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冢:给你一次看热闹的机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许浅吟)

宝冢:给你一次看热闹的机会0

宝冢歌舞剧团演出的《蝶恋》  

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曾在《符号帝国》一书中,用“套盒”比喻日本文化一一盒里面尽管空洞无物,但盒子本身却很精美漂亮,他将此称为“包装的艺术”。9月20日,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由日本宝冢歌舞剧团在世纪剧院进行的北京首演似乎就是对巴尔特观点的有力印证。本次北京的宝冢演出上半场是根据《梁祝》改编的《蝶恋》,这是特意为中国之行编排的剧目,至今尚未在日本公演过。下半场则是名为《南十字星》的歌舞秀。

日本宝冢歌舞剧团被日本文艺评论家和媒体誉为“近现代文化奇迹”。从最初的宝冢唱歌队到宝冢歌剧少女养成会,最后到现在的宝冢歌剧团,它以创立至今88岁的高龄奠定了自己日本“国宝”级地位。1914年(大正3年)宝冢首演了《蝴蝶》、《浮达摩》,时隔60年后,宝冢上演了其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剧目《凡尔赛的玫瑰》,该剧编导就是如今宝冢剧团的理事长植田绅尔,据他介绍说,现在宝冢每年平均的演出场次可达1000场,已经是世界上演出场次最多的艺术团体。

日本宝冢被媒体冠为“东瀛百老汇”,它的确是从模仿20年代美国百老汇的街边音乐歌舞剧(ROAD SHOW)开始起步的。它模仿并吸取了百老汇强调舞台效果,用各种铺张豪华的舞台设备和服装化妆来烘托表演,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的经验,甚而将这种经验融合到日本民族性审美情感中去。据称,此次北京之行,宝冢花在灯光服装等舞台制作上的花费达1.75亿日元,当身着华丽和服的演员伴随着灯光特效出现在舞台上,一位中国观众说:“眼睛晃花了,漂亮得简直不像真的。”

宝冢歌剧团的创始者小林一三大概没有想到仅为了吸引旅游者到宝冢市来洗温泉而设立的歌舞表演团现在会成为日本现代歌舞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剧团团训“纯情、公正、华美”,明文规定所有演员必须皆为女性,这是宝冢最大的特色和卖点。“在极度男权的日本社会中,宝冢是目前惟一能够一贯保持‘以假乱真的女性传统’,并通过‘女扮男装’来影响日本社会的艺术团体。”曾在1999年访问过日本宝冢的艺术评论者曹维介绍,“日本的宝冢歌剧团出名就出名在他们的‘男人’身上。”

由单一性别表演男女双性角色的舞台艺术形式并不是宝冢的首创。起源于17世纪的日本“歌舞伎”就只能允许男子参加演出,女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旦角。植田绅尔说,“宝冢的规定确是受到了歌舞伎的启发”。

观众对宝冢演员性别的辨认并没有构成困惑。尽管宝冢音乐学校校长强调,“大约2000名报名者中,才能选出一个”。按照日本的教育制度,宝冢的“男人”选拔分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两次,在舞台和生活中有意呈现出男人作派的女人,其魅力恰恰是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女性阴柔。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对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有细致的描写——“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擅变。”由宝冢女人扮演的男人角色里,突出了这些特性,男人坚硬稳重的性格已经被消解,冷酷之余的温柔具有“理想”意味上的升华,这是许多日本女观众狂热喜爱宝冢的原因。

依照宝冢的传统,演出分成有剧情的歌舞剧和没有剧情台词的歌舞秀上下半场两个部分。无论是上半场的《蝶恋》还是下半场的《南十字星》,日本歌舞剧毕竟还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音乐剧,也称不上是精彩意义上的大型歌舞。

好莱坞的大型音乐歌舞电影《红磨坊》(又名《梦断花都》)的导演巴兹·鲁赫曼专门花了两年时间来选择音乐,他认为音乐形式在歌舞艺术中占极重要地位。相比之下,日本宝冢歌舞剧的音乐创作及改编能力的不足在演出中暴露无疑,音乐配合歌舞摆了一个花架子,舞美的精致和日本姑娘服饰的华丽倒成了最大看点。

妮可·基德曼的歌艺舞技让中国的观众彻底熟悉了“爆、露、狂”的大歌舞的底细之后,宝冢姑娘们的泳装、高跟鞋、羽毛和日式传统热烈的音乐及假声演唱都显得气力不足。幸而,《蝶恋》浓郁的东瀛风格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守的满足。加上日本歌舞秀中被淡化的情节,充当了华丽的歌舞与华美灿烂的舞台制作之间的连接符号,整场演出削弱了观众对戏剧本身抱有的庄重情绪预期,热热闹闹的娱乐才是大家的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