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圆桌(22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布丁 色拉 贺子 郭宇宽 晓耕 江老刁 任田 包包)
消费的道德感
布丁 图 谢峰
好几年前,我们刚知道“可口可乐”没多久,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弄出了“少林可乐”,但这个牌子并没有将这糖水和我们博大的文化联系起来,做着做着就没了。几年前,中国的一个软饮料公司推出自己的可乐,他们将产品和民族自豪感联系起来,但却遭到批评,大意是喝口水至于上升到那样的高度吗。
最近半年,Mecca Cola的成功让人反省,这个牌子是个法国籍突尼斯人创造的,他叫莫鲁斯,按照CNN的说法是个政治活动家,他在Mecca Cola的瓶子上印着这样的广告——别像个傻瓜似地喝,要承担责任地喝。他说,每瓶子饮料收益的10%将献给巴勒斯坦慈善事业,
这一下,Mecca Cola在中东市场就占住了脚。后来他又说,另外10%将献给欧洲的慈善事业,结果巴黎超级市场的货架上,Mecca Cola脱销了。
这位莫鲁斯说,我不是反美,但我讨厌现在这个到处欺负人的美国,我的每个可乐瓶子都是反对布什外交政策的武器。
由Mecca Cola商业上的成功,我想到,咱们自己的可乐在政治诉求上可能做得还不够强烈,而消费者的道德倾向,未被认真对待。比如耐克使用童工,在亚洲有许多“血汗工厂”,李宁鞋要与之竞争,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说:“穿李宁鞋,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东地区因为反感美国,抵制他们的肥皂和衣服,我们没那么强烈的反美情绪,但同样会在买东西时关心产品的“道德指数”,比如嘉实多、道达尔、美孚或壳牌、中海油、中石化,哪个公司更注意环境保护,我们就使用哪个公司的润滑油和汽油。好多化妆品公司总在其产品上标着“未经动物实验”之类,可他们生产香水的时候,有没有破坏热带雨林中的珍贵木材?吃巧克力喝咖啡,哪个公司在南美种植园里的劳工政策好一些,我们就多消费其产品。在我们花出十几块、几十块钱的时候,得到一种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仁义道德的快感。
改一改康德的话,有两样东西在我头脑中,越是集中和严肃思考,就不断带来惊异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是呀,有两样东西不断带来惊异和敬畏,那就是商店的橱窗和我的钱包,集中和严肃的思考之下,还有道德。
婚姻补习班
色拉
海明威有句名言: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就是不幸的童年。一个好丈夫打小拿什么来训练?别人的不幸婚姻。多看看夫妻吵架,不但可以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还能对婚姻关系多一些美学层次的思考,提高免疫力,相当于接种疫苗。当然,最好是观摩非关痛痒的夫妻战事。像父母及其他亲人间内讧,成本太高,会摧残幼小心灵,少儿不宜。
奇怪,我小时候看别家小两口吵架并没有袖手旁观的愉悦,越看越绝望。每每隔壁地动山摇般上演全武行,我这里就悲从中来。久而久之,就比较抵触婚姻。读苏童的《离婚指南》,觉得那“已婚男人杨泊”就是我。倒是一位年长好几岁的研究生同学冷笑不止,说迄今为止的中外文学,他还没读到真正触及夫妻关系实质的好作品。我刚要奋起反驳,立刻遭到迎头痛击:你小子懂个屁,没经历过婚姻,根本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
被人捏住了自卑的命门,是很容易泄气的。这位同学当年正跟身怀六甲的老婆在冷战中对峙,是我等童男需仰视才见的先行者。到后来,我自己也进了“围城”,也经过了大大小小或冷或热的磨擦与战斗的洗礼,听更年轻的小孩对婚姻夸夸其谈也在心里暗笑“懂个屁”。冒充未婚少年的心思一天天淡去。遇到漂亮MM当面感叹“为什么优秀男人都成家啦”,尽管日渐浑浊的眼珠也有间或一轮的反应,但一颗心已然收兵回营。有点惨?跟梁家辉比已经好多了。这老帅哥少年时代的理想就是讨老婆成家,而且把这么“没出息”的话说得很坦然。想想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叫人不当凡夫俗子,不食人间烟火。一听到别人说自己“其实不适合结婚”,就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感动与满足。其实,离不离婚,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适不适合婚姻的问题。全看心肠什么材料做的,能否下得了手而已。
