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语罗大佑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看似怀旧的“围炉音乐会”其实与怀旧无关
2002年最后一夜的罗大佑“围炉音乐会”会再次掀起人们怀旧的情绪么?之前媒体是这么猜测的,之前是罗大佑不希望看到的。当罗大佑最终站在舞台上向观众四鞠躬的一霎那,一切都清晰明了了——“围炉音乐会”与怀旧无关,人们不用再借助罗大佑重拾起泛黄的记忆了,罗大佑也终于从历时两年多的怀旧氛围中解脱出来。
这次“围炉音乐会”罗大佑准备得相当充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了结一个20年的心愿,给他20年的音乐生涯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他略显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做到了。
北京首都体育馆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爆满,这足以说明罗大佑在人们心中的号召力,从首体四周的停车位就能看出,来看罗大佑演出的人很多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从现场气氛来看,没有以往港台歌星现场演出时的疯狂和尖叫,热烈而不疯狂,这在首体爆满时是少见的。种种现象都表明罗大佑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的听众也是特殊的一群。
记得2000年罗大佑在北京举行上海音乐会的新闻发布会时,有歌迷在T恤衫上写了这么一句话:“等遍了千年终于见你到达,等到青春终于也见了白发。”还有人写下了“痴痴的等,就这么痴痴地等”。在当时,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感动,所以,人们都憋足了劲想在上海演唱会上狠狠地怀一次旧。
当罗大佑终于亮相在上海的舞台上,终于在全国9个城市巡回演出之后,罗大佑不再陌生,怀旧结束了,但是罗大佑却被写进怀旧的记忆中,不时地被人提起。显然,在罗大佑没有给人带来他的新唱片和他的未来时,人们只能用怀旧来解析他,虽然这种忽视罗大佑的音乐用近乎矫情的情感释放显得太浅薄了一些。
罗大佑还是那个罗大佑,观众还是那些怀旧的观众,但是整场演出下来,让人感觉不到怀旧的气氛,不管是唱《光阴的故事》还是《童年》,不管是罗大佑让人看他那些发黄的照片还是谈到他20年前,怀旧和人们心里突然有了一段陌生的距离。
演唱会安排了央视《足球之夜》主持人刘建宏出场,之所以安排这么一个“节目”,很明显是借刘建宏的身份、年龄来引出怀旧话题,相信刘建宏本人也做了精心准备。但遗憾的是,观众没有耐心去听刘建宏怀旧,场面变得混乱起来,刘建宏和罗大佑都控制不住场面,在那一时刻,人们只想听罗大佑唱歌。
怀旧都留在了上海,而从现场来看,罗大佑更希望人们来到这里娱乐,他一共唱了20多首歌曲,一台2个小时的演唱会,被他活活抻到了3小时,很多时候人们是在听罗大佑一个人在台上表演脱口秀,单口的、对口的和群口的……
罗大佑的注水恰恰成了他此次演唱会的一个败笔,他一方面在自嘲年老体衰,另一方面仍要强加给观众一些几乎非常可笑的“进步”想法。那个犀利、睿智的罗大佑不见了,他变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老妇人。
罗大佑为什么突然患上失语症?其实当他和大陆亲密接触时就已经开始患上失语症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在很多方面都不同,罗大佑在台湾甚至香港地区发展时的思维方式在大陆突然不灵了,他总想以他以往的经验来对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记得去年4月他来北京时,我曾有机会与罗大佑交流,当时能感觉到他很迫切想了解北京发生的变化,他看到了一个在飞速变化的北京,一个到处都在建设的城市。但是一段时间的了解并没有让他适应,一个曾经很明白的人,突然迷失了自己。其实从他这一年来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谈的内容就不难看出,只要谈和音乐无关的事情,他总会患上失语症,而且他还总是迫不及待急于表达。实际上有些东西他无法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同样,在演唱会上,罗大佑试图希望通过这些表达来拖时间,可失语症让他这些不知所云的表达变成彻彻底底的扯淡。也许因为他是罗大佑,也许他的智慧曾经影响过别人,也许人们还期盼着他能表达出更多真知灼见,所以一直耐心去听他一个人在台上胡扯,直到都走出首体时,才恍然大悟,好在大家会因为他那些经典的歌曲而原谅了这个力不从心的“老人”。
罗大佑不仅实现了他20年的愿望,也用语无伦次的方式告别了2002年,观众也在这语无伦次的语境下告别了最后一丝怀旧。12月31日,不仅仅是一年的分界,也可能是罗大佑艺术生涯的一次分界,更可能是他昔日歌迷心理上的一次分界。但罗大佑选定这个特别的日子是否能意味着他在将来能带给人们一个崭新的罗大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