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臂阿童木4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嘟嘟 何不)

4月6日中午日本高田马场车站前出现了一支游行队伍,所有“参加者”都是由一个父亲——手冢治虫创造的,人们打扮成他漫画里的角色。这个节日是为一个135厘米高、30公斤重的小男孩庆祝生日而举办,2003年4月7日他将诞生于高田马场科学技术省,名叫阿童木。索尼公司也要在这一天推出他们开发的双足行走娱乐机器人“SDR—4X”,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真。

天马博士是科学省的头头,他的儿子死于车祸。他决定制造一个跟儿子差不多,但永远不死的机器人。这个小机器人阿童木利用核能,并且有感情。但很快,天马博士发现阿童木不会长大了,他把自己的脖子拉长也无法让天马博士满意。天马博士遗弃了阿童木,阿童木只好去一个马戏团,这个马戏团利用机器人作表演。手冢治虫幻想的2003年机器人已经很多了,但他们没有跟人一样的权利,只能生活在下层社会。天马博士的继任茶水博士,一个有大鼻子和两片夹在耳朵边头发的老头把阿童木救出来,赋予他人的权利。为了不让阿童木太孤独,茶水博士给他制造出一个家庭。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耳熟?库布里克没有说他在构思《人工智能》前是否看过《铁臂阿童木》,如果两者相似只是个巧合,说明1952年,甚至更早以前,手冢治虫就开始考虑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如果说《铁臂阿童木》的重要是因为善与恶的主题,显然简单化了手冢治虫的这部作品。

1963年《铁臂阿童木》问世之时,日本是一个仿造美国产品和生产廉价玩具的地方,还没有从战败的气氛中缓过劲来。当时的日本一方面把西方国家当榜样,另一方面当对手。在《索尼的私人生活》一书中,约翰·内森写道:“战争期间,日本工程师的工作是建立在美国技术之上的,他们因此而对之充满敬意,并因为美国技术的优越而感到懊丧。”正是出于对美国的重视,1963年7月,索尼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举家迁居到美国,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索尼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企业。战败给日本人带来的屈辱使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技术发展上。在整个社会对科学的迷信中,手冢治虫开始了对技术的反思。在阿童木第二集里,他创造了类似“弗兰肯斯坦”式的机器人,点明科学产品由人类生产,但人类不一定能控制它们。

铁臂阿童木40年0

2003年4月6日,人们打扮成漫画里阿童木的角色走上街头游行,庆祝阿童木的40岁生日  

《铁臂阿童木》有和《蜘蛛侠》、《超人》等美国经典漫画一样的主题——借助超出常人的力量来解除常人生活中的邪恶势力。说这是不自信也好,胡思乱想也好,至少都表现出现实社会对人类存在的威胁。手冢治虫对地球外的宇宙空间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乔治·卢卡斯构想出《星球大战》十几年前,他已经用黑白的分格漫画略显简陋地表现过了。

阿童木对中国人,尤其是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种视觉烙印。“越过辽阔天空,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1980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开播52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许多70年代出生的人都忘不了在之后一年中的每个星期天下午6点半,聚集到有9英寸或14英寸黑白电视机的朋友、邻居家里,把这歌词听得烂熟于心。彼时5~10岁的观众如今多半记不起这52集激动人心的动画片里讲了什么样的故事,但伴随电视机开始普及而进入中国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片的确意义非凡,至少它使那一年里许多孩子像小津电影《早安》里的小哥俩一样,跟爹妈吵闹着要买一台电视机。

每集故事开场前阿童木都脚下喷火,从CASIO大字上掠过。卡西欧电子琴和“只要一个蜡烛般的光”的电子计算器,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印入彼时孩童的脑海。同时很自然地,他们接受了电视广告。在同期引进出版的同名系列连环画封底,是日立电视机,这大概算得上平面广告的启蒙。《铁臂阿童木》是日本动画片和漫画进入中国的先锋,这些广告则是日本产品进入中国的先锋。虽然技术含量并不高的CASIO现在在中国小县城的商店里也有卖,但那个时候确是中国人的奢侈品。

与生活水准匹配,当时中国的儿童科幻作品诸如《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事关很实用的衣食住行,而《铁臂阿童木》实际已经在探讨爱恨、等级、杀戮、反抗这样的沉重题旨。彼时的孩子并不能看得懂,但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也是受到了感染的吧?