在我嚷嚷“大不了离婚”之类豪言壮语的关头,也是那位先行者同学凉水浇头:不可能。显然他对我的劣根性早已洞若观火。当时很沮丧,很不服,现在发现他是在夸我。看来,应当办一个婚姻补习班,分结婚和离婚两个年级。让那些想凑一家过日子和要各奔前程的,都先来拿镜子自己照照,彩排一下,省得在黑暗中摸来摸去,费钱费生命。不过,真正让男人成熟,把毒药般的魅力都散发出来的,还是婚姻。
一个人的历史
贺子 图 谢峰
昨天很偶然地遇到一本书,自费刊印的,没有书号,230页,是自传。
作者,1926年生人,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1957年31岁起以右派、反革命的身份被强制劳动共计23年。第17个年头儿时,他有机会回到上海,14天的时间。《浦江东去》就是写这14天和与之相关的岁月往事。
Richard Gilbert在他执导的电影《王尔德》里,让王尔德申诉了他的艺术见解,他说:“书没有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只有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其实他没有说全——写得好的书的功用又有两种:供人娱乐的和供人思考的。
但我们看到的娱乐类图书太多了,尤其是历史书。它们都逐渐演变成了年表形式,以数字、人名、地名的集合来考问我们的记忆力,让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具有怎样精确的历史知识,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多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和书中的历史不悖,如此而已。
我们并没有因此学会思考,也没有因此而丰富。历史被剔成了鱼骨头,没有鱼肉和鱼眼睛,苍白冰冷地横在我们面前,完全没有感情。
所以我不爱看。治世和乱世不是时间表,而是学者儒生、刺客游侠、富商巨贾、倡优卜者的人生。他们都是鱼肉和鱼眼睛,
我自觉自愿喜欢着的历史书是《史记》。《史记》的主要部分就是写人的本纪、列传,差不多占了全书十分之七。本纪记帝王,自矜功伐,未有一天得天下,逼得早年间的汉高祖借尿遁逃生的项羽有《项羽本纪》。
世家述诸侯,陈涉不是诸侯,他只是“氓隶之人,迁徙之徒,瓮牖绳枢之子”,纯乎一个什么都不懔的流氓无产者,但司马迁却写了《陈涉世家》。
这样的抉择显然不该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所为,太史公却做了。我在他的表述里看到了他的爱憎,那时候的人都是有缺点的,司马迁说着历史,历史因此变得温暖或刻薄起来。我喜欢。
人的专史蜕化成几乎专门表彰一个人的工具是后来的事儿。尤其是帝王将相类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论,竟可以转化为和数字、人名、地名一样重要的主要的历史内容,平凡的人在历史事件里的苦乐竟和历史毫无关系。
烤肉时光
郭宇宽
烤肉,古语称:脍炙,英文曰:barbecue,与野蛮人(barbarian)词根相近,其中可见土风遗韵。我上大学的地方是中国烤肉之风最为盛行的地区——西安。刚进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抱怨这里的米饭不好吃,菜的味道没有家乡可口,但我们无一例外被这里的烤肉征服了。那时,学校东门出去,整条街都是烤肉摊子。旺盛的炭火将大串的牛羊肉烤得滋滋流油,混合着孜然的香气,四处飘散。下了晚自习的同学们,如果正处在“胃亏肉”的发病期,闻到这味儿,立马眼中就会放出幽幽的绿光。好在那时烤肉很便宜,四五元可以解馋,七八元可以吃饱,从兜里挖出两张皱巴巴的票子不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大嚼一顿后抚着肚子回宿舍,晚上这一觉便会十分美好。
后来有人甚至发展到了三天不吃烤肉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地步。我的很多哥们儿都有这样的经历,某天忽然觉得心神不宁,眼皮狂跳,扪心自省最后发现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烤肉了。于是宿舍走廊里一声长啸“吃肉去”。
按理说烤肉不是一种健康饮食,极不好消化,如果一个人连续十天吃上十次烤肉,不闹肚子,可以推知他的胃消化橡皮没有问题。不过据我考证,这种吃法顺应儒家传统思想中对周礼的推崇,从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可以看出周公他老人家就是靠吃这种嚼三遍都嚼不烂的肉,才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空有一套青年的牙口、肠胃,不让它们为传承中华文化做点贡献,留着做甚?
