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大佑事关国骂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在众多传媒的包围下,罗大佑有自己的“解围”方式
罗大佑骂人了!
本来,罗大佑不骂人,媒体都爱在鸡蛋里挑出些骨头,这次他找上门往枪口上撞,这不等于找死么?一句国骂于是引来媒体大惊小叫,难道一个划时代的偶像就在这句国骂声中彻底破碎?
骂人是不对的,罗大佑骂人更不对,罗大佑指着记者的鼻子骂人就更说不过去了。我看到最后罗大佑也向在场的记者道歉。照理说,这事也就该过去了,甚至我在想,有关人士再找到记者专门道歉,好好公关,把好话说尽,也就不会出现事后的风波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媒体这次总算抓到了把柄,人“赃”俱在,一通炮轰,罗大佑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无以言辩。但我觉得,这件事有点小题大做,既然罗大佑事后道歉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干吗揪住人家不放呢?况且,有媒体在报道罗大佑广州演唱会时用“秃掉的不一定是脑袋”这样的措辞,有点侮辱人格,罗大佑要是真的较起真,一告一个准。所以,这场口水战,谁都理亏。
但我发现,对罗大佑的口诛笔伐愈演愈烈,甚至把罗大佑置之死地方能后快。“在这批判斗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学习保护自己。”罗大佑这么唱了好多年,也没保护好自己。
媒体为什么兴致勃勃地批判罗大佑爆粗口呢?炒作是一方面,但我觉得,更主要的是人们现在不能接受罗大佑这个“人”。
罗大佑被当成华语乐坛的教父,他的传奇,他的神秘,在人们解读他的歌词和音乐的不断联想中,一次次地升华、神化,罗大佑成了一个完人,一尘不染。的确,他的成就,在华语歌坛,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我们只能单方面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罗大佑,并通过他的作品来演绎出了解罗大佑的逻辑——他是个诗人,他是个音乐教父,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罗大佑从去年开始把工作重心移到大陆,和大陆媒体零距离时,他东拉西扯,婆婆妈妈,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以前的“罗大佑逻辑”在与真正的罗大佑稍微一接触都会立刻变得破碎。理想主义的人还心存幻想,认为这不是他认识的罗大佑,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与罗大佑的接触中修复已经混乱、破碎的“罗大佑逻辑”。可是罗大佑春风不解风情,偏偏非要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俗人交出来,而不是那个写《将进酒》的诗人罗大佑,不是那个写《未来的主人翁》的人文关怀的罗大佑,也不是那个写“情到深处人孤独”的儿女情长的罗大佑……他和你我一样,就是个俗人。
我跟罗大佑有过几次接触,在跟他接触之前,曾有不少人跟我说,罗大佑这个人很讨厌,很虚伪。我倒觉得,是个人就会有他讨厌、虚伪的一面,作为明星,可能这方面更明显,毕竟这个职业的人有一半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我接触罗大佑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圆滑,他在接受采访时尽可能闪躲腾挪,逼着他说句真话的确很难。的确,他的这种圆滑和他的作品相比甚至显得有些猥琐,但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是,通过他这个人无法了解到他的创作,无法搞清楚他的每一句闪光的歌词是怎么写出来的。
一句“他妈的”让众人震怒,但我看并没有让人清醒,反而更加去维护那个“罗大佑逻辑”,就算是这个传奇的偶像破碎,也不是因为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把他推到另一个极端——一个丑恶的罗大佑,最后,还是没有分清罗大佑和他的作品。
是人免不了三分俗,就免不了会骂出“三字经”。U2乐队在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博诺大骂“fuck”,事后媒体只是轻描淡写了一下,为此有好事者专门写了一篇“美国历史上的10个著名fuck”,把它当成一件调侃的事儿来看。而到了罗大佑这儿,媒体就紧追不舍地拷问他的灵魂,因为他们不相信神是会国骂的。
这又让我想到了崔健,和罗大佑相比,崔健在媒体面前不太会掩饰,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摇滚”的味道,他在《宽容》里面就骂过“去你妈的”。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崔健面对媒体来一句国骂,估计他们也不会怎样,因为这完全符合“崔健逻辑”——他很摇滚。
罗大佑骂就骂了,道歉就道歉了,敢做敢当,我倒要为他的勇气鼓鼓掌。相反,那些追着罗大佑拷问的人,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灵魂断了哪根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