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有两个版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郑力)

“海市蜃楼”有两个版本1

“海市蜃楼”展的部分作品  

“海市蜃楼”展原本准备在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举办,这一展场所处的人文环境极为特殊。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交通银行等标志性建筑物,似乎成了中国经济成就和民族自信的一种象征。2001年底,顾振清发现在金茂大厦里面居然有一个航空母舰型的艺术中心。他与这个艺术中心商订了11月办展,艺术中心认为这是一个为金茂大厦度身订造的展览,以主办单位身份许诺了场地和近半数的资金预算。

至2002年初秋,艺术中心出现财政危机而退出金茂,从而放弃展览支持。于是,距上海1小时车程的苏州市成为顾振清在上海展场落空后的选择。苏州是一个拥有小桥流水和一批列入世界保护遗产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古城,同时也是中国惟一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做规划的开放型现代城市。

位于苏州现存最古老园林沧浪亭一隅的苏州美术馆被选择为“海市蜃楼”展的主展场。苏州美术馆馆址乃是中国早期油画家颜文梁1922年创建的原苏州美专。这个罗马式建筑物正面朝北,面水,有14根大型立柱,但建筑没有纵深,缺乏实用功能,如同一个向传统文化势力示威的西式“牌坊”,其中暗含了以西方正宗的写实绘画精神振兴艺术乃至振兴文化的幻想。这幢苏州民间俗称“罗马大楼”的建筑十分突兀地立在“清风明月本无价”的沧浪亭一旁。苏州美术馆无入口,所有访客须从沧浪亭入口处进入,再从园林侧门转入。于是,前来观看展览的观众首先与古典园林不期而遇,接着就忽然转入展示装置、绘画等当代艺术的苏州美术馆展场,必然形成强烈的视觉差异。这一视觉流线正好应合了“海市蜃楼”展的题旨。第二展场苏州格多美术馆是一个像模像样的现代画廊,全球化风格,正好展示一批录像和CD-ROM作品。第三展场南石皮记庭园则是叶放在一幢时尚小区建筑的后庭内精心修筑的一个迷你型山水园林,局促的空间幻化为移步换景的传统意境。艺术家在自我杜撰的东方古典文化氛围中,融入的是当代人一份求得片刻陶醉的雅痞心态。从古典园林起,到当代园林小品止,“海市蜃楼”展将分设的苏州美术馆、苏州格多美术馆、南石皮记庭园三个展区串联为一条视觉线索,连贯三个展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则串成了观众对苏州南部城区浮光掠影的感受,“海市蜃楼”展这一特殊的视觉结构深化了苏州古城的现实背景在切合主题上的意义。

与上海相比,苏州并不缺乏国际关注和全球化语境,苏州的人文资源和环境提供了国际社会极感兴趣的文化差异性。整个苏州美术馆建筑被顾德新彻底改观,所有美术馆标志被撤除或遮蔽,大楼被还原成一个未被定义的朴素建筑物,14根罗马柱的柱头和柱础被金箔纸包得焕然一新,最后,在建筑物门楣处安置了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书来自美元背面的一句英文“IN GOD WE TRUST”。顾德新成功实现的《2002年11月21日》这个作品,使原来的苏州美术馆产生海市蜃楼般的显像效果,具有强烈视觉震撼力。王度的装置作品《也是海市蜃楼》也移到苏州美术馆前院的露天空地上,印有纽约世贸中心扭曲图像的雕塑形同一片巨型的媒体垃圾,刚出沧浪亭进场的观众几乎一抬脚就踩在了上面。展览环境与展出方式所形成的特殊场域效应无疑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刘(韦华)的数码图片作品《双子座》呈现出的是一种过于人工化的光怪陆离的视象,他以北京的一些新楼宇为“基因”,利用电脑镜像技术一生二、二生四,孽分为一批孪生的视觉怪物,这些形象浮现在上下皆为虚空的明快的背景色调中,似乎暗示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在虚拟信息社会中的真实处境。

基于对国内独立展览的适应性,几乎所有去过上海金茂大厦看场地的艺术家又源源不断赶到苏州,只有谷文达认为只有金茂大厦这样的场地资源合乎他的作品实现,他不愿跟着一个“流离失所”展览,跑去他处再出方案再做作品,故而“急流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