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陈其钢对话:一场试图诚实的音乐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戈旋)
陈其钢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了两位中国作曲家演出专场个人作品音乐会,陈其钢是其中之一。“毕竟在当代音乐史上,陈是很突出的一位中国作曲家。”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坦言这是音乐节做选择的重要原因,“我原来不太了解陈其钢,这场音乐会让我很震动,他的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余隆在“与陈其钢对话”的音乐会后如此评价。大部分普通听众对陈其钢的认识仅来自其2001年与导演张艺谋合作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他的那部作品至今尚有争议。从1987年的作品《梦之旅》始,陈其钢的重要作品如大型管弦乐作品《源》、《水调歌头》,长笛协奏曲《一线光明》、民乐室内乐《三笑》等背后都有来自法国的声名,但这些荣誉并未被中国听众所认知。音乐会由此具有了介绍作者、推荐作品和专业交流的意义,陈其钢一再说自己的压力很大。
“对话”似乎是陈其钢有意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他渴望与听众有效交流,冀望这种形式能有助于接触不多的国内观众理解他的作品。“讲述创作初衷和心得,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解说作品方式。”被特邀来做对话主持人的周游说。事实上,陈其钢在一上台就诚实地承认了自己的“腼腆”,“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太习惯在公众面前讲话”。他和周游,同时说明这场对话完全是即兴问答。周游事前曾表示:“没有任何准备的现场提问才能刺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而且我们不是要解说音乐,是要为观众的理解提供一个依据。”遗憾的是,对话中陈其钢的拘谨与周游的过度调侃却使关于音乐本身的话题并没有得以深入,一位观众评价:“周游的表现像一个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还有观众认为:“只听陈其钢的音乐就足够了。”
其实音乐带来的新鲜和共鸣在现场确实不需要注解。担任指挥的汤沐海说:“作品的个性至关重要。”汤沐海曾于今年2月6日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巴黎举行了《蝶恋花》的全球首演,他肯定陈其钢作品个性的鲜明,“观众是绝对会有反应的”。《蝶恋花》用9段乐曲叙述女人9种不同的特点,每个段落的取名直白而干脆,比如“温柔”、“羞涩”、“歇斯底里”、“放荡”等。这部旗帜鲜明描写女人的组曲使观众好奇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西安教授介绍:“《蝶恋花》不仅运用了吟颂、念白、京剧青衣唱法等中国传统戏剧手法,还加进去二胡、琵琶、古筝,构成一部大型作品。虽然主题是直接开放的,但技法上文雅而细腻。在陈其钢提出‘走出现代音乐’之后,我们通过这样一部成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走入民族音乐元素,回归旋律,回归中国文化,回归人性。”
并非所有的创作者都敢于将个人的经验与大众分享,尤其是敏感的两性题材。陈其钢认为他真正要回归的是自我,他认为女性的丰富远不是一部交响作品所能表达充分的。他在对话中说,《逝去的时光》和《蝶恋花》都是真实面对自我的作品。1998年4月《逝去的时光》作为大提琴协奏曲由马友友在巴黎首演,本次演出是2002年改编成二胡协奏曲以来的世界首演。“《逝去的时光》抒写的是作曲家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大胆采用了《梅花三弄》古琴曲的泛音旋律作主题。追忆逝去时光的苦涩、无奈和甜美,都是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毫不做作,这是让观众感到亲切和震撼的根本原因。”李西安教授总结说,“他的精致和完美主义也深刻表达了标题所提示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