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访谈:城市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市长访谈:城市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0

夏德仁,1955年6月出生于大连市。金融学博士,曾任东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助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系副主任、副教授,副校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长,大连市副市长,大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辽宁省省委常委、副省长,2003年1月起任辽宁省省委常委、副省长,大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市长访谈:城市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1

美丽的大连正向国际化都市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大连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经营城市”,大连的城市建设也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借鉴的样本,您对“经营城市”有什么理解?

夏德仁:政府管理好一个城市,推动城市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点类似于商业行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目的在于取得回报,而这一回报主要是指城市的资金流入增加,经济繁荣,税收增加。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越好,基础设施越健全,服务水平越高,企业就越愿意到这个城市来投资,推动这个城市的经济繁荣。同时,一个城市的环境越好,来旅游和消费的人就会越多,这同样会带动经济总量增加。政府应考虑怎么将城市变得更有活力,通过服务将其营销出去。这是“经营城市”的大概念。

另外也有狭义的“经营城市”——就是做活国有资产,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使城市更加增值。城市有很多固有资产,如何将其盘活,发挥效益?城市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由于大连的历史,日本占领时期将许多任务厂设在市内,计划经济时期又产生许多劣质建筑。从90年代开始,大连利用级差地租,把100多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改造,迁移到市外,使城市环境大为改善。同时“扒小房、种绿树”,使城市土地价值上升,开发土地就收取出让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大连市做得出色的事情,也是薄市长在任时很大的贡献。目前大连市区许多建筑都是国外和香港开发商来开发的,他们选择大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有效地经营了土地,改变了环境,使城市价值提升。

三联生活周刊:大连是东北地区的一个老工业基地,在新的经济发展中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

夏德仁:长远看,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中国经济发展快,主要是各城市发展的结果。做好产业,一要提供政府的公共服务,吸引外资。大连在国内的特色和优势是,大连是口岸城市,依港兴市。大连的历史就是港口的历史,当年俄国人就是为了开辟远东地区的深水良港才来到大连的,日本人在1905年牺牲很多兵员也是为了占领这一远东的深水良港。要大力发展包括石油化工、造船、大型机械在内的临港工业。二,与其口岸城市的定位相对应,大连也是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大连要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为东北经济服务。东北地区70%的国际贸易是在大连进行的,70%的国际结算也在此进行。在东北地区,大连是惟一拥有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的城市,所以也要把大连建成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大连未来也要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连环境优美,适于人居,非常适于集聚人才,大连的高校较多,在校大学生有20多万人。我们重点要发展IT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其中最有希望的是IT业。大连目前已有300多家软件企业,软件出口在全国占第三位,软件对日出口占第二位,有综合实力排第二位的软件园。我任届的目标,是把大连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面向日、韩的软件加工基地和信息服务中心。所以说,经营城市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也是产业问题。我希望借《三联生活周刊》的这次采访,向全国优秀人才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大连来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大连的旅游业、服装业和工业都比较有名,在大连未来发展中,如何整合这些资源?

夏德仁:工业是分若干层次的,大连目前的支柱产业是石化、造船、机车和电子信息,另外还有服装工业。第三产业我们着力发展旅游业和会展业,许多人说大连的服装节有名,但没有特别有名的服装品牌。我的观点是,大连的服装产业并不发达,但这并不影响大连的服装节是成功的。服装业是加工工业,会展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主要是为国内外的服装业提供展销基地,并不仅为了展销大连服装。服装展览业发达与否的标志应当看外地的品牌、国际的品牌是否多。当然我们也应该利用服装节的优势发展服装业,现在发展得还不够,今后要加快发展,使大连不仅能够成功举办服装节,而且能够以此来推动服装产业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提起大连,人们总喜欢拿它与自然环境极为相似的青岛相比,但大连好像没有青岛有那么多的知名品牌,您认为大连在这些沿海城市中应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特色与竞争优势?

夏德仁:大连的优势还是依托东北,做好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和贸易金融业,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腹地广大,这是其他城市很难与之相比的。大连的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不会亚于其他地区。

近年来,其他一些沿海城市发展的势头都很好,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但我要强调城市之间的合作,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每个城市各有各的发展模式,通过摸索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分工格局,我相信加强城市合作的最终结果是双赢。

三联生活周刊:大连市以前提出的口号是“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我注意到最近又提出“大大连”的口号,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思路有所变化?

夏德仁:“大大连”的口号是去年末今年初提出来的,与“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并无矛盾。“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口号本身也是强调“强、好”的概念,“大大连”的核心也是一个做强做好的问题。这两个概念总体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一个渐进过程。城市发展由小到大,不同历史阶段解决不同问题,薄市长在任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型国企员工下岗,一些污染重的大企业,通过搬迁改造解决技术更新,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十六大”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大连”的提出即是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众所周知,您的前任是现辽宁省省长薄熙来,他在任的时候工作非常出色,您本人是金融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大家肯定对您也寄予很高的期望值,您是不是有很大的压力?您希望在大连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足迹?

夏德仁:坦率地说,我压力的确不小。我的前任是薄熙来省长和李永金市长,他们的工作都很出色,已经上了一个很高的平台,大家的期望值很高。我的工作是如何把这么好的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现在大连的城市功能已基本确立,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时代总是在变化的,新时期有新挑战,时代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过前人,我应该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连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前几年在体制转换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小的困难,但我相信,大连将很快度过最痛苦的“阵痛期”。我任期的前两年,仍会有一些困难,再有两三年的努力,大连一定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投资环境好了,到大连投资的外商多了,老百姓的实惠也自然会多起来。致力于把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城市经济肌体健壮起来,改善市民生活,这也是我们这届班子应尽的责任。

我希望能为大连城市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提高做出贡献。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市民做一些实事。比如为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有一份理想的收入,解决好市民的住房、交通、环境、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为弱势人群提供一个健全的保障体制,到我任期结束时市民说一句“这位市长还行,确实为我们做了实事”,那样我就满足了。

三联生活周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您希望大家一提到大连,马上联想到的形象是什么?

夏德仁:我认为整体形象应是有魅力的城市。首先要漂亮、时尚、优美、干净,适于人居,能够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注目。二是要有经济内涵,充满着经济活力,法制健全,交易成本和商务运行成本较低,能够使投资者得到理想回报,而且能够找到理想合作伙伴的城市。三是市民思想开放、文化素质较高,能够不断接纳新事物。总之我希望大连应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国际性都市,一个有魅力的城市。 大连生活经济大连历史夏德仁服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