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别了,武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仪)
2000年11月8日,以色列士兵在西岸城市的冲突中向巴勒斯坦示威者投掷内有催泪瓦斯的眩晕弹
1998年9月6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警察(左)向一个挥着刀自称不死的示威者喷洒大量辣椒树脂雾,使其暂时失去视力
“如果没有出现令人信服的新主张,非致命武器仍将是战争工具中的特殊一项,它永远都不会像无数研究和有限的应用实例所断言的那样,成为战争中的战斗力元素。”
“如果没有一套不同的介绍新的非致命武器的性能的程序,一套可以使非致命武器与每个部门的常规研发环节结合起来的程序,目前的非致命武器研究项目即使拥有最好的主张,也甚少可能在未来付诸实践。”
1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非致命武器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过去5年美国国防部联合非致命武器局(JNLWD)和海军研究办公室(ONR)的非致命武器技术研究评估报告。尽管这份长达150页的评估报告被许多非致命武器的赞同者视为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而被许多批评家看作对违背《化学武器公约》的一种鼓励,但实际上,只要看一眼上述作为报告结论的论述,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联系到最近发生的那起轰动世界的同非致命武器相关的实例——上个月的莫斯科人质事件及其后的营救活动——这一结论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科学》杂志对此的评论是,至少从字面意义上,“非致命武器”——在这起事件中的具体对象是主要成分为芬太尼的麻醉气体——是个明显的用词不当。
美国国防部(DOD)曾经给非致命武器(Non-lethal weapons,简称为NLWs)下过一个定义:“明确设计并主要用于使人员或装备丧失能力,而又能够将人员死亡、永久性伤害和对财产及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的武器。”这一定义更多侧重于目的而非手段。只要能够合理实现这一目的,各种技术手段都可以为非致命武器所用。
尽管目前美国各机构正在研究中的非致命武器多达四五十种,但总体上,可以将它们分为六大类:动能技术、化学和材料技术、定向能技术、声学技术、电学技术、障碍和陷阱。此外,传送系统和传感系统虽然本身不属于非致命武器的范畴,但它们对非致命武器功能的实现极为重要。为了保证许多非致命武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武器的精确传送。例如,在莫斯科人质事件中,就有专家称,麻醉气体的传送不均匀是造成众多人质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要确定目标的方位和状况,确保传送的准确性,高级传感系统必不可少。
大多数非致命动能武器其实都从与之对应的致命武器中获得最初的灵感,用以疏散人群的橡胶子弹和眩晕弹(Stun grenade)可能是最经典的例子。这是最早被开发出来的非致命武器,并且已经广泛被警察、军队和保安人员所使用。非致命动能武器只有在比较近的距离内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它对使用对象的伤害也是严重问题——在足够近的距离内,橡皮子弹也足以致命。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设计一种变速系统,可以根据与射击对象的距离(或是威胁的严重程度)设定不同的子弹发射速度,从而使可能的伤害得到控制。
目前针对人的化学类非致命武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情景下起到最好的效果。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以催泪瓦斯(CS)为代表的暴乱控制剂(RCA)。由于催泪瓦斯在使用后会给人体带来相对持久的副作用,目前,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它已经被从辣椒中提取出的辣椒油树脂(oleoresin capsicum)所取代。后者通过使施用对象的皮肤产生灼痛感的方式发挥作用,但副作用非常之小。此外,缩写为CN的氯苯乙酮也是有效而又安全的暴乱控制剂之一。
臭味剂是另一种常见的化学类非致命武器,在许多公共场合中,它的效果出奇地好。设想一下,沾一身洗不掉擦不去的臭气,有时候可要比被橡皮子弹打上一下或是流流眼泪难受多了。目前使用的臭味剂有的是从自然物质中提取的活性臭味成分,有的则是人工合成的。有趣的事,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不同的臭味剂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一些把马粪和牛粪作为燃料的国家中,天然的臭味剂有时就不那么灵了。
作用于人类中枢神经的镇静剂可能是最有潜力的化学类非致命武器,但它也可能是最危险和最难以控制的。事实上,为遵守《化学武器公约》的规定,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近年来对此类非致命武器的研究活动都大幅度缩减。尽管如此,美国军方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还是提出了若干前景看好的镇静剂非致命武器。目前,镇静剂在平息人群暴乱和解救人质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已经得到公认,不过,药剂定量和传送手段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由于国际法的限制,目前各种形式的镇静类非致命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依然被视为不合法。
虽然一提起化学类非致命武器,大多数人最初想到的都会是那些专门针对人的,但实际上,以物为对象的化学类非致命武器却可能在未来拥有最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物的化学类非致命武器目的在于使交通工具或地面设施中的电子设备、发动机和网络失灵,它们包括抗添加剂、燃料污染剂、润滑剂污染剂和解聚合剂等。
泡沫是一种很难说是针对人或是针对物的化学类非致命武器,它可以被喷洒到人行道上,让人很难在其上行走驻足;而固体聚氨酯泡沫则能很快凝固,形成障碍物,阻挡汽车等交通工具。但泡沫在使用上存在量的问题,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必须使用相当大数量泡沫,这就给运输和其后的清理带来了众多问题。
定向能技术也被用于制造非致命武器,它们主要可以分为低能激光设备、高能激光设备和高能毫米波及微波设备三类。Saber203激光照明器是典型的一款低能激光非致命武器,它可以被安装在火箭筒上,发出眩目的光芒,使敌方不得不保护自己的眼睛并放慢行军步伐。在联合国军队从索马里撤军的行动中,这种武器已经被使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由于它可能会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同时在白天作用很小,目前实际应用还受到很大限制。
高能激光设备只有在使用对象不是人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称为“非致命武器”——否则,它那切割钢铁、融化坦克、烧毁建筑的巨大能量只会成为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最近,美国海军护卫队已经使用高能激光设备成功完成了一次海上人质解救。在那次行动中,敌方武器和工具均被高能激光摧毁,而人质却安然无恙。
高能微波最常被用来破坏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此外,有些毫米波能被皮肤吸收,或是使人体内部产生共振。目前,在许多飞机场和敏感地区的关键地点,都安装了高能微波系统。
应用了声学技术的非致命武器主要被用来疏散人群及暂时使个人失去行动能力。人的耳朵能够听到频率在20到16000赫兹之间的声音,然而,当声音强度接近135分贝时候,就会导致疼痛。此外,超声波和次声波也能对人体产生影响。通过在人群中生成高强度的警报声、口哨声、爆炸声或其他声响,声学非致命武器就能起到疏散人群、建立隔离区的作用。不过,出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声学非致命武器大多不够成功。
而如今的障碍和陷阱已经远非从前那些简陋的栅栏或是土坑所能比。高延展性、高强度材料的使用让现在的障碍和陷阱更“聪明”,更像“天罗地网”。
尽管技术的进步让今天的非致命武器变得花样百出,各有擅长,然而,所有非致命武器都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后果难以确定和量化。如果说此前研究人员对它的副作用和危害性的忧虑还都局限于小范围内或纸面上的话,最近的俄罗斯人质危机却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公众认识。不过,当冷战结束后局部冲突和小规模战争取代大范围战争成为趋势,而反恐和保卫公众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非致命武器在未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如何善用这一利器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军事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