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工资超20000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人均工资超200000

北京市年人均工资超过2万元,而且超得又大胆,有够狠,一步就把两万的坎越过去。从19155元蹦到21852元,涨了14%。如果在西方,这就是天大的新闻,因为那里的年工资涨幅是3%到百分之5%,年头不济还可能1%或者干脆不涨。但在我们这样突飞猛进的时代,这就算不得什么。遥远的南方,就有广州市职工2002年均工资25104元,比上年增长14%。不那么遥远的上海,也有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9452元,比上年增长9.5%。

一年两万元的工资算不算多?当然算不上。但这样的增长势头却是可畏的,以14%的增长率计算,10年下来,北京人的工资收入就能上升3.7倍,达到接近10万元年薪。再过十年,再增3.7倍,就是30万元。当然,这样的推断太过理想,指数型增长永远使人想入非非,进入痴人说梦的幻境。但12年前,北京市分配在机关的大学生的月工资是130元,那时候大学生远没有现在泛滥,刚入行的干部级别应该保证工资在平均工资之上,130元的月薪相当于3000年薪,12年涨幅何止按14%增长率计算出的4.8倍。实际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2001年年薪增长就达到14.6%;“十六大”公布的资料,2001年,中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更高的统计数字更散见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湖南2001年职工实际工资上涨甚至超过了19%,可见对于在职职工,得到的收益已经远远不是7%或8%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所带来的平均收益。

“十六大”还提供了十几年来人均工资增长率的数据,8.1%,这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众所周知,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以90年代初最为猛烈,那时候工资涨得快,却基本被上涨的物价所抵消。甚至到了1998年,社科院的调查都显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1986~1998年期间,人均年收入比人均GDP少2.6个百分点。1996年后,物价变化的趋势基本逆转,没有了通胀,近年甚至有通货紧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至今,除2001和2002年春节期间年节因素的物价小幅上涨,物价基本逐级走低。而恰恰这几年,工资调整幅度加大,海外甚至有报道说,近五年来造就出了3亿的中产阶级。

全国职工总数也不过2亿多,其中不乏低工资的大多数,3亿中产阶级的说法未免牵强,但人民收入的实质增长却自1998年始。那时国内最终消费额虽然连年上升,但最终消费率,也就是最终消费额占GDP生产额的比重却在显著下降,甚至只有三年困难时期的水平。当年的大炼钢铁,高积累的政策导致经济运行停滞,而从国际上横向比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左右时,最终消费率通常比我国高出10余个百分点。仅从拉动内需计,涨工资也是最现实的政策选择。先是有公务员加薪,再有各地出台工资指导价。其实,这一时期的薪资上涨可以看作是90年代初物价放开后的又一次市场回归。过去,政府规定企业的分配制度,细节甚至包括不同岗位不同资力的工资水平,现在,则是企业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尤其高级管理者也上不封顶。

2万元的年薪不算多,但2万元之外,却已经有了令人惊叹的数字。比如排在第一位的信托投资业已经人均11万元年薪,排在第二位的律师事务所年薪将近10万元。过去我们熟悉的6位数概念都属于某些职位,比如外企的销售总监、办事处的首席代表,今天推出的数据则属于一个完整的行业,自然应该包括其中的行政、人事等外围人员,并且是平均的结果,其财富效应自然是经理层的几十万年薪不能相比。统计还显示,包括烟草业、公证等13个行业人均工资超过5万元,高薪阶层已经蔚为壮观。2万元的年薪还包含着这样的事实,薪资市场化的结果,北京、上海等地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最多有一半的差距,绝不会有级数上的差距,薪水已经不是人员流动的障碍了。对于年薪10万元到20万元级的从业者,这个价码加上家乡的归属感和相对廉价的消费水平,已经构成了海归的充分理由。

2万元的工资当然也隐含着问题。在大多数行业、大多数地区无缘分享14%增长的时候,2万元几乎等同于特权,少数大城市的特权。而收入高的地方,恰恰是消费率小的地方。 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