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民营公司:渴望做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老于)

1995、1996年,滕站曾经涉足电影业,结果很惨,投资300万元,只收回了三四十万元。当今年重新开始投资电影时,他选择了一个比较保险的方式,和世纪英雄、北大华艺、万基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投资了《茉莉花开》,这是一个审慎的开始。重作冯妇,按滕站的话说,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成就感,“电影的档次高”,另一方面他感觉中国电影有“渐起”的趋势,这一趋势是他从了解票房收入、跟朋友以及观众聊天中得出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一系列改革意向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滕站看来,中国发展电影、包括整个文化产业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硬件,那就是人口最多。

电影业民营公司:渴望做大0

姜文和赵薇在电影《绿茶》中亮相  

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总裁王中军说,前些年,民营影视公司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他们公司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营公司,感觉上很好做。这两年,民营影视公司发展起来,形成了竞争的局面。没有一个公司能垄断局面。说到国内民营影视文化公司投资能力时他认为,北大华亿、华谊兄弟太合以及世纪英雄是现在实力最为雄厚的几家公司。现在经常出现几个公司合拍一部电影的情况,并不是公司的资金少,而是判断不出投入的资金是不是能从市场上拿回来。这样可以规避风险。

电视剧《黑洞》海报  

看看这几家公司的构成,会发现他们没有一家是单打一拍电影的,电影甚至也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王中军的公司同时是一家车行的最大股东,专卖宝马这样的高档车。车行卖出1000辆车就有10亿元的营业额。他说,你想想全中国的电影一年也卖不了这么多钱。王中军甚至涉足建筑器材行业。在上面说到的那几家大公司里,电影不过是项目之一,除此之外,还会包括电视、广告、出版等行业。

这些有了一定规模的民间影视文化公司也仍然在让自己的盘子越来越大。北大华艺老总董平说他们要搬家了,因为地方不够用。一进北大华艺的办公室,就看见大幅《绿茶》的海报。这部张元导演,姜文和赵薇主演的电影是该公司最近的宣传重点,两边成排的电视上不停地播放着北大华艺独资或与其他公司共同投拍的电影电视。

从北大华艺的组织机构图基本能了解公司的组成,它控股或者握有股份的公司有英氏影视、紫禁城三联、鑫宝源(电视剧)、华亿千思(广告)、华亿电影和华亿联盟。董平认为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北大华艺的创作基础和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比如北大华艺占60%股份的英氏影视,中国的情景喜剧至今没有别家能跟他们相比,无论从生产能力还是从社会效益上来说都是这样的。赵宝刚的鑫宝源仍然是中国偶像电视剧品牌之一。如果没有生产能力垫底,也没有成立演艺经纪部的可能。同时,北大华艺通过投资的形式与中信集团、天平文化组建中信文化体育产业公司,世纪英雄正是中信文化体育产业下的一个公司。董平不讳言,注资到中信,也看中其下有一个院线。

在采访中,记者问董平目前国内民营影视公司是否存在“圈地现象”,他回答应该是有的。圈地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演员资源、导演资源、融资能力的高低等等。北大华艺就显示出规模经营的优势,首先就是有能力投资一些真正的大片子,比如两年前的《卧虎藏龙》等等。另外打通了电影从投资到上映一系列关节,既降低了成本,又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董平也认为如果说电影是个暴利行业的话,大的影视公司更能保证所谓“暴利”变成现实。正因为如此,往大而全发展将是一部分民营影视文化公司的发展趋势。

用王中军的话来说,他们公司在娱乐领域都占领得差不多了。他的公司结构并不复杂,最早成立的是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电影这一块的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太合控股)、西影华谊发行公司以及不到三年前收购的王金花的演员经纪公司组成,三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独立法人,只有业务上的关系,连三个公司股东都不一样。另外,他们还是旅游卫视最大股东,还有公司为电视拍摄节目栏目。现在他们已经把眼光投向境外合资的可能性。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有一个所谓的战略双边协议,最终目标是从股权上重组,哥伦比亚将收购30%的股份,成为公司三大股东之一。现在只等国家放开,允许美国电影公司入股。目前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中国两岸三地投资华语电影时,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是他们的惟一首选合作公司。今年有一个最大的合作项目,周星驰暂定名为《功夫》,投资额为1.5亿元的片子,就是由这两家公司共同投资的。片子在海外的销售,也首选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为代理公司。

因为“把发行交给别人”等于“损失掉了一部分利益”,王中军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成立西影华谊,跟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并列但彼此独立,负责发行。西安电影制片厂控股,虽然华谊只占几个点的股份,但经营权归华谊,总经理也是由华谊派去的。发行和制作两方互相合作,带来更大的收益,从而又为公司带来更大的融资能力。而1997年,北大华艺就向持有全国影视发行牌照的三大公司之一的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注资,拥有该公司30%股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首家进入影视发行业的非国有公司。可以用“肥水不流外人田”来解释制作方进入发行渠道的行为,但发行同时也是一个赢利途径。王中军说他为什么要进入发行时,说这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他调查的结果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发行公司每年的营业额不过8000万元,而今年他要发行的两部电影何平的《天地英雄》与冯小刚的《手机》就能发这么多钱,再加上其他的电影很轻松地就能超过这个数。不过这样的“低”是对他们这样已经有了积累的公司,新公司要进入发行则有困难。院线由于投资太大,而且收益慢,现在民营影视文化公司还没有大规模进入这一领域,但估计是迟早的事情。让大的更大,是为了让成本更低,利润更大。另外,还有个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民营影视文化公司的老总不约而同提到拍电影带来的“满足感”,卖多少辆车也不如拍电影能出名。公司大了,做公司的人自然也能有更大的名声。

一中一小

除了这些已经有规模效应的公司外,还有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中小型公司也拍电影。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播放之后,荣信达影视艺术中心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这家位于北京电影制片厂内的公司其实1995年就成立了,是李少红等人拍电影起家的。荣信达投资的影片目前公映的只有《小城之春》,但从该公司之前和正在拍摄的电影电视看,带有很明显的独特的风格,比如对女性的关注和浓郁而精致的艺术色彩。中小型的影视公司必须有不可取代的个性。

电影业民营公司:渴望做大2

电影业民营公司:渴望做大3

俞钟也同样不认为大公司让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变下小了。2000年成立的四海纵横文化发展公司几乎是最小的拍电影的公司,目前为止只出品过两部片子《我的兄弟姐妹》和《我的美丽乡愁》,都是俞钟自己导演的。他说因为喜欢电影,就组个公司拍电影。他把自己的公司比作手工业操作作坊,公司投资有限,只能先求生存再说发展。但俞钟并不觉得大公司的存在会给他造成太大的难题,只要拍出来的电影观众喜欢,这样就各有各的市场,而且小公司转向灵活,没有多少负担。为了让观众喜欢,他必须精心策划电影的题材。香港电影人文隽被聘任做公司业务主管,四海纵横公司的第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虽然没有挣多少钱(俞钟语),但放映时确实造成一定社会效应,媒体集中地宣传过一阵,从这就可以看出文隽的市场经验对俞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