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2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曾火伦 曹保印 陈淮贵 周志成 流沙 小陈 陈建周 倪建)

读者来信(227)0

“春节晚会上演了20年,时评家也忙活了20年——从开始时的好评如潮到近些年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只有北京电视台敢在除夕夜播出自己的晚会,叫板中央台,其他地方台都在参与一个国家一台大戏的转播。现在,香港特区和一些境外电视频道已在沿海一些地区落地,很希望未来的除夕大餐也有海派、港派、台派、美派和欧派出现。”

北京 倪建

“名山”缘何落选?

“中华十大名山”推选结果公布后,马上引起一片质疑声,不少人认为就连“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张家界等这样的传统“名山”都会落选,说明评选过程缺乏严格标准,也没有照顾到全国“大多数人”的情绪。笔者认为,一些看似“本应当选”的名山落选倒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的一面,张家界就是其中一例。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这句俗语在中国旅游界非常流行,但近年来不少有关张家界的负面新闻已让其“恶名在外”:先是几年前景区内馆舍建筑过多过滥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限期整改,甚至一度传闻其“世界自然遗产”的称号将被取消。去年,计划投资逾亿元的张家界山崖“天梯”悄然开工,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最后“天梯”在一片非议声中停运,但其消极影响已无法挽回。据本次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柳忠勤介绍,推选工作刚开始时,标准中还包括“旅游特色”一项,后来专家认为该标准有过分强调经济价值之嫌,最后将其删去。可见,评选工作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据此看来,依照“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管理建设”等评选标准,急功近利的张家界落选是最自然不过的了。更令人吃惊的是,据《潇湘晨报》报道,1月15日上午,全长7200米、计划总投资1.8亿元的张家界天门山索道工程举行奠基,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后,“该索道将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长、技术最先进的客运索道,将为张家界旅游再添光彩”。看过这篇报道不禁愕然:近几年来,国外不少旅游名山为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纷纷停建、拆除景区索道,而张家界的管理者们为了“更好地开发天门山”,竟然逆风而动。此举对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有多大尚无法预测,但其投资回报率想必不低。倘若有“中国十大盈利名山”或是“十大物尽其值名山”的评选,张家界必将高居榜首。

“名山”落选,原来是另有“荣誉称号”等着。

广州 陈建周  

“送温暖”也要创新

年终之际,各地纷纷开展“送温暖”活动,访贫问苦,送钱送物。这些行动使许多贫困家庭能安心地过好春节,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自然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这些年年都开展的活动也呈现出不足之处:送温暖的受益面小,有的地方活动一阵风,流于形式,缺少对贫困户实质意义上的关怀……

要让“送温暖”活动温暖更多的困难家庭,让“送温暖”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想,应实现“四个创新”。

“送温暖”的时间要创新,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送温暖”的内涵要创新,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重要的是提供脱贫解困的机会、方法、路子。除了送钱送物,还应同时送上致富信息、科技知识、就业机会,并提供文化、卫生、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对一些病老孤寡家庭,要纳入社会保障。“送温暖”的服务层次要创新,变共性服务为个性服务。人与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造成贫困的原因不一样,脱贫的路子不一样,扶贫帮困需要政府熟悉他们的情况,提出切合他们自身实际的脱贫举措,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而不能大呼隆式地蜻蜓点水式地走访。“送温暖”的机制要创新,变少数人受益为多数人受益,变表面“送温暖”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年终走访式的“送温暖”不仅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解决贫困起不到多少作用。政府要以科学化、制度化、社会化为目标,构建送温暖工程机制,如再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志愿者服务机制等等。机制的完善将使“送温暖”不再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

浙江 小陈  

国家图书馆流失了什么

据《南方周末》报道,京城旧书摊惊现数本印有“巴金藏书”字样的英文版杂志《THE DIAL》。国家图书馆对此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但不久他们派人和巴金亲人联系,向巴金老人致歉,并表示将追究责任人,组织专家对巴金其他赠书进行清库整理。

