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徘徊于十字路口的中国股市
作者:程磊(文 / 程磊)
上市公司业绩、市场结构、国有股流通等问题直接影响着2003年的股市
给点阳光就灿烂?
1月8日深沪大盘低开高走,收盘指数创下两市去年“6·24”井喷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这个纪录很快又被刷新。1月14日,沪深股市在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低价国企大盘股巨量封涨停的带动下全面飚升,盘中个股出现普涨,大盘涨幅一度超过6%,再次创下2002年“6·24”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沪综指1月15日开盘1386点,最高1476点,最低1386点,报收于1466点,涨80点,涨幅为5.81%;两市成交加起来在350亿左右,比13日沪深两市95亿的成交放大近4倍,明显有大批增量资金介入。
众多业内人士的观点是:“证监会新主席前脚考察沪深证交所,沪深股市后脚就上涨。这充分说明了人心思涨。虽然说,这次上涨至今未见来自任何公开层面的利好支持,但人们内心深处的利好预期,依然成为不可抑制的上涨动力。”
杭州“新希望”的凌俊杰认为:联通的涨停成为市场继中信之后的第二个龙头,最近连续启动这两个大盘股,出乎市场预料。也正因为出乎意料,才使大盘行情得以启动。可以说大盘的底部已经探明,2003行情由此逐步展开。能够启动大盘股,表明场外资金比较充足,而且这些资金实力很强,也很有把握,并不是一般的机构资金,是有备而来,其目的也许是为了激活市场,拉动人气。
证券市场资深人士黄湘源专门评论说:“对当前中国股市来说,什么事情都必须在稳定和发展基础上才做得成。给投资以回报,给投资者以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正因为如此,尽管行事一向低调的证监会新掌门人在公开层面上至今一言未发,但在投资者对利好依然抱深切预期的情况下,有关其新政切入点的猜想无论是否事出有因,总是很容易引起市场共鸣。这种情况,不妨叫做‘给点阳光就灿烂’。”
春天不远了?
对中国股市的未来,吴晓求在1月11日的“第七届资本论坛”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之路是非常光明的,不能因为问题暴露出来就否定资本市场的发展,但问题不容小视。一方面,目前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必须进行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理论必须创新,现在的理论已经不能指导资本市场发展。法律制度调整是个艰难的过程,而理论与观念的创新需要更长时间。吴晓求说,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处在十字路口,有很多方向,每个方向都不一样,从几率看,还是往前走,春天不远了。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徐宏源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潜力非常大,而证券化比率又非常低,这给股市发展提供了空间。目前流通市值不到1.4万亿,GDP是10.2万亿,所占比例不足14%,而国际上,新兴市场证券化比例是50%到75%,成熟市场是100%到130%。因而,从长期看,无论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证券市场的证券化现状,都还有比较大的余地。
北京证券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从近期政策动向看,有关股市政策出现了新变化,预示着政策面有利于股市转暖。“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累积效应终将发挥作用,只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政策做多信号,2003年重大利好政策必将出台,政策面支持股市出现一波牛市行情。”
“预期2003年的政策面将继续遵循在发展中规范的思路,政策重点将放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开放与创新上。2002年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都将在2003年对股市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在管理层逐步放松管制的背景下,2003年推动资金入市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市场资金供求将有明显改善,股市环境总体上要好过2002年。深沪股市已经具备了再度走强的有利条件,至少能期望有一轮力度不弱的中级上升行情出现,投资者完全可以对2003年市场表现充满信心,期待较好的投资回报。”国信证券分析师肖建军认为。
跌到440点?
