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市场经济评分—6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邱海旭)
李晓西课题组为完成40万字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已足足忙了一年,他们最终拿到的结论是:2001年中国市场化程度69%。“这说明中国已经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李晓西一语点破这个数字的含义。
《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由国家商务部(原国家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完成,按照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的说法,“这份报告开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河”。据有关人士介绍,商务部为这份报告“投入不菲”,目的无疑是想借此甩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摆脱尴尬的身份。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1995年至2002年,全球共发起1979起反倾销调查,中国就占了278起,其中有2/3以败诉告终。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是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重要原因。
李晓西课题组在报告中大量借鉴了美国、欧盟、加拿大在反倾销案中对市场经济标准的法律规定,共总结出五条市场经济共性标准,即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以此为基础,设计出11个子因素,以及11个子因素下的33个测度指标。通过计算这33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得到中国市场经济总评分2.51分,折算成百分比为69%,超过国际上判断市场经济国家60%的临界水平。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原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李晓西教授
李晓西
三联生活周刊:反倾销与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之间有什么关系?
李晓西:发达国家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征税措施。比如中国企业用煤的成本只有印度类似企业的1/6,但由于美欧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调查中国企业时可能以印度企业的成本数据作为参照,这样被调查企业仅煤的成本就高出6倍,当然就会导致商品成本高于售价,进而被认定为倾销。如果美欧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么调查时就会引用企业自己的成本数据。
中国已经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三联生活周刊:69%的结论究竟多大程度上能被国外所接受?在实际的反倾销诉讼中,这份报告能发挥什么作用?
李晓西:报告的功能性作用还需要时间加以验证,我们的出发点也是力求让国外认可,因此在设定标准时非常注意借鉴欧美主要国家反倾销的有关条款,包括对中国企业的问卷,参考它们对政府职能、企业自由度、贸易公平度、金融参数、要素价格市场化等设立的标准,评分标准也是按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方法。这份报告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和国外对话,至少它能够增强和国外对话的基础,积累被国外认可的技术条件。
对企业有什么用?直接效果是企业委托方在进行反倾销诉讼时能够引用报告里的数据,但这个影响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份报告能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大的背景,去年6月份,美国和欧盟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而这份报告证明,中国在市场化方面其实比俄罗斯要强,如果美欧也能给予我们同样的地位,那么所有中国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就不再受大背景的影响。当然这个报告只是争取一个公平的待遇,而不能保证企业在反倾销中胜诉。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传统基金会统计经济自由化指数时纳入评估的因素包括地下经济、地方保护和腐败等,这些因素在我们这份报告里反映的不多,为什么?这些因素对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有多大?
李晓西:在我们最初选取的60多个指标里这些因素都包括在内,像腐败这样的指标不可能从各地区法院拿到精确的数据,因此只能靠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但这种数据主观色彩太浓。
比如曾设想用问卷方式调查一下各地出台的限制外地商品销售的数量和范围等情况,但收集的信息很难保证科学性。因此最后我们宁愿舍弃一部分指标,以降低主观性,提高可信度。这并不是说这些指数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重要,但在国外的反倾销调查问卷里,确实很少涉及这类因素,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只能集中精力回归反倾销的功能性目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份报告中的统计方法是否同样可以用来评估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中国69%的市场化程度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李晓西:我们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但要像国际大型金融机构那样做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目前尚超出我们的能力。因此最后的比较选取了22个代表性国家,比较的也不是综合性指标,而是五大因素中的两个。我们非常尊重美国传统基金会、加拿大弗雷泽基金会两大研究机构的工作,但我要指出一点,他们的“源代码”也就是数据选取和计算方式从未完全公布过,他们给中国外贸体制的打分连续9年都是一样的,这明显与事实不符,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做出的。而我们所有的标准、方法都是公开的。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这份报告的反倾销意义,我们能否把它看成对中国二十多年改革成果的一个量化鉴定?
李晓西:现在媒体这么关心69%这个数字,绝不仅仅出于反倾销的考虑,而是大家都关心中国市场经济究竟发展得怎么样了?能不能拿出一个具体的、有信服力的数据。我们从一开始就考虑:是做一个对市场经济全面分析的报告,还是仅限于反倾销?最后的结论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一个普遍性问题。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是GDP 增长9.9%,有些人就担心是否又会出现1993年那样的过热情况,但是根据这份报告的结论,我们可以认为今年和1993年不同,因为那时计划经济仍占主要位置,制度性的投资膨胀严重,而现在市场化程度要高得多,经济增长是市场运行的结果,经济增长中市场内生化力量起很大作用。从这个角度讲,69%这个数据能为决策提供比较重要的依据。
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报告今后还会做么?
李晓西:现在委托方和我们的初步考虑是这个课题年年要做,但中国市场经济报告将可能每两年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