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恐怖实践者的意外终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鑫)
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
在逮捕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突袭行动后,特警们搜查过的房间一片狼藉
被捕
3月1日的凌晨2时10分,几十名巴基斯坦特警包围了小城拉瓦尔品第一幢普通砖瓦房,在方圆两公里范围内,还布下了三道防线。有消息说,黑暗中,听见从屋内传来两声枪响,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华盛顿邮报》说,在带走了三个人后,警方随后花一个小时搜索,并转移走了文件、一台台式电脑和一些电脑磁盘。
几小时后,巴基斯坦总统发言人对外界宣布,“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策划者、“基地”第三号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这次突袭中被捕。与哈立德同时被捕的还有巴基斯坦主要宗教政党成员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卡多斯,以及一名身份不明的中东男子。
巴基斯坦官员称,完全是巴基斯坦方面在执行这项任务,但美国白宫将这次行动模糊定义成美巴联合行动。巴基斯坦警方人员说,是FBI立即指认出那是哈立德。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发言人强调:“我们只是提供了情报和分析,那是巴基斯坦方面的行动。”
事实上,巴基斯坦警方早在一周前对西南部奎达镇的突袭中,就发现了哈立德的行踪,但不幸被其逃脱。是电话监听最终确认了哈立德的藏身地。
哈立德本来从不用座机与外界联系,并经常更换手机号码。可能是日久麻痹的原因,他的一名助手没有及时更新手机。更大意的是,他在通讯里频频提到“Fahd Bin Adballah Bin Khalid”这个名字,在美国FBI“十大最想活捉的人”名单上清楚指出这个名字是哈立德化名之一。
策划
因为哈立德并不直接执行恐怖袭击,即使在“9·11”之后,他的身份和个性也始终模糊。国际刑警的基本资料显示,哈立德身高1.7米,体重72公斤左右,略微秃顶,他常常伪装自己,染头发、戴假发、贴胡子和戴眼镜等。
哈立德能说流利的阿拉伯语、英语和乌尔都语。据称,他有多达60个化名,还持有多国护照,甚至连许多“基地”组织成员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美国情报官员们承认,他们对哈立德·谢赫只有简单的个人信息。
他曾操纵着为全球各地“基地”分支提供资金的渠道,其恐怖关系网遍布从中东到南亚的广大地区。穆罕默德·阿塔等“9·11”劫机嫌疑人在德国汉堡期间的不少经济来源都被证明与他有关。因此,哈立德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黑名单”上的排名仅次于本·拉登和埃及人艾曼·扎瓦希里。美国联邦调查局为捉拿他不惜悬赏2500万美元。
哈立德在科威特长大,他的巴基斯坦血统让他没有真正融入科威特的主流社会。长大后,在美国求学时,阿富汗反击前苏联入侵,他开始变得激进,他最终来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那里曾是反击前苏联人的中心地带。
尽管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策划恐怖行动,但哈立德在90年代中后期才加入“基地”组织,是他将东南亚宗教极端分子同“基地”组织联系起来。这可能得益于他在90年代初期在菲律宾频繁活动的原因。那时候他以一个从卡塔尔来的富商形象出现。
英国《卫报》3月3日刊登了英国反恐专家罗汉·冈纳拉他那(Rohan Gunaratna)的文章揭示了哈立德的另一面:
“尽管哈立德坚称自己信仰坚定,但他却不是一个对自己苛刻的极端宗教人物。比如说当他的手下,‘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们全都住在廉价公寓的时候,他却住在高档饭店里花天酒地。”
罗汉还是《基地内部——恐怖的全球网络》一书的作者,他在《卫报》上详述了哈立德在菲律宾的生活:在菲律宾时,他经常去红灯区、卡拉OK厅和赌场。他在菲律宾时候追求一个女牙医,这个女牙医有一天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往窗外看,抬头。”于是,她看到哈立德和他的侄子尤素福正从一架盘旋在诊所上空的直升飞机上向她招手,还打出一个横幅——“我爱你”。
