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西看:周末疯人院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东看西看:周末疯人院0

上图:电影《阿拉拉》剧照

右图:如今,为看一部电影而长时间排队等待的场面并不多见

东看西看:周末疯人院1

我的一个朋友说周五晚上的MoMa(纽约现代艺术馆)是madhouse——疯人院,我啼笑之余也无从反驳。像其他博物馆一样,每周有一两个晚上是随意付费,MoMa的随意付费是周五周六晚。所以周五晚上MoMa的门厅里的确乱哄哄的。找人的,等人的,排队的。

不过让我说,圣诞新年前后假日的纽约电影院的周末那才是疯人院。只要稍稍热门一点的电影,您就最好早早买票,买了票还没完,必须(而不是最好)提前半小时入场。美国电影院不对号入坐,所以到开演前,如果是受欢迎的电影,座位快占满了,你要么坐到前排,要么犄角旮旯,而且要是结伴而行,还不可能坐到一起。看《指环王》、《纽约黑帮》如此也就罢了,一部非常文学化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上演是在新年前的一个星期五,想必白天人不会太多吧,结果刚到门口,就看见大长队伍,且一老太太工作人员在喊:“《时时刻刻》今日已全部售光,今日全部售光。”简直令我张口结舌。想想也是,一般电影发行商对观众规模先会有个预期,一些非大片类不会大规模投放市场,先在几家影院探探行情。《时时刻刻》在曼哈顿开始上映就是三家影院,分别为上西区一家,上东区一家,以及下城联合广场近纽约大学格林威治村一家。我去的就是最后那家,想必此地文化人比较多,所以选择看这电影的人也多。该片是由一部普利策奖小说改编,而那小说又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著《达洛卫夫人》有密切的关系,非看过《达洛卫夫人》的那部小说才有许多会心之处。又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又是普利策奖得奖小说,又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之一),总得是识点文断点字的才会想去看,否则一看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谁?而且还写自杀自己最后也沉水自杀什么的……

不过既然是在文化区影院上演,第一天看不上有些道理吧,《阿拉拉》(Ararat)这部电影满座可就真吓我一跳了。导演Atom Egoyan是个公认特严肃风格也沉潜的导演,题材是1915~1917年奥德曼帝国(今土耳其)屠杀了100多万亚美尼亚人的一段历史——原来加拿大籍的导演是亚美尼亚裔,这是在写他本民族的一段历史了,也幸而他在影坛上有了地位,所以能来拍这为多数人所不熟悉的题材,而且将之带入英语世界。阿拉拉是土耳其一个省的名字,也是大屠杀的发生地。20世纪实在有太多的民族大屠杀,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怎么都没有犹太人遭受的那段大屠杀那样被广泛所知?

但导演拍这部电影却没有采取传统的历史大片拍法,煽情控诉,而是讲真相与否认——一个美国亚美尼亚裔家庭面对土耳其对亚美尼亚灾难的否认,也面对他们自己的复杂生存困境,母亲只希望和平,一个女子只要复仇,一个男子要寻根,但这寻根开始影响到他的未来。整个故事用当代摄制组拍关于这个题材电影做线索,所以历史灾难是戏中戏。导演没有采取传统大片那种线性和虚构的叙事,而是对历史是如何被书写,历史与今人生活的关系做思考……这么一部电影,就算只在曼哈顿三家影院首映,怎么会如此满场?只好退出转去看别的电影。

后来听看过的人说,原来纽约的亚美尼亚人全体出动,有边看边流泪的,有下一代为不懂英文的上一代翻译的,总之是纽约亚美尼亚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也真是只有曼哈顿影院能出现的事儿。不过这电影似乎拍得太线索繁多了,太复杂了,所以观众不多,在各种奖项中也都不见提到。大屠杀电影今年恰有在批评界走红的《钢琴师》,罗曼·波兰斯基的新作,又是犹太人大屠杀故事,在戛纳得奖,也已被美国影评人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是否《阿拉拉》的导演拍得更单纯更戏剧化一些,看到的观众更多,更知道亚美尼亚人的那段历史?也许导演为了让世人知道那一段历史,应该以另一种方式拍摄这个题材?可是看过Egoyan以前的电影就会知道他不是那种风格。一想到2002年电影,就想到《阿拉拉》,那么多亚美尼亚观众倾城出动,虽然我不认识任何其中一位,不知道他们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