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心在何处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虽然有了QFII的说法,中国和海外资本 市场还是表现不出一星半点的关联性。这种差异在新年里的第一个交易日表现最明显:西方和亚太地区的几大著名指数全线上涨,而上海和深圳却开门见绿,指数突破了3年来的低点。但真正戏剧性的变化正发生在新年过后的第二周,深沪市场汹涌上涨,证明新年第一个交易日不过是个引人入彀的陷阱。
支撑美国市场反弹的是制造业回升的经济数据。制造业的权威指数,供应管理学会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49点上升到12月的54点,通常50点以上意味着该行业处于扩张状态。疲惫的汽车业12月份的销售业绩也大有起色,通用汽车的销售额比11月上升了36%,福特公司的销售额也上升了8%,虽然比不上前年的销量,但如此高的增长还是让人鼓舞。但这样一个经济指标,在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还是令人惊讶,2002年9月前供应管理学会指数曾经连续7个月处在50的上方,而道-琼斯同期下降了25%,随后的3个月该指数降到50以下,道-琼斯却上涨了10%,可见新年第一天海外投资者借题发挥,释放情绪。也难怪,西方市场已经萧条了3年,直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纪录,今年如果再延续下去,真要国将不国,资本主义不资本了。
外国人选择在一年的开始而非年尾抢买股票,多少与心理预期有关,连续3年股票下跌,眼看要破纪录,第四个年头上涨的几率肯定远远大于下跌。分析师普遍预测今年会上涨,只是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如此情形,当然是第一天买入,最有把握分享这一年的利市。
著名年鉴派史学家布罗代尔把西方的文明归结为建立在数目字上的管理模式,因此股票投资基本上是统计学的思维,概率高的时候就买,低的时候就等,所以指数的高低对投资者意义并不大。我们却是另外一套思维逻辑,用的是三十六计里欲擒故纵的着数,先用大盘指标股把指数打下来,突破了几年来形成的心理防线,让人害怕,清理出阵地,再拉升。这自然不是投资家的路数,沿袭的仍旧是杀伐的战略游戏的传统。
管理层早就声言,不以调控指数为目的,12月末证监会换了主席,这样的信息更加明显。12月开始新股上市消息频频,1月3日到7日就有浦发银行、罗顿发展、中信证券和皖通高速等近10亿新股发行或上市,另外华夏银行也将发行,管理层给出明确的信号——市场扩容的脚步是越走越快。并且,新发行公司越来越多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动辄四五亿股,这构成了12月以来股市单边下跌的基础,但无论怎么下跌,市场长期形成的底部都制约着向下砸盘的力量,可见市场下一个台阶,也就是1000到1200点的基础并不存在。这时候各机构却联手调控起了指数,先后在中国联通、招商银行等大盘股票上做起了手脚,接着利用新年第一个交易日的年度预期心理,开盘跳空破位,制造出下不见底的恐慌气氛。
投资机构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但他们唱的并不是是独角戏。12月初市场下探这个跨年度支撑区域,交织在投资者心目中的政策底情结一直没有泯灭过,两度反弹,似乎是试探群众情绪和管理层的决心。价值上,继平均股价破了10元以来,两市的均价只有8块多,不少股票价格逼近了净资产值,一些钢铁类股票的市盈率也只有10倍左右,按以往的标准,整体市盈率水平已经处于1996年初以来的低点,也就是说,如果按以往的价值评判体系,我们的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
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做出绝望的姿态?还是博弈的心态,博弈的内容仍是国有股减持方式。股民一方述说的是,公司一向高溢价发行股票,事实上国有资产凭借市场手段平白赚了股民的钱,现在应给予股民低价购买国有股的权利来分摊套牢的成本,而政府一贯的原则是国有资产增值,不会,也不愿意国有资产这样明明白白地流失到“小部分人”手里。
于是股民换了思路:既然2000点以上政府要市价,也就是高价减持,1500点停止减持,会不会1000点就低价处理。当然这只是一相情愿,也是玉石俱焚的做法。到了便宜得如萝卜青菜的时候,对任何人,这个市场都没有价值了。
事实证明,至少在现阶段,证券在国内仍是稀缺资源,一旦新股的二级市场价与发行价接近,市场就到了底部,自会有价值投资者进场。试图与管理层博弈不会有好结果,做出骗现的样子到头来迷惑的也是自己。尤其在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抱定投资理念远比投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