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1928~1989.2)

铁臂阿童木40年1

1989年2月10日,手冢治虫去世后第8天,日本《朝日新闻》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说:“来日本的外国游客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欢漫画。漫画在日本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日本有手冢治虫,而其他国家没有。如果没有手冢博士,很难想象战后日本漫画会兴盛起来。”

手冢治虫在宝塚度过了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据说宝塚这个地方对手冢治虫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手冢治虫被列入日本名人录,1989年去世后至今声望不减,很大部分归功于他最成功的作品,始创于1952年的《铁臂阿童木》。日本另一套著名漫画《机器猫》的作者藤子·F·不二雄就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投身到了漫画界。

手冢治虫被成为日本“漫画上帝”、“日本的沃特·迪斯尼”。尽管他后来承认自己确实受到迪斯尼动画,比如《小鹿斑比》的影响。他看过迪斯尼出品的每一部动画片,但这不影响他和其他日本漫画家创造出了日本风格的漫画,其标志就是“小狗一样的眼睛”,手冢治虫比其他漫画家更能代表这个特点。在迪斯尼制作的《狮子王》中我们同样能看出手冢的《森林大帝》的影子。他一生画了150000张漫画,至少100部作品拍成了电影。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日本的漫画工业化的始作俑者。

1961年手冢治虫成立了虫公司专门制作阿童木系列。尽管他的作品经常带着幽默,但现实生活并不轻松。他的妻子和母亲严重不和,家庭气氛紧张。日本的漫画家通常都非常辛苦,但手冢治虫更辛苦,他平均一天睡2个小时,其他所有时间都坐在桌前画画。他的作品几乎包罗了所有的题材,甚至包括少女漫画。

“工作中毒症”给手冢治虫带来了荣誉和财富,也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60岁时他告别了阿童木和左右的读者,死于胃癌。如今他的咧着嘴的笑容,宽边眼镜和贝蕾帽已经成了日本漫画的象征。如果没有他,现在的日本的漫画工业也许就是另一副样子了。

铁臂阿童木40年2

日本漫画工业:发达而又残酷

全世界有三大漫画工业国,日本、美国和法国。日本的漫画工业之发达,足以使其他两个国家显得不那么重要。日本有大量漫画杂志,具体数据很难统计,除专门刊登漫画的杂志外,还有很多小出版公司出完一本杂志后换个新名字再出一本。漫画出版业有影响力的13本周刊、10本双周刊和大约20本月刊,其中有10本每期约有100万的发行量,这一数字令其他种类的杂志难望其项背。上世纪90年代,日本漫画销售额为6万亿日元,杂志占35万亿。据估计日本有3000名左右的职业漫画家,其中有不少人给更有名的漫画家做助手,同时还要兼职做其他工作挣取收入。当中只有300人左右能只靠漫画收入过比平均水准高的生活。业余漫画家更多。

日本漫画很少是专门为出一本书而创作的,基本上以连载的方式登在杂志上,每期登二三十页,最后结集成书。受欢迎的漫画可以连载数年,出书的时候能弄出好多卷来。日本漫画把目标读者划分得非常细致,按年龄分为:幼儿漫画、儿童漫画、少年漫画、成年人漫画(并非成人漫画)。女性构成漫画的一个庞大的消费群,分为少女漫画和女士漫画,女性漫画的语法跟一般漫画有差别,角色都比较知情识世。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漫画一代进入大学,日本漫画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漫画必须发展起来才能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20年后的80年代,日本漫画基本定型,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差不多了。

上一篇: 脸蛋产业暴利化
下一篇: 为艺术,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