武器,该计划由美国国家实验室和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科特兰空军基地负责实施,而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报道,美军3月26日在伊拉克首次使用了最新型的“微波电子炸弹”,轰炸使伊拉克电视台转播信号被迫中断。

微波炸弹是一种利用大功率微波束毁坏和干扰敌方武器系统、信息系统和通信链路中敏感电子部件以及杀伤作战人员的定向能武器,它发出的高能电磁脉冲只能破坏电子器件并使电路瘫痪,对建筑物不会造成任何损坏。据测试,一枚公文包大小的微波炸弹,可产生功率达3亿瓦的脉冲波;可以轻易地从电力和通讯管道进入地下掩体,使其中依赖无线电、雷达、计算机、电网和电话等的现代武器系统、生化武器库及其生产车间在瞬间瘫痪。现代的武器系统和通信指挥系统越来越依赖于芯片、电路、无线电信号、GPS定位系统等,没有了这些电子系统,现代武器就无法实现精确打击。微波炸弹正是通过破坏武器的控制系统,从而达到削弱敌方军事力量的目的。伊拉克也试图加入这一特殊的战场。一位美国军事家在伊拉克战争开战前说,“GPS给美国提供了在常规战争中不败的能力”。而伊拉克正是从这里入手。

从1999和2001年美国就开始使用新一代GPS制导炸弹,这种制导方式通过卫星定位,不会像激光、电视和红外制导那样会受到气候的干扰。不过美国人对GPS 自身的弱点也早有认识。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就已经预料伊方会干扰GPS信号,并给其GPS制导炸弹和导弹装载了抗干扰技术。尽管如此,伊拉克在这次战争中使用GPS干扰器还是使相当数量采用GPS制导的美军精确制导炸弹偏离目标。具体干扰效果如何取决于双方信息战的实力。不过根据1998年波音公司进行的试验,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干扰对于GPS定位的影响。波音公司的试验显示,一个GPS导引的炸弹从12200米高处投放,精度是3米。在更强干扰的情况下,精度是6米。由此可见,“传感器的战争”是一场具有互动性的较量,他最终还是由科技实力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