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超限级游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思想工作:超限级游艇0

上世纪70年代末,像当时的许多人家一样,我家也买了第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因为在此之前,电视虽然在传播学的意义上早已属于大众媒体,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电视机却实在是一个超小众的媒体。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台电视机:上海“飞跃牌”,黑白,9英寸。不过,印象更深的乃是约半年后问世的一个“配件”:“电视机放大镜”,准确地说,这是一片具有一定放大效果的有机玻璃,将它置于9英寸的电视屏幕之前,再将自己端端正正地置于正对面,目不斜视,就会看到约14英寸的屏幕。这种景象令人振奋,更为令人欣喜若狂的是,没过多久,我们竟看上彩色电视了——“电视机放大镜”迅速升级,由透明变成彩色。虽然只有三色,但胜在安排得当,调配合理:底部的1/3,绿的;中部的1/3,黄的;顶部的1/3,蓝的。非常符合“天地人”应有的原色真彩,即使在20年后使用这个装置来观看Teletubbies,相信也不会有明显失真的感觉,尤其是LaLa独自登场的时候。

上海市场好像一直没断了此类产品,除了上述已成为历史的“沪三彩”之外,从“假领头”到“新天地”,无不令人感慨系之。不过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上海以外的城市正在急起直追,例如,广州市差一点就推出一个同类产品来。这是去年年初的事了,当时,广州市政府相信广州人民需要一座歌剧院,于是将此事提交人大讨论,结果引起热烈的反响,当然也包括一些非议,一种极具说服力的非议指出:广州不需要歌剧院,因为广州已经有一座歌剧院了。证据就是城乡结合部一个名叫“歌剧院”的所在,那是一个集卡拉OK、餐饮、旅店以及歌舞秀场为一体的类似早期上海“大世界”的玻璃幕墙版。其实,反对搞“重复建设”的人民代表还漏了另一个证据,在距广州不远的东莞市,有一家规模更大的名叫“歌剧院”的场所,不过那是一家彻头彻尾夜总会。

歌剧院一役,“三彩派”功败垂成,不过他们很快就等到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一次以正方角色出现——《广州人尝试买私家游艇,游艇成身份象征》这是广州某报日前的大标题。报道说,已经有4名广州人购买了游艇,最贵的160多万元,最便宜也要60多万元,购买者中有西餐厅老板、外资公司老板等等。目前60多万元的游艇可望于元旦下水,其他三艘将于今年3至5月交货。业内人士预测,3年内广州游艇销量可望突破百艘。据私家游艇的买家们表示,钱不是问题。“游艇是身份象征,在游艇谈生意将事半功倍。一位船主说:在外国,邀请客人到自己的游艇上度假是最时髦和体面的商务交际活动,不少大单子正是在宾主俱欢的气氛中签下的。”

照片上的确有一艇以及挺立在船头的一位冷面黑超男。不过,此艇的准确说法应该是摩托艇才对。标准的“游艇”(yatch或superyatch)长度在50至100英尺,售价折合人民币500万至1000万之间。至于元旦在广州下水的价值60多万元的摩托艇(motorboat,sportsboat),又称汽艇或快艇,速度倒是不慢,可惜载客量有限,享受二人世界还好,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才能把客人邀请到这样艇上度假,并且“在宾主俱欢的气氛中签下”大单子,如果宾主真的上了艇,看起来倒更像是一场利用“大飞”进行的走私或者绑票活动。其实我一点也没有看不起摩托艇的意思,在某种情况下,拥有汽艇还堪称强势豪华——“汽艇?有日本鬼子才有哇!”(现代京剧《沙家浜》第五场)当然,在藏身芦苇荡的新四军伤病员看来,汽艇之所以能成为日本人“船坚炮利”之“身份的象征”,乃是相对于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起家的土鳖胡传魁而言。

茶喝到这会儿,您该喝出点滋味来了吧。如果金桔也叫桔子,旺旺小馒头也叫馒头,汽艇也叫游艇,那么,中国的穷人就不能被叫做穷人。事实上,我一直坚信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穷人,或曰,我国的穷人与外国的穷人不太一样。外国的穷人里还有安贫乐道的,可我们不,再穷,却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致富的热切追求,自己不行,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故所谓“贫穷”永远都只是一种过渡状态,我们的“穷人”一直都是处于“孵化期”的富人。可能是因为过渡期甚为漫长,情形过于普遍,不知不觉中已经养成一种“超限战”的思维定式。前几天磁悬浮列车刚刚试行成功,立马就听到有专家在电视里讲5年内可掌握核心技术,然后降低成本。对于一个不爱乘飞机的人来说,本来是一天大的喜讯,然而“降低成本”这四个字还是让我心无端地“悬浮”了起来——无论如何,成功人士的摩托艇一定会把珠江装点得分外妖娆,百舸争流之间,我希望在某一条摩托艇上洽谈的“大单子”,千万不要跟磁悬浮的降低成本有关,拜托拜托,严重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