看到这则报道后,我为巴金老人担心。这里我并不想把巴金作为中国的文学泰斗来看待,我只是想从一个普通的赠书者的角度出发,担心他在听到这种消息后的情绪反应。对于国家图书馆这样藏书量很大的图书馆而言,丢几本书好比九牛之一毛,但是国家图书馆对于赠书如此漠视和轻待的做法,却令人感到气愤。我在想,如果那些被处理的旧杂志中没有巴金的藏书,而是其他普通人的赠书,那么即使被国家图书馆当作废纸卖掉,也不会引起任何响动了。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媒体把关注焦点聚焦在巴金这个名字上。其实,我更关心的是国家图书馆处理赠书的态度。为文者视书如命,既然为赠书,人之常情,必然应好好待之,妥善保管,这是对赠书者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形象的尊重。

假如连名人的书也如此轻视,那么比巴金名气小的藏书者又哪敢把书赠给国家图书馆,自取其辱呢?

杭州 流沙  

对待体内遗留手术器具的两种态度

据《合肥晚报》报道,1月13日,安徽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医疗纠纷案:2001年10月30日,49岁的张玉兰到固镇县一家医院安排做急诊手术,当天下午死在该院手术室。其被火化后,骨灰里竟然有一把已经烧得变形的止血钳。死者家属认为止血钳只能是医生遗忘在死者体内的,属医疗事故;而院方则认为,他们医疗器械、纱布都经过认真核对数量,没有丢失。

上述案件在固镇被当地人称为“无头案”。孰是孰非,相信法院会作出公正判决。与此同时,新浪网上有另外一篇相关报道:美国波士顿保健改进研究院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全美每年有大约1500名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被粗心的医生将纱布、手术夹等手术器具留在体内。调查人员表示,医生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疏漏,并非因为他们在手术过程中心不在焉,相反,主要原因是医生们精神压力过大,以及手术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并发症状导致医生措手不及。令人恐惧的是,调查显示这些事故中的2/3是医生在手术前后均检查了工具数量。

在美国人看来,医生将纱布、手术夹等手术器具遗忘在病人体内,跟司机驾车出了交通事故没什么两样,与医院的管理制度及医生的医术、医德等均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与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口风”就要紧得多。除了对纱布等手术器具留在腹中尚未取出之类的“铁案”悄悄认账外,几乎所有医院都对医生完全可能将手术工具遗忘在病人体内,且发生后虽经认真核查也未必能及时发现的现象一直不敢正视。人家坦然公布说每年有大约1500个术后体内遗留器具的病例,我们何时能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呢?

合肥 周志成  

太仓的天是南京的天?

最近,在江苏省环保厅的主持下,中国首笔异地排污权交易正式成交。据协议,从2003年7月起,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将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下关发电厂购买1700吨二氧化硫排污权。排污权交易是由环境部门评估某地区的环境容量,然后根据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规定的排放量。这种排污权被允许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买入和卖出,以此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其思路就是在总量控制下,利用各企业减排成本的不同,调整企业减排任务。我想说的是,太仓的环境自净能力真的很好,还是认为每年增加17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不会使太仓当地的空气质量恶化?在太仓这家公司烟囱下生存的“当地”百姓,也会同意“不会使太仓当地的空气质量恶化”的说法吗?

南京的企业“少”排了点污,就可以将这“没排完”的污化为权利拿来卖。可是,排污是一项权利吗?是谁给的这种侵害别人损害环境的权利呢?我们这些没排污的公民,也有排污权吗?也可以向企业收取排污权转让费吗?太仓的企业要“多”排污,而向“少”排污的企业买,钱流到了“少”排污的企业的手里,这钱是“少”排的企业该得的吗?“少排”不是其义务吗?这钱难道不是太仓受污染的百姓应得的吗?污染了太仓的天空,却付给了南京的排污费,而太仓天空下的百姓,却是一个子也得不到,太仓的人民答应吗?每年增加1700吨二氧化硫排放在太仓的天空,征求过太仓人民的意见了吗?太仓的天,是南京的天吗?如果说是要从总量来看,不能局限于某个小范围,那么,中国可以从排污较少的美国购买排污权,然后排放在中国吗?