相对吴晓求等学者的“乐观派”,反对派却持截然相反看法。中国华电投资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卫星对中国股市的论调就显得比较“悲观”。
记者采访张卫星时,他告诉记者:“每年的岁末年初更替之际,都要接到多家媒体邀请,回顾过去一年的股市,并对中国股市来年走势作展望。但对过去的2002年确实没有什么赞美的话可说,2002年是广大投资者迷茫、伤感与困苦的一年。2002年还是利好政策出台相对最多但几乎都失效的一年,是政策问题暴露最多的一年,增发演变为赤裸裸的圈钱……中国股市过去的牛市,其实质上是新股发行的牛市,是圈钱的牛市,并不是投资者资金收益的牛市。”
“如果说中国股市自2001年6月2245点开始的直到1340点的900点大暴跌是一次股灾的话,如果有效跌破1340点区域,很可能我们将见到中国股市的一次崩盘。谁能保证中国股市不会崩盘呢?其实从国际股市的技术层面对比分析,中国股市跌到440点并不是没有可能。1993年中国股市从1558点一直下跌到1994年的325点,股指跌掉了80%,只剩下20%。同样那也是政策市,政府管理层也在管理这个市场。所以中国股市的再次崩盘并不是没有可能。”
“从股指这几年的走势图上看,在月K线图上,已经明显构造出了一个大型头尖顶的形态。从技术分析角度看,上证指数不能有效跌破1340点颈线位,连续5天收盘点位在1340点以下,下跌点数超过50点,大型头尖顶形态就成立了。那么第一下跌目标位1000点附近,而后第二目标就可能是800点附近,反复下跌至少要到500点附近这个大型头尖顶形态的构造才算完成,所以破位后跌到技术测市的440点并不是危言耸听。”张卫星说。
张卫星认为,1340点就像是防洪的一道大堤,不能轻易被溃破,一旦溃破付出的代价将极大,无论是1340点还是1000点,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只有守住1340点一线,只有上突破1750点化解“头尖顶”形态的威胁,才谈得上改革发展与稳定。
曾有证券业人士发问,中国股指能否“退守”到1000点,其实,在张卫星看来,1000点和440点是没有区别的。如果跌到1000点附近,券商倒闭将不再是传言。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主力机构不得不斩仓出局,从而有可能引发股市再度暴跌。
春天在哪里?
“上市公司圈钱,中国股市10年中形成的一种游戏规则,炒股的分析方法很多,已经不重要,主要依赖跟庄技巧,投资更多变成一种投机行为。前年的国有股减持一下把这个规则给打破,随后又停止了。中国股市开始进入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老的游戏规则被打破,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中国股市在无规则状态中运行。但无论方案好坏,这个游戏总得继续下去,而这完全取决于国有股减持。”张卫星评论。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显示,国有股减持仍是2003年中国股民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有关国有股减持政策与股市的反应作一下对比的话,不难发现,每一次国有股减持都伴随着大盘剧烈震荡。可以说,关于国有股减持以及全流通问题已经成为解决证券市场各类矛盾的瓶颈。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有股减持或者非流通股全流通事关中国证券市场全局,再加之目前市场信心低迷,任何政策措施出台都可能对市场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前次三板市场全流通传言一出,主板市场即应声而跌,即是明证。所以管理层目前只能让市场休生养息,等待时机。
事实上,目前券商内部也正在传阅一份全流通的草案。这份草案的原则是:宜简不宜繁,宜早不宜迟,解决遗留问题与杜绝产生新问题并举,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的震荡幅度。总体上要维护国家权益,保障流通股的利益,有利于上市公司。同时,在这份草案中,提供了三种全流通方案,分别是缩股、转让和划拨。其中,前两种是补偿性流通,后一种是不补偿性全流通。此外,该方案明确提出在推出时间上以今年2到5月为最佳。著名学者刘纪鹏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去年的股市尽管国有股减持从暂停到终止在二级市场减持,但人们的疑虑并没有消除,因为人们更坚定不移的预期目标是资本市场必须全流通。尽管从2/3的股份不能流通到立刻出现国有股减持,带动全流通的预期使得人们没有思想准备,全流通对市场的压力是有形的。”
联合证券副总裁盛希泰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一些新生的经济力量,比如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而中国证券市场是国有企业的集中地,国有企业整体业绩没有取得实质性改善,宏观经济与股市出现背离就很正常。上市公司业绩、市场结构、国有股流通等证券市场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03年的股市就很难走出强势的上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