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合并催生“中国沃尔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邱海旭)
2003年4月9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首先发布消息,称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合并上海四大商业集团——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合并后的控股公司定名为“百联集团”,由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生出任领导——《华尔街日报》称正是张新生策划并提议了这次合并。
记者随即与主导此次合并的上海市国资委办公室取得联系,对方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有关合并的最终结果“将在适当时间公布”,此外他不愿透露任何细节。而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四大”合并的具体框架已然确定,公布时间将“不晚于下周”。有趣的是,在四家相关集团中,只有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向记者确认了合并消息,其他三家都称“不知详情”。
几年来,“兼并、重组”一直是上海市商业改革的主旋律,至2002年,上海商业集团数从最初的60多个减少到32个,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集团由2个发展到5个,一系列格局变动中上海市政府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抵御外敌’显然是各种合并行为的主要出发点,面对2004年国内零售业外商准入的全面放开,‘四大’合并不仅是‘可能’,更是‘必须’。”2002年,友谊集团销售额为250亿元,华联210亿元,一百集团和物资集团营业额都超过100亿元,因此仅初步估算,“百联”集团将是上海乃至全中国第一个年营业额超500亿元的商业航母。
超市合并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不过“四大”合并的决定还是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意外。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直是联华、华联两大超市何时合并,普遍认为这两家雄踞国内零售业一、二位的超市集团一旦统合成功,“中国沃尔玛”便将应运而生。然而有关联华、华联合并的消息始终如云遮雾罩,曾一度有传言称双方合并方案已经成形,即由其中一方作价购买另一方2/3的门店网络,但随后又传出合并缓行的消息。这次合并的四大集团中包括了两大超市的母公司友谊集团和华联集团,但中国社科院财贸所零售业专家赵萍博士认为,母公司合并并不意味着旗下上市公司就能成功合并,她说:“如果上海市政府期望通过母公司合并促成华联和联华的联姻,那最可行的方式就是进行资产置换、互相持股。这涉及到证监会的各项规定,操作起来将非常复杂。”
与以往上海市政府多是促成同类企业合并的做法不同,此次合并的四大集团中几乎包含了所有零售业态,裴亮认为,如何把业态差距如此之大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将是个重大挑战。武汉长江广场总经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代表莫家杰则从外商角度评价说:“‘四大’合并做的非常聪明。”他认为,上海物资集团也加入进去是尤为明智的做法,“物流体系一直是中国零售企业的软肋,而上海物资集团在物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合并后的‘百联’集团无论是百货业还是超市业,都将从物资集团的加盟中获益匪浅。”
然而对于行政主导催生商业巨人的做法,业界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就在上海传出“四大”合并的同时,有媒体披露,排名全国零售业第七的华润万佳超市在2003年初的经营中巨额亏损2000余万元,仅华南区就亏损1200万元。2001年华润并购万佳也曾被业界视为一对“梦幻组合”,但其后两家公司的人员和业务并未得到充分整合,为此后的高速扩张埋下了隐患。与华润万佳相比,联华和华联各自的扩张野心更大,联华超市有关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上面”如何决策,都不会影响联华在华东、华南、华北三大市场迅速扩张的计划。赵萍认为,如果联华、华联合并,他们各自的扩张步伐也将受到影响,两家分别投巨资建立的配送系统将有很大一部分处于浪费状态。至于“四大”合并中同样引人注目的百货业,赵萍认为其整合效果将非常微弱,“超市合并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但百货店以引领时尚为主,规模扩大并不能带来利润率的上升”。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所谓“中国沃尔玛”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沃尔玛是在市场竞争中从小长大的,而不是嫁接的结果。‘百联’可以算一个巨型企业,但不可能拥有沃尔玛那样统一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