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曾经富裕的穷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庄山 吴琪)

伊拉克——曾经富裕的穷国0

伊拉克——曾经富裕的穷国1

灾难、贫穷、疾病同时降临到这个曾经富裕的国家  

解传广,1999年2月至2001年2月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曾著《亲历伊拉克》等书,现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在伊拉克进行了两年调研工作的解传广称自己除了研究,还喜欢观察,伊拉克的人与生活都是他理解这个国家的素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个曾经富裕的穷国所发生的故事。

伊拉克人以前在我的印象中是富有而讲究的。我有些朋友80年代在那呆过,回来后说伊拉克人开车、穿衣都讲究名牌,文化层次也很高,比当时的中国人富裕多了。可是等我1999年派驻到伊拉克时,这个因为战争和经济制裁变得贫困的国家几乎处处让我吃惊。

我最初接触到的是当地的外交官。听说以前他们会经常往外国使馆送些名贵雕塑、金银器具等作礼物,可是现在偶尔有人送去一筐橘子或椰枣就不错了。伊拉克人很热情,外交官总是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等成了朋友后,我才真正了解他们生活的拮据。一个司局级外交官一个月收入不到10美元,还得负担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

有一次我去一个外交官家里做客,他住的是政府配给的房子,三室一厅,在当地算是相当不错了。可是进屋里,这套70年代的老房子里没有一样新东西。四五个孩子围着一台十几英寸的老式黑白电视,没有一样新家具,更不要说电脑这样的时尚用品了。我与他的一个上中学的孩子聊起来,得知他每天的午餐是一个干面包,可那孩子满足地告诉我,“这是最好的午餐了”。我当时挺感慨,没想到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过得这样穷苦。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在财政部上班的朋友默尼尔,30多岁,家庭负担也很重。他每天下班后都到旧货市场练地摊,租个小桌子,摆上邮票、钱币卖,补贴家用。

政府官员的生活这样艰辛,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有一次我在巴格达最繁华的拿必大街(音译)逛,想方便一下,附近找不到厕所,就敲开了一家人房门。这个家给我的强烈印象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家徒四壁。五六个孩子挤在地上,没穿一件整齐衣服,垫着破烂棉絮,屋里没有床,没有电视,只有简单的炊具。

后来我了解到,在首都巴格达,市民每月会得到政府750第纳尔(相当于1美元)的“低保”补助,还可以凭专门的卡片买到低价生活用品。这些用品包括半斤油、15斤粮食、6两糖、1斤鸡蛋和一点蔬菜。大多数人吃不到肉和鱼。

有时候我们也会碰到“富人”,穿着体面,开着车到市场买羊腿、牛肉等“奢侈品”。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是假富翁。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就被大家派来采购肉食,买回去后七八家人一起分。说到他们的车,是那种七八十年代留下来的破烂不堪的车,沿街开过去眶当响,很多连车窗也没有,也没钱修。

伊拉克毕竟曾是一个富国。使馆区附近算是富人区,有很多独门独院的房子,依稀让人想见它们当年的尊贵。但直到我见到巴格达著名的金银市场“金街”时,才确证自己找到了这个古老国度曾经富裕与奢侈的印记。

我的外交官朋友告诉我,伊拉克女孩原本是非常喜欢穿金戴银的。70年代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从身边走过,你就能估算出她至少穿戴了上万美元的饰品。据说她们的金手镯是从手腕一直戴到肩膀的,由此也可以想见“金街”的生意多么红火。这里也是叙利亚、约旦等周边国家的金银买卖和加工市场。

现在的“金街”也汇萃了相当多的珍品,我在那里看到了非常珍贵的各式宝石、珊瑚项链和金银器具,只不过这些物品是如今窘迫的伊拉克人拿出来典当的。有一次我去给太太买钻戒,发现价钱比国内便宜近一半。主人告诉我,这是别人用过的,他们收得便宜,所以也卖得便宜。我旁边来打金器的是一对母女,妈妈给准备结婚的女儿打金戒指,她们已经算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了。母女俩几乎在每个环节上讨价还价,弄得店主十分不高兴。

