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快和痛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中国台湾旅日棋士王铭琬有位大他五六岁的妻子,叫刘黎儿。刘黎儿近年来在台湾高阶的阅读圈内名头响亮,绝不输给九段高手的夫君。她先是在《中国时报》副刊开专栏,介绍日本的都市风情,引来一片彩声,然后结集出书,更是好评如潮。中国青年出版社10月推出她的两本书:《东京·风情·男女》和《东京·爱情·物语》。
刘黎儿的写作自成一派,唤作“黎儿流”。黎儿流题材新颖,专门介绍日本大都会的情色与情爱,刘黎儿的观察细致入微,眼毒手狠,对男性的揭露尤其不留情面,譬如她在《中年求爱症候群》里写道:“已经开始有赘肉的中年男女却喜欢谈无赘肉的感情,不肯再做太多多余而无意义的动作。中年人讲理又讲效率,每句话都逐条编号,太有要领了,以故最不适合谈非效率、不讲理及语意不明的恋爱。但是即令得了求爱症候群的人也未能觉悟此事,还自以为在谈‘洗练的爱情’。”这么犀利爽快的文章实在难得。男人读刘黎儿,会“痛并快乐着”。
刘黎儿的书中经常跳出源自当代日语的新鲜表达:新的词汇,新的比喻,新的句式。我特别欣赏日语中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意,说得大一点,向日语借光,起码能使眼下陈腐乏味的媒体汉语丰富许多。
随手摘录一些我以为不错的表达:“超级企业战士”,“微温男人”,滥情的“下半身没人格”(刘黎儿忍不住刺上一句,与其去关心下半身的人格,还不如更关心下半身体格),(伪装)专情的“一穴主义”,“色气”,“稀薄性外遇”,“迷你不伦”,“可爱的植物性的男人”,“魔性之女”,“白痴型的好女人”,“文学少女延长线上的女人”,“社内妻”,“有毒素的爱情”,比较牛逼的“名牌乡愁”,“官能作家”,“性豪小说”……
日本人的一些说法不一定政治正确,但很抓人:“40岁的女人若能像换零钱一样换成两个20岁的女人就好了”;“美女除了姣好的容貌及绝佳的身材外,还要经过数名男人的手来雕琢加工一番”;“不嫉妒的男人,连做爱都充满蔬菜味道”;“与其当没用男人的正室,不如当一流男人的妾”(刘黎儿补充说,大部分的女人并没有当上一流男人的情人,身边往往只是优柔寡断的男人)。
有一本小书,从装帧、版式到内容都十分文人趣味。两个月前刚上市的时候,大家并不看好它的销路。不料两个月内它的销售一直很稳健,甚至还上过季风书园的排行榜。现在谁也说不准花钱买书的消费者的口味。这本书就叫《无聊才读书》(陈克艰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无聊才读书》是微型书评集,共300篇。作者是真正的读书人,读的几乎都是一般人(包括一般的学人)不敢读、不易读的经典著作,而且范围极宽,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历史、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等。作者让人服气的地方是他读名著如同儿戏,完全出于兴趣,每读一本必有别出心裁的体会,还能把这些体会说得明明白白,不由你不信服。他评《科学的终结》:“书名骇人听闻,见解不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以解决‘思想问题’、认识世界为价值和理想的科学事业,正日益被以解决‘吃饭问题’、利用世界为能事的‘高科技’所取代、所顶替,科学有半途夭折的危险。”才几句话,但能启发出新的思路。这样的点拨书里随处可见。
《无聊才读书》的每篇书评才几百字,有许多书作者花了心思细读,发见多多,几百字明显太少。就像作者自己所说,前戏刚刚做完,身体开始发热,正是喷薄而出欲罢不能之际,却要戛然而止点到收工,那不叫痛快,那是痛苦。
倒退几年,书业中很少有人提到中信出版社,这两年它却成了出版界的巨鳄。《杰克·韦尔奇自传》、《谁动了我的奶酪》指顾间就成了超级畅销书。今年全国书市,它定下十个展位,场面之盛无人能及。经营书业的大多是小业主,他们开始感觉到大公司大资金的分量。
《从优秀到卓越》([美]吉姆·柯林斯著,俞利军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是中信在今年全国书市上的主打书,它被评为去年美国最好的企业管理类图书。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份集多人之力,费时5年的研究报告。它研究的问题是:一个表现良好的公司、企业、组织、单位,怎样能突破瓶颈,走向持久卓越。作者自信地说,它的这份报告是有组织人类行为的物理学,具体应用的工程学因时而变因地而易,但物理学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