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汽车日”的概念

作者:王星

(文 / 王星)

“无汽车日”的概念0

以展示未来汽车发展概念为特色的巴黎国际车展

如果欧洲人也有自己的黄历,在每年9月22日这一天肯定会用大号黑体字郑重标明:不宜驾车出行。因为这天是欧洲的“无汽车日”。

和欧洲不少文化事一样,这件事是法国人先挑起来的。1998年,法国35座大中城市开展了“无汽车日”活动。其中巴黎在20个行政区的繁华地段划定了28个禁车区和减车区,涵盖街道长度约62公里。当时的法国环境部长瓦内夫人表示:应当从小汽车的主宰下“慢慢地却是义无返顾地把我们的城市夺回来”。她还希望法国的这一举动能影响整个欧洲,到2000年发展成一个全欧范围行动。法国人没有失望,响应“无汽车日”活动的欧洲城市逐年增多,1999年就增加到156个。2000年2月,欧盟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22日确定为“欧洲无汽车日”。决议通过的当年,活动的参加城市猛增到770个。

就参加城市的数量而论,今年的“欧洲无汽车日”显然是历年最热闹的一次,共有37个国家的1350个城市参加,甚至连远在另一个大陆上的一些加拿大城市也跑来凑热闹。

不过,同是“禁车”,各城市的做法与力度各有千秋。法国人照例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热闹的广告效应。22日这一天同时被法国人冠以“全国文化遗产日”的名号,在许多城市中都组织了步行探索市内建筑古迹的活动。巴黎市中心宣布全面“禁车”,不过这一计划在整个执行过程中都没得到巴黎交通警察太热心的支持。与1998年时热热闹闹的28个禁车区和减车区、1000多名警察很难相比。巴黎市内另外慷慨开辟出来的两大片“禁车”区域是分别位于巴黎城西与城东的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和万森纳森林(Bois de Vincennes),虽然这两片基本充作公园使用的森林原本就不是车辆必经之处。往日繁忙的巴黎环城道依然车水马龙,不同的只是进出环城的路口因为道路管制而比平日更加拥挤。

作为欧洲议会所在地及2000年时以欧盟的名义发起“无汽车日”的东道城市,布鲁塞尔的做法显然实诚得多,居然下决心宣布当天在全城实行“禁车”,整个禁车区达160平方公里,超过今年其他任何参加活动的国家。希腊政府在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开始大力推销在13座希腊城市开辟自行车道的计划。意大利境内今年参加活动的有波洛尼亚、米兰、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都灵等64座城市。在德国,“无汽车日”的风光被德国大选抢走了不少,只有11座城市正式宣布参加这一活动。德国的慕尼黑虽然不是活动参加城市,但慕尼黑当天的“道路交通”或许是最返朴归真的一个:慕尼黑人既没忙着大选也没去操心汽车的死活,因为这天是每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花车游行;游行的队伍中马车、牛车、羊车一应俱全。英国人的行事方式自然也和大陆方面有所不同,伦敦当天也宣布了“禁车”,但原因是当天市内要进行一场有25万人参加的抗议政府禁止猎狐运动的游行。

“无汽车日”的概念1

人们把小汽车主宰下的城市义无返顾地夺回来,尽情地享受无汽车日

巴黎市内“无汽车日”当天,给人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有哪片街道变得安静了一些,而是几乎遍及全城的堵车。不过这倒符合现任巴黎市长的思路。此前巴黎市政当局曾采取过“疏导”加“劝告”的做法:一方面在主要交通干线上开辟出公交专线,另一方面号召市民出行时放弃私车,多乘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或是骑自行车。但这套措施收效甚微。2001年上任的巴黎市长因此改变方法:在市区划出更大范围的公交车道,同时对私人汽车的行驶路线做出种种限制,使私人汽车道路变得更为拥堵,迫使巴黎市民认识到公交线路的优先权。公交车道的隔离设施也同时进行了改造。原先的公交车专用道仅是在路面上用白色油漆划线分隔,道路堵塞时其他车辆的司机随时可以跨越分隔线占用公交专用道抢行,结果反而造成公交车辆堵塞。新改造的公交车道利用一条突出路面的水泥隔离带把马路划分为两部分,右侧是宽4.5米的公交专用道路,左侧是供其他机动车行驶的普通车道。路面一分为二之后,巴黎市内普通车道的宽度从四辆车并行缩窄为三辆车并行,普通车道上的汽车因而更加拥挤。

“无汽车日”的概念2

“无汽车日”的概念3

人们用各种交通工具来代替汽车

1998年法国试行“无汽车日”时,欧洲委员会曾在法国58个城市里就法国居民对公共交通的接受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只有26%的接受调查者选择了公共交通;在郊区这一比例甚至更低:只有19%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以巴黎市为代表的“堵路”政策实施后,如今选择公共交通的法国人或许会多一些,但另一种“法国特色”的忧虑显然依旧存在:在法国,完全依赖公共交通是不可靠的,因为每年难免会赶上几次局部线路乃至全线罢工。

此外,虽然倡导了“无汽车日”,但法国人对汽车的态度也并非完全如同环境保护者所想象的。法国汽车俱乐部对年龄在18岁到29岁的法国青年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65%的接受调查者非常欢迎在城市中对汽车的使用加以限制,但59%的接受调查者坚决反对在一些街区封杀私人汽车的政策,另外有53%的接受调查者表示,他们不会选择对私人汽车的行驶加以限制的街区定居。

尽管这项调查只是在法国年轻一代中进行的,但法国人就整体而言是否真心诚意地排斥所谓“汽车文化”也的确值得怀疑。“无汽车日”前后,巴黎马路上最招摇的是另一些宣传画。画面上用凯旋门周围道路上密密麻麻的车流组成了一辆汽车的图案,标题是:“2002年巴黎国际车展”。两年一届的巴黎国际车展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车展之一,将于今年9月26日在巴黎开幕,离“无汽车日”只差三天。以前在哪本有关欧洲人的书里看到过:当一场变革来临时,总是法国人出宣言,英国人出作品,德国人出理论。英国人在“无汽车日”前提出要对进入伦敦的车辆收进城费,这该算件务实的作品;德国人忙完了大选的一摊事,应该也会有精力回来搞搞理论升华。至于法国人这边,法国《世界报》1998年时就专门为汽车问题发表过社论,其中结论性观点是:“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将来也许必须这样做。”现在法国人的当务之急则是巴黎国际车展。巴黎国际车展据说向来以展示未来汽车发展的概念为特色。反正无论是搞“无汽车日”还是大规模的汽车展,“概念”总是法国人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