在恐怖组织中,哈立德因为善于出谋划策被尊称为“智囊”,为一些庞大的计划制定一些概念性的步骤和蓝图。此前被捕的“基地”高级指挥官阿布·祖贝达也指认他就是为“9·11”恐怖袭击的组织者。除策划“9·11”外,他们策划刺杀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失败,之后在袭击硬目标计划破产后,哈立德认可了一种代替方案——袭击软目标,比如那些西方人经常光顾的酒吧、咖啡馆和俱乐部,这直接导致了去年10月的巴厘岛爆炸。
哈立德的侄子尤素福在袭击世贸中心后被抓,一直没有泄漏他叔叔的情况。尽管被判了240年的刑期,尤素福说他不希望危害别人的安全,他指的就是哈立德。
意义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当天凌晨通过机密电话,在第一时间向正陪同布什在马里兰州戴维营度周末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对哈立德落网作了汇报。
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称:“这一消息的重要意义难以用语言描述。”美国恐怖主义和政治暴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兰斯陶普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他拿着点火的钥匙,也许他会说出什么正在计划中,规模有多大,谁正在操作此事,他们在哪儿。”
《卫报》也分析说,尽管哈立德创造的“基地”恐怖网络还能被其他训练过的恐怖分子使用,但短期内,“基地”中很难有人能取代他的位置。
其实,对布什政府来说,在18个多月的反恐斗争中抓到哈立德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利用的价值。《纽约时报》分析说,布什的批评者一直抱怨他将精力放在了萨达姆的身上,将这个国家的注意力从反恐斗争转移走了。批评者说,布什政府紧锣密鼓的战争准备,看起来更增加了新一轮恐怖袭击可能。反恐的这个成果将有利于缓解这种压力。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在阿富汗执行追捕本·拉登及塔利班残余势力的美军特种部队已被全部调往伊拉克周围地区。配合美军行动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盟国的特种部队也已从当地撤出。这标志着美国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在阿富汗追捕本·拉登及塔利班残余势力的清剿。
布什政府因此不断地强调哈立德比本·拉登更为危险,因为拉登毕竟只是一个恐怖分子的精神领袖,是“象征性”的。这时候抓住哈立德这样一个直接策划者,就可以对“9·11”有所交代,抓拉登的事情或许可以告一段落了。
一个人的恐怖史
父母均是巴基斯坦人的哈立德出生于科威特城,在科威特城南的石油城费哈希尔长大。哈立德·谢赫一家人笃信宗教,大哥扎哈德还是科威特大学激进宗教组织的领袖人物。
中学毕业后,哈立德来到美国北卡来罗纳大学,先学习了一年的英语,然后转校学习机械工程。1986年毕业后,他回到巴基斯坦的家乡——白沙瓦。
1989年,前苏联撤出阿富汗的第二年,这支“阿拉伯国际旅”开始寻找新目标。哈立德·谢赫在达瓦大学教授工程学,这所学校暗里也是军事训练基地。他和哥哥在当地武装分子圈子里居于核心,经常在一家清真寺做祷告,这家清真寺也是后来成为本·拉登副手的扎瓦希里经常做祷告的地方,据说,他们就是在这里相识的。不过,虽然“基地”组织在这期间已经成立,可是没有证据显示他已经是“基地”成员,也没有证据显示他和本·拉登有什么关系。
1992年,哈立德·谢赫作为一个商人来到卡拉奇。他的主要任务是从海湾国家中同情武装分子的富翁们那里拿到钱,将它们分发给想从事恐怖行动却又苦于没有资金的青年人。
这群青年人中间有他的侄子,拉姆齐·尤素福。1993年,尤素福把一辆满载炸药的车开进纽约世贸大厦底层停车场引爆。1994年后,尤素福又卷入了暗杀巴基斯坦时任总理贝·布托的阴谋,由于炸弹提前爆炸,贝·布托逃过一劫。
1994年,哈立德在菲律宾策划了一个恐怖行动——十几个人在同一天分别乘坐从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国前往美国的美国航班,在太平洋上同时爆炸。马尼拉住所内的一次火灾暴露了他们的阴谋,警方在电脑里发现了这份计划,一些组织成员被捕。尤素福后来在巴基斯坦被捕,并被移交联邦监狱。
马尼拉阴谋的破产和尤素福被抓,使哈立德不得不寻找新的伙伴。他后来加入本·拉登的“基地”组织,他在2001年9月11日这天,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单次恐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