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努兰描绘《生命的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大宝)
多年前,有一个“厌世者”生物学教授,其兴趣是线虫,他不喜欢学生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哺乳动物上面,或者更窄,只关心临床医学,他告诫学生:“如果想取得优秀成绩,在写作任何论文时都必须让自己的回答满足以下5个准则——清晰、连贯、简明、完整以及正确。如果任何一项付之阙如就有所缺损。”
许尔文·努兰就是他的学生,在他写作《蛇杖的传人——西方名医列传》的时候,老能记起这些准则。他说:“当我坐在病榻旁,面对来到跟前的病人,尝试重组其体内病理变化的顺序时,我就是在运用源于2500年前古希腊的理性思维方式。”
努兰医生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但《西方名医列传》更多是图书馆中的产物,他希望借助描绘过去那些伟大医生的生平和成就来乐观地看待文明的未来,但在写到最后几章,他说:“我开始犹豫,是否将它称为自传更贴近我的本意。因为我意图在此书中表达的是,今日的医师是经由何等过程而获知他们所共有的假设;我们在看待疾病的过程时又是持着何等共通的理论。因此医学的故事可以说就是我个人专业生涯的故事。”
目前,大陆图书市场上还没有看到《西方名医列传》的中文简体字版本,但海南出版社已经推出了努兰医生另外两本著名作品——《生命的脸》与《死亡的脸》。其中《死亡的脸》英文原名是“我们怎么死”,讲述人们面对死亡的问题。《生命的脸》则借助一个个临床病例带领读者遨游人体。作者终于可以将自传性的东西融合到医学普及读物中去:“本书就是个人行医生涯和人生经验交织而成的记录与反省。”在前言中,作者说,“过去35年来,身为外科医生的我,这一双手不知深入过多少人体,我的心灵也随之潜入探索,第一次解剖,凝视那在麻醉下沉沉睡去的肉体,我的心就翻腾不已。直到今天我仍未走出那种震撼,以天启来形容那一刻的感受也不为过。”
努兰医生对抢救病人的描述,会让人想起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比如他成功挽救了一个内脏大出血的病人,深夜回家之后,他的妻子说:“你的身上好像充满了某种能源,散发着光和热。”但作者没有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冲淡此书的科学性。医生不是病理专家,也与科学家不一样,挽救生命的情感有时会占主导地位。
一位妇产科专家说:“在我们这个迷信偏方、名医和健康食品的社会,实在需要《生命的脸》这种深度的、医学的,也是人文的反思之作。或许医生能以宏观的角度来思索人与疾病的关系和复杂的医学伦理,而一般大众更可以借此了解身体的运作之道。”
小猪麦兜
小猪麦兜的新年愿望是吃一碗粉丝做的“鱼翅羹”,但他在幼儿园老师面前只能说,他的愿望是世界和平。这个回答得到了老师嘉奖,麦兜也终于吃上了“鱼翅羹”。他想,如果全世界的小孩子都有饭吃,那就会世界和平了。
接力出版社在2002年12月推出《麦兜麦唛系列》,是在几米的绘本之后,又一个新鲜的“小人书”样式。
在香港漫画界,谢立文、麦家碧在“麦兜麦唛故事系列”创作初期,其分工便各尽其才。麦家碧学设计出身,自然是负责绘画。她的漫画线条清晰色泽清爽,类似儿童用水彩笔所画的美术习作,因此充满了童趣。而谢立文则擅长编写故事,在两人合作之初,谢立文只是负责将外国故事翻译给麦家碧供她作画。后来,他慢慢发觉,与其翻译别人,倒不如自己创作更具创造力,于是便开始自己动手写故事。
在麦兜、麦唛的故事里,随处可见一些感动孩子和成人的故事,作者认为:“因为小孩子就是未长大的成年人,而成年人则是过气的小孩子,成年人只是将自己的期望、天真、单纯……放在他们身上。”
那么麦兜、麦唛的故事,是写给小孩子看还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呢?作者始终认为,适合小朋友看的一定适合成年人看,如果只给小朋友看,而成年人觉得不好看的话,就是一个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