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死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袁越)
对CD的定价过高,以及单曲唱片的缺失是唱片销售额减少的主要原因
科里·弗里曼是加州圣地亚哥市某家医院的护士,分管他那个小区的邮递员们都知道弗里曼是个乐痴,因为他每周都要收到1~2张CD。奇怪的是,这些CD并不是从“哥伦比亚”俱乐部之类的商业音乐邮购公司寄出,它们甚至都不是弗里曼预订的。
“每次我收到CD时都特别兴奋,因为我也不知道这次寄来的会是什么音乐。”弗里曼对记者说,“我是听另类摇滚乐的,可通过这些CD,我听到了很多以前根本无法接触到的音乐。”
笔者随手拿起几张CD,只见这些CD的封面显然都是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制作相当粗糙,不过有几张CD的封面设计倒是十分精巧。歌曲名称则是打印在内页的一张便笺纸上,上面列出的歌手和乐队名称大都没听说过。
“比如这首加勒比地区的流行歌曲Rigoletto,演唱者是Pato Banton和Tito Puente。”弗里曼随手拿起一张CD对记者说,“还有这张上面的电子乐队Four Hour Window Negativeland,他们的曲子都很好听,可你在广播电视或者音乐杂志上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名字。我要感谢‘烧死它’俱乐部,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组织,我肯定不会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音乐存在。”
这个‘烧死它’俱乐部的英文名字是BurnSter,其成员都是一些像弗里曼这样的流行音乐发烧友。他们每个人每个月都要制作两张CD寄给俱乐部内的其他成员,这些CD上的歌曲大都是从互联网上下载来的。成员们从中挑出好听的歌曲集合成集,烧到CDR上。然后再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制作一张CD封面。不用几个小时,一张盗版CD就做好了。
“烧歌其实很容易。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音乐种类里挑选,保证选出来的都是最好最新的。设计封面最花时间,我每次都得花好几个小时在这上面。”弗里曼憨厚地笑着说。
像“烧死它”这样的民间组织在美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大概仅有1~2年的历史。这些组织一般都很隐蔽,比如在偌大的圣地亚哥市,笔者知道的类似组织仅有4家,但记者不知道的可能要多得多。全美国到底有多少家,更是没人知道。大多数这类俱乐部的参加者都是像弗里曼这样的乐迷,互相交换的都是一些冷门歌曲。可也有很多俱乐部专门交换热门CD,其成员就是为了省下买CD的钱。
可想而知,像“烧死它”这样的俱乐部把唱片公司的老板们烧得坐立不安,因为美国的唱片业本来就已经被Napster这样的盗版网站烧得奄奄一息了,这些“民间互助组”的出现无疑是火上浇油。美国唱片业协会的一位发言人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些民间盗版组织,这些组织的所作所为完全是非法的,我们将在适当时候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唱片业的利益。”
唱片公司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去年美国唱片销售额比前年下降了大约11%,预计今年还将再下降6%以上。受此影响,全美国有相当多的唱片连锁店都面临破产的危险。唱片公司一直指责民间盗版现象是销售额下降的罪魁祸首。据统计,全美国有35%的人曾经使用互联网下载过MP3,还有约24%的被访者承认去年从朋友那里烧过至少10张以上的CD。可是,从朋友那里烧的CD范围毕竟有限,而且随着Napster等盗版网站陆续被起诉,最近从互联网上下载MP3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再加上并不是人人都有宽带,下载歌曲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尤其对那些为数庞大的计算机盲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唱片业还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举个例子:去年仅有两类音乐销售额上升,就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前者不适合听MP3,后者的听众大都不知道怎样下载MP3。
但这类“互助组”就不同了。如果任其发展壮大,唱片业就真得被烧死了。
那么,“烧死它”俱乐部果真就像唱片公司所说,是一个“盗窃团伙”吗?前《滚石》杂志编辑戴夫·玛什有不同的看法。他指责唱片公司对CD的定价过高,以及单曲唱片的缺失是逼迫消费者另想办法的主要原因。现在的新唱片动辄卖15美元以上,而一张唱片里往往只有1~2首好听的歌曲。这样看来,唱片的售价远远高出其实际价值。
“加入这类俱乐部其实就是歌迷们试听新音乐的最佳办法。”玛什对记者说,“唱片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向歌迷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新音乐。”那个护士弗里曼也同意这一看法。他承认自己一直在买CD,在加入“烧死它”之后,他购买了很多以前从没听说过的CD。
可惜的是,唱片公司并不承认这一事实。笔者估计不久以后我们就将看到第一起针对“烧死它”这样的民间互助组的法律诉讼。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