衢州 陈淮贵  

国内MBA惊现“三怪”谁之错

据新华社南京1月6日电,近日,MBA 在国内惊现“三怪”:第一怪是MBA学员毕业后竟然以考取公务员为第一职业选择;第二怪是有丰富实践经验者竞争不过没实践经验者;第三怪是大量的低龄学员破坏了MBA“规则”,使MBA教育“优秀的管理潜质是惟一的入学标准”的原则形同虚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MBA本来是个“香饽饽”,可一旦落户中国,就陷入了“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怪圈。我们是该给MBA学员加上有名无实、高分低能、破坏“规则”等“罪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还是应检讨MBA培养机构的同等甚至更为严重的“罪责”?

在西方发达国家,MBA教育可以赋予高级专业工商管理人才以战略眼光、广博知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管理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生产力。正因如此,MBA培养机构对学员的入学条件非常严格。它和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学员应以担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就业目标,这就要求其培养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即所谓“优秀的管理潜质是惟一的入学标准”;同时,在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比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许多。

一流的原料,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才能生产出一流产品。不管是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教育生产人才产品,基本上都要遵循这一规律。这三个“一流”就像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残次品的出现,更不必说三环都有瑕疵了。南京大学MBA中心主任桑秉南说,“原料”的不理想首先给国内的MBA“成品”的“含金量”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原料”不理想问题呢?“原料”就是“原料”,其质量的高低是固定的,而怎样精心挑选“原料”才是最重要的。把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首先归咎于“原料”而不是挑选“原料”的人或机制,显然是在推卸责任。

由此而言,前面所说“三怪”中的后“两怪”,就是挑选“原料”者的问题而与MBA学员无关了。至于前面“一怪”,除了“原料”挑选者有问题外,“原料”的加工者不能说毫无责任。MBA的学费高达每年6万元,三年下来就是18万元,如此大的投入却产出了以考取公务员为第一职业选择这样如此小的效益,这笔“生意”是否划算连小孩子都会明白,何况一个MBA学员?

郑州 曹保印  

从春节晚会的“家规”说起

往年关于央视春节晚会的内幕消息总会经“消息人士”之口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露脸”,而今年关于春节晚会的消息却极为少见。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央视春节晚会剧组定下的“家规”极为严格,谁私透消息开除谁。

定下如此严格的“家规”,从春节晚会剧组想自有它的道理。作为全国人民瞩目的除夕大餐,什么“内幕消息”都会让无孔不入的娱记们捅到媒体上去,等到除夕夜全国观众早已失去了新鲜感,央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的大手笔,岂不成了大败笔?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对于吊起观众的胃口是极其必要的。

然而,从观众角度想,春节晚会既然是全国人民的“除夕大餐”,由央视独家“调味”恐怕就有些不妥。春节晚会是全国人民的盛会,每年的收视率都高达90%以上,因此具有强烈的公共性质。既如此,公众的广泛参与就应当是春节晚会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个参与,当然并不仅限于除夕夜按时收看节目,那是参与的最基本前提,而应当更多地体现在演员和节目的筛选等实质性环节上。从本质上讲,演员和节目的筛选,自己喜欢的演员和节目能不能上,这才是全国人民能不能自己“调味”的衡量标尺。否则,春节晚会就谈不上“全国人民”的“除夕大餐”。

但是,春节晚会节目的策划、创作、审查等诸多环节,历来很少为外人所知,或是除夕之后才有零星见诸报端。而娱记们挖空心思费尽周折从“央视消息人士”口中套出来的,往往也不过是哪位大腕的节目一审不幸被“枪毙”,另一位二审“幸存”半个之类的语焉不详的消息。而如今,连这种语焉不详的残缺报道都被严格的“家规”封得严严实实,观众们连最外围的消息都听不到了,还谈什么参与呢?

近几年,全国观众对春节晚会的失望和抱怨日益明显,尽管“年年失望年年看”,但毕竟摆脱不了“年年看年年失望”的情绪。央视的多位大导演都曾感慨“众口难调”,却始终不曾拿出措施,让“众口”自己来“调”。公众的参与不够,单靠几位导演凭空猜度十几亿观众的欣赏口味,这道“除夕大餐”能合全国人民的口味吗?

西安 曾火伦  

上一篇: 生活圆桌(227)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