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美食主义的谋杀?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话题:美食主义的谋杀?0

伯纳德·卢瓦索的葬礼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法国著名美食评论

《米其林指南》法国版,销量50万册,对法国境内餐厅和旅馆作最完备介绍。

《GaultMillau》,销量17万册,介绍近8000家法国境内餐厅、酒吧和旅馆。《Giles Pudlowski》,销量1万册,推介巴黎大区最好的餐厅、啤酒屋、茶室。

《Lebey》,销量1.2万册,介绍巴黎市区价格实惠的餐厅、咖啡厅、甜品。

一个厨师的死,带来一场美食王国的风暴。2月24日傍晚,52岁的法国名厨伯纳德·卢瓦索(Bernard Loiseau)被发现在家中用猎枪自射身亡。25日,法医的尸检报告最终证实了死于自杀的结论,这位明星人物悲剧性的选择,是因为难以承受法国权威美食评论杂志《GaultMillau》给予的苛刻批评。伯纳德的好友、同为大师级名厨的保罗·博卡斯(Paul Bocuse)按捺不住,公开在报上踢爆了法国餐饮界和美食批评界多年的积怨恩仇:“干得好GaultMillau,你们赢了,你们的好恶值了一条人命。”

在法国,美食高出口腹之欲,被定位在“品尝生活激情(passion)”的高度。19世纪中叶,亚历山大·格雷莫(Alexandre Grimod)确立了“美食批评”这种可以左右食客和餐馆的“第三种权力”,历经一百多年,几家指南杂志的评判便可以决定一家餐厅的盛衰哀荣。最受法国人推崇的当是《米其林指南》(Guide Michelin),它原本只是米其林轮胎公司在1900年办的一本旅游年鉴,专为开车旅行的人推荐好吃的餐厅,最后却发展成法国和全世界的“美食圣经”:每50个法国人中,有一人购买;每5个法国人中,至少有一人阅读和使用。米其林对美食批评界最大的贡献,恐怕是他们把检查员的神秘色彩无比放大:这些人隐藏身份出游,品尝各处餐厅,然后关起门来议出好坏,进步的加一颗星,退步的摘一颗星,没任何情面好讲。一个米其林检查员一年行程可能在25000公里以上,对一家餐馆的暗访可能持续数年。指南里每年收录上万家餐厅,被授予星级的不到1/20,得三星的平均每年不超过30家,不亚于贵族头衔。1991年伯纳德的餐厅“黄金海岸”被授予第三颗星,第二天顾客就增加了65%,伯纳德形容当时的心情犹如“参加了一场世界厨艺的面圣仪式”,或者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被指责“谋杀”了伯纳德的《GaultMillau》,则是上世纪70年代才起来的新美食权威,它仿效了米其林的检查员制度,但评判改用打分:满分20,拿到19分的餐厅便相当于米其林的三星。

铁面的法国美食批评造就了一个个明星般的三星大厨,可以令其成为千万富翁,也可以令其一夜之间又跌入深渊。舆论认为,正因为2003年版《GaultMillau》把伯纳德的餐厅从历年的19分降为17分,其评论员在报上发表了两三篇言词刻薄的文章,而且风传2003年《米其林指南》也有心摘下他一颗星,伯纳德这才不堪精神重压。其实,伯纳德不是第一个,1996年巴黎厨师阿兰·奇克也在得知自己餐厅被米其林摘下一颗星后饮弹自杀。而目前伯纳德事件喧嚣这么大,是因为他的名气不是一般大厨能比。伯纳德身前曾对人说,做一名伟大的厨师是他的人生目标,他首创了令法国人着迷的“精髓烹调”,达官贵人趋之若鹜,前总统密特朗也曾是他的常客。后来他出版专著,在法国、美国和日本大量发行;他在大超市推出半成品食物,冠以自己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美食王国。1998年是伯纳德事业的巅峰:伯纳德·卢瓦索集团股票在法国创业板上市,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厨师。

也许《GaultMillau》的辩驳不无道理:一颗星和一两分并不足以害死伯纳德,他是死于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股市跌停和因此而来的资金难题。但餐馆业界多数支持保罗对美食批评的“谋杀”指责是因为,当规则变成操纵,它的权威性就该受到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