我经常在古董店里看到各种高档物品,有犀牛角、象牙制品、珊瑚、劳力士手表等等。听说以前伊拉克商人和外交官热衷于从国外收购古玩珍品,现在这些“华而不实”的饰品则被人们换成很少的现金填肚子。

当年伊拉克人在“金街”阔绰比富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他们为后人衍生了一条“财路”。“金街”的工匠们用水冲掉打磨金器产生的粉末,这些金粉随着水流被冲进底格里斯河。十几年后贫困的人们记起了河里沉淀的金粉,开始打发家里的孩子辍学“淘金”。一些十几岁大的孩子,在河床的淤泥里艰辛而茫然地淘着。

有一次我去那吉布市场买东西,选中了一个11岁的小男孩阿里帮忙,他长得特别漂亮,做事情也很机灵。他告诉我,他的爸爸死在了海湾战争中,妈妈也失业了,家里还有哥哥、妹妹和弟弟,十分缺钱花。我看他可怜,给了他500第纳尔(一般给200就够了),小男孩有些腼腆,但兴高采烈地接受了。第二次去那吉布市场,我还是找阿里帮忙。可是等我第三次去,阿里已经不在了。我这才知道他们做同一行生意的孩子是有小头目的,我的生意被阿里“垄断”了,小头目就赶走了他。

很多孩子平时要做工,只有在开斋节时候妈妈(父亲在战争中身亡了)会带他们到免费的枣拉公园去玩。妈妈们通常带一块大的破塑料布,买几块大饼,煮几个鸡蛋,带上自来水。孩子们在草地上跑步、踢球,妈妈坐在塑料布上看着他们,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伊拉克家庭最大的欢乐了。

年轻人没有钱也没有房子,结婚变得比较困难。一次我到一个大酒店参加会议,看见酒店门口停了很多车,一些衣着整齐的年轻人站在门口。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政府在为100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礼服都是新人们租来的,政府为他们免费提供一顿晚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只有富人家才会单独举行婚礼。

高二旺,现任某勘探局HSE总监,曾到伊拉克作过踏勘考察,他向记者回忆说——

已经租好的公寓位于巴格达一处富人区,一套上下层的房子单层就有400多平方米,花园一样的院子里种着草木。据了解,像这样的房子富人一般都有2到3套,并且90%以上的房子都配有发电机,因为几乎每天下午的3点到5点都要停电。这些富人家里都不止一辆汽车,这些车子看起来很新,档次也非常高,过来过去的经常能见到像三开门的奔驰等名车。

虽然住在富人区,但我们的生活是自己料理的,翻译告诉我们,他们的政府人员是按照1第纳尔折换3美元来发薪的。而我们在银行兑换当地货币时,1美元能换1000多第纳尔。当地有单独为富人设的菜场,按照同期的汇率比较的话,价钱比中国市场贵多了。然而即便在这里,看到的景象甚至可以说比中国农村的集贸市场都不如,品种本来就不多,肉蛋供应更少,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到处飞舞的苍蝇,去一次你就不会再想去第二次。

傍晚没事的时候,我们也转到附近的农户家。他们没有中国村落的特点,大家住得很分散,一般隔两三公里才有几户住在一起。我真是没法形容他们的房子,在苏丹我看到的是草棚,而这里的“房子”还不如草棚,好像是用棕榈叶样的东西盖着,估计这样的房子根本挡不住风雨。应该说他们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好的,但一般不让外人进屋,几十天里我们只进过一家,屋子里又脏又乱,除了看见一个跟中国农村的土炕一样的东西,其他什么都没有。在我看到的这些农村,不是什么人家都能有电的,他们似乎并不忙碌,没见过什么庄稼,感觉他们成天也不干什么。90%以上的人家一天只吃两顿饭,米面不多,肉更是一种奢望,椰枣是他们最主要的食物,这种东西糖分特别多,说实话,我觉得挺好吃的,但用它作为主粮还是差了点。村民们虽然不愿意对政事多做评论,但他们一直的情绪还是“讨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