“酒浓于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些肝胆相照的“酒肉朋友”也确实比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更加令人感觉温暖和珍贵。
很难衡量烤肉在我们传递感情的活动中有多重要的地位。在毕业留言册上可见这样的戏言,感慨光阴似箭“四年一觉长安梦,赢得肉摊饕餮名”;缅怀豪情盛慨“皮带渐紧终不悔,为伊撑得肉累赘”。
这两年我已很少再去夜市吃烤肉,当年一起吃肉喝酒的同伴们,多已各奔东西,原来学校东门口摆肉摊的地方成了电脑一条街。
上个月陪两个外地客人,在一家颇有名的烤肉馆子,坐在装修漂亮的包间里,我吃了没几根就觉得倒胃口,回来竟拉了肚子。后来醒悟原来是吃的方法不对,烤肉是根本不能穿得西装革履,在有空调的房子里,铺着餐巾吃的。
围棋与职场
晓耕 图 谢峰
很多公司的办公区域布置得像一张围棋的棋盘。棋语说,金角银边草肚皮。这话倒也很适用于公司办公区域这个场合。一般总经理都会在角上拥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也叫corner office)。其他经理办公室都挨着四周的墙排开,尺寸要比总经理的办公室小一些。剩下的办公室白领只好挤在中央被半隔开的格子间里。有两人一间的,也有四人一间的,还有打大通铺的。像微软那样能做到给每一个员工都提供一间单独办公室的毕竟凤毛麟角。
一家新公司刚刚成立,往往人员比较少。大家刚刚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很简单。无论是四周的经理办公室,还是中间的职员办公区,都会有很多空着。这就好比一盘刚刚开下的围棋。虽然角已经给占了,边上和中间总还有不少空白,可以开拆,可以挂角,也可以点入。不恋战的,可以高高地走在中间,谁都不碰,谁都不惹。这段时间,大家的心情都比较好。很少会有磨擦。公司每天都在成长,仿佛能给所有人提供无限的机会。
但很快,有人被提拔当了副总、经理什么的,也有人当了部门主管。这就好比有人开始挂角,有人开始点入。办公室里一直很轻松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同事相见也变得不那么自然。大家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下一步棋应该落在哪里,朝中间发展,还是朝边上生根。那些一开始就高高挂起,落在中间谁都不想惹的,现在也没有那么自在了。棋盘上的棋多了,你不碰别人,别人还碰你。如果你妨碍别人成气,别人还会把你提了。
那些先点入的,有做成气做活的,也有气紧被提吃的。不多久,办公室里开始有人搬家,有的搬入边上的单间。更多的,做活无望,离开这家公司下别的棋去了。现在都有了“伊眉儿”,临走发一通告,感谢大家几年来的支持,祝大家好运云云。也有输给对手实在耿耿于怀的,借“伊眉儿”发一通狠话出出气。不过,这属于极少数。
几个回合下来,棋盘已经被填得差不多了。有的地方虽然还在打劫,但已无关绝大多数人的事。棋局进入收官阶段,各部门会把自己的职责理清楚,从此公司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转阶段。对大部分职员来说,这时的公司内部,虽然很平安,但已经没有了公司刚起步时的那种愉悦和激情,因为那种叫做希望的东西没有了。
不知足不乐
江老刁
在国外,华人通常是勤劳的象征。不过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是他们不懂生活、不会享受生活。
在国外生活了一定时间,几乎每个从国内出去的人都能攒下一笔数额不等的现金,并小心翼翼存放在自己的开户银行。当然,账户里的存款数额通常除自己之外对任何人保密,以防有人觊觎。可是,除非事业相当成功,否则不论账户里存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外币,好像心里都不踏实,都觉得自己没钱。
我认识一个人,他找了个韩国护士当老婆。那女子在澳大利亚已经7年,生活简单衣着朴素,更无不良嗜好。未婚前他认定,未来太太一定有笔殷实的存款在某个银行向他招手,结果令他大失所望——未来太太只有5000澳币的现金存款,还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阔气。
可就是这个只有5000澳币的澳籍韩人护士,居然就想拿这些钱跟情郎去周游世界。她大方天真地说,我们有这么多钱,去哪儿都不怕。华人男友傻了,问这点钱够干啥,没准一个国家还没走完就花完了,后面怎么办?未来太太想也不想就说,边走边挣呗。我们这么年轻,又有力气,怕啥?
还见过一个人,搞民族音乐的。到国外后发现外国人不仅富于同情心,也喜欢音乐,特别是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那人在某国中央火车站出口找了个地方,把扬琴一架,手提录音机通上电,再竖两只小音箱就开始练摊。他练的是《十五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
老实说他练摊的声音真不怎么样,技术更是马马虎虎,可他就敢亮出中国某民族乐团首席演奏员的招牌,后来干脆自己做了CD现场出售。脚下琴盖里都是火车站匆匆过客扔下的硬币和纸币,人家尊重音乐同样尊重劳动。他在那里常常一弹就一整天,不算卖CD,光琴盒里的收入肯定就比打工一天丰厚多少倍。
这次在墨尔本最繁华大街也见到两个青春亮丽的南美裔女孩,一人一只鼓,靠在路边就开始清唱。旖旎的旋律、完美的和声,让人不得不驻足仔细聆听,有人听完歌往地上的帽子里放硬币。我在跟她们交谈合影后也放下了一个2元和两个20分的澳币,只见其中一个女孩兴奋地叫嚷,Oh,I have a beautiful day!
