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只要有球看,什么痛苦都忘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邱海旭)

伊拉克人只要有球看,什么痛苦都忘了0

朱曦,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2000年8月至2002年11月由文化部派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主要任务是进行两国间文化交流。

刚到巴格达时第一感觉特别破烂,那时候已经制裁9年了,虽然战争的痕迹基本上看不出来,但是店铺、宾馆、学校、部委大楼的设施都残破不堪,街上开的汽车很多门都没有了。这两年里其实有很多变化,商店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因为国外商品进入的渠道多起来了,一方面联合国制裁有些放松,另一方面是因为走私。最明显的就是全新的奔驰、宝马也经常见到了,这些车当然是有钱人买的,一般中上层收入者也能买得起丰田这样的中档车。战前伊拉克政府向公民提供购车补贴,一般2000~3000美元就能买一辆丰田。现在这项福利仍保留着,但是登记后要等待很长时间。

2000年时还没有互联网,打电话也经常打不通,巴格达电话线年久失修,只要一下雨,被水一泡就会串线,经常打电话听到两个阿拉伯人在聊天。后来慢慢也有了互联网,甚至有了网吧。最开始整个巴格达只有6条拨号电话线,所有使馆都用这6条线上网。网吧价格大概是一小时2000第纳尔,相当于1美元。上网时经常会有人在旁边监视,有时我们上中文网站也会有人上来盘问我们在看什么内容。伊拉克没有人用手机,因为移动设备是受联合国协议禁止的。

从老百姓角度看,虽然国家始终在夹缝里挣扎,但生活至少没有变得更坏。伊拉克是个非常大气的民族,虽然现在落到这个地步,但很多方面仍能感到他们从不斤斤计较。像伊拉克国内都是特别好的高速公路,1000公里跑下来碰不到一个收费站,外国人过海关也从不用交什么钱。城市中的有钱人很多是和外国有联系,能从联合国各种石油换食品协议中拿到项目,或者靠走私,还有不少伊拉克商人现在在浙江义乌,倒卖小商品回国,不过这些富人如今基本上已经逃到其他国家去了。

大使馆里有4个伊拉克雇员,一个秘书,两个清洁工,一个司机,他们一个月收入80美元,在当地算是富翁了。不过伊拉克人非常看重家庭,一般一个人工作要养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因此这些雇员虽然收入不错,但生活还是很节俭,穿的破破烂烂的。但他们都很自豪,因为自己能养活一家人。

我去过的伊拉克大学都很大,像巴格达大学等都是名校,院系、专业设置非常完整。但是战争和制裁已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学校里的硬件设施损坏情况严重,电脑基本没有,书本、课桌椅都破破烂烂,学生宿舍里条件很差,连玻璃都没有。上大学的一般都是有钱人,大部分孩子上不了大学就去当兵,一碰到游行活动,满大街都是拿着枪的少年幼狮团成员。

伊拉克人对娱乐和艺术很看重,即使在制裁期间艺术活动也不断举行,直到战争威胁到来前,伊拉克每年都要举办两三次大型的国际艺术节,如巴比伦国际艺术节等。老百姓很多人喜欢看戏,巴格达有一些类似人艺小剧场的剧院,经常上演一些话剧。海湾战争后伊拉克自产电影基本就没有了,电影院放的主要是埃及片,或是好莱坞盗版片,这里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的概念,电视台每天晚上放一部好莱坞大片,上面还有中文字幕,一看就是从香港地区引进的。

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伊拉克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老百姓思想也比较开放。其实伊拉克人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我在美术学院的墙上看到有美国画家的作品。伊拉克不管举办什么国际艺术节,都会邀请美国艺术家,但美国艺术家一般不来。街头快餐店里也有摊位打着肯德基、麦当劳的牌子,卖汉堡包和烤鸡块,当然不是正宗的。

伊拉克人对足球极其狂热,韩日世界杯每场比赛伊拉克电视台都转播。去年在约旦举办的西亚杯足球赛,半决赛伊拉克队踢败了伊朗队,那天夜里巴格达庆祝的枪声响成一片。中国队第一次打人世界杯决赛圈,伊拉克人也都知道,路上碰到一个人就会向我祝贺。我和体育界人士接触时,他们老想邀请中国国家足球队去伊拉克打比赛。伊拉克自己也有俱乐部联赛,体育场一般都能坐满。在巴格达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踢球的孩子,给我的印象是,伊拉克人只要有球看,什么痛苦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