我记得在她们的小帽子里,最多只有十几块钱的小费。可她们竟然那样开心。
圈屁运动
任田 图 谢峰
我一个女友和其男友相爱很深,却突然闹情绪要分手,问其究竟,她竟哭着说:“他的臭屁实在太多,我忍无可忍。”我自诩见过些世面,却未曾听过如此荒谬的分手理由,于是劝她:“人吃五谷杂粮,焉有不放屁的道理。况且子亦有屁,应知放屁者之乐也。”她答:“你才见识过几个屁,你非我,安知我所忍受之屁是何等段位!你这小身板,我男朋友只消一个屁便可以让你死过去!”
的确,我非她,并不深知她每日所经历和忍耐的痛苦。只是爱情在这世间如此难得,却因为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屁被生生断送,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然而世事难料,一个月后,女友告诉我她将要和那个几乎分道扬镳的“臭屁精”喜结连理,我愕然,她便告诉我一个解屁还需系屁人的故事。
那日,两人原计划分手,决定以最后一次上床的方式隆重告别。正热烈间,男友又照例扔出两个臭弹,女友认为破坏气氛,将他一推道:“你真让我受不了,这都什么场合了,你还……”男友则一边机械地穿衣系带,一边黯然神伤道:“我就是要让后来的人知道,这间房子有我的味道,这张床是我的地盘,这床上的一切和这个女人都曾经是我的!”女友一愣,便揽住他哭作一团,发誓永不分离。
原来是这样的。
这个男人用最原始如狼虫虎豹撒播体味的方式,表达了对眼前这个女人最朴素的爱情以及他毫不掩藏的占有欲望。他原本也是打定了主意离开的,带着他的睡袍和烟斗、体育杂志和兵乓球拍,还有一个男人深深的被挫败感。而他留下的,是他和曾经属于他的女人一起生活过的气息,以及这个女人脑海里残存的、或许味道不怎么好闻的记忆。那味道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是强烈的、愤怒的、执著的、不容抹杀的。
女友后来说,一想到这样独特的味道以后再也闻不到了,仿佛一个在橡胶工厂干了一辈子的女工被迫转行,她的心里立马充满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伤感和无助。习惯的养成,也许开始是被迫,但逐渐充满感情,在人不经意的时候。
祝福好姻缘。
爱的虚与实
包包
2002年最后一个晚上,坐在咖啡馆,吕绫说:“这一次我真的要离婚!”
吕绫是我刚毕业时的同屋。那时候,吕绫有一个大学里认识交往了五年的男朋友阿秦,在外地工作,几个月后要被派到新加坡,一去就是十年八年。吕绫对他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和近乎无望的等待。吕绫的身边又有一个似是而非的男性朋友阿汤,学历相貌能力样样不如她。他对吕绫的好吕绫心里有数,他对吕绫的爱吕绫视而不见。
阿秦是个高大英俊的男人。我见到他的那天他们本是见最后一面,对过去做个了结。次日刚送走阿秦的吕绫从机场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说要结婚,我被大大地吓了一跳。半个月后,他们在杭州注册结婚。来不及有任何形式,阿秦就去了新加坡。之后的某一天我在路上见到阿汤,脸色憔悴,下巴削尖,目光逃离得飞快。再之后的某一晚,吕绫不在,阿秦在电话那头气急败坏,一再追问吕绫是不是跟别的男人出去了。
第二次被大大地吓了一跳是吕绫怀孕了,孤身一人却毅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只为阿秦说,“既然是我的孩子,你理所当然要生下来”。之后,吕绫挺着大肚子进出菜场;一个人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跟我絮絮叨叨描述肚子里的孩子。偶尔我也会撞见阿汤拎了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之后,吕绫拉扯着儿子,习惯了阿秦说,“你把他生下来就该为他受累受苦”,习惯了过年过节订好酒店等待阿秦回国一家团圆。我也习惯了一次一次向阿秦证明吕绫确实和我在一起;习惯了吕绫跟阿秦说话小心翼翼生怕引起莫须有的怀疑;习惯了吕绫一次一次哭泣,一次一次接受阿秦“我爱你才怀疑你”,“你是我最亲的人我才对你凶”的解释;习惯了在吕绫无助的时候看到阿汤伸出手来。
对于吕绫离婚的决定,我实在做不出任何反应,感叹“狼来了!”吕绫说最近公司一行人出差,老总住的房间登记的是她的名字。阿秦打电话到酒店,查到吕绫的名字却发现房间里住的是一个男人,怒不可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她再也无法忍受和姑息了。
我说,孩子怎么办?吕绫苦笑说,从未带过儿子的阿秦说:“既然是我的孩子,为什么要跟你。”吕绫说,阿秦要就归他,他不要就归自己。陪吕绫走出咖啡馆已是2003年的第一个凌晨。吕绫感慨与阿秦的十年,光阴如箭,不经意间已经赔了大好青春。当对阿秦的爱与原谅,对阿汤的依赖都已成为一种习惯,吕绫能否在新的一年破茧而出,不得而知。
我实在不是一个幸灾乐祸的人,却希望——这次吕绫来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