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多的美术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菲必)
在拉斯维加斯和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摩托的艺术》先后展出
布雷克•艾斯金在《艺术新闻》杂志上说,“美术馆建筑工程的激增是一种全球现象。”
如今仅仅在美国就有大约60个美术馆正在计划兴建,总耗资为51亿美元。尽管在柏林和威尼斯都有分馆,但不知疲倦的古根海姆仍计划花费6870万美元在下曼哈顿再兴建一个古根海姆,古根海姆还把眼光放在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市长加西亚•马亚(Cesar Maia)已经花费了200万美元来研究该计划的可行性,整个建造预计为6800万美元。许多城市在努力追求像包尔伯鄂那样的再次复兴和知名度,他们希望同样地成为全球文化观光客的重要选择,成为地图上可寻的世界一流的城市。加西亚•马亚就对此充满了信心,他说古根海姆美术馆“将推动里约热内卢的全球重要性,也会使这个城市再次成为文化中心”。
建造美术馆的繁荣兴旺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参观美术馆的人越来越多,画廊不堪重负,电梯经常人满为患,礼品商店供不应求;无论出展还是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比古典作品似乎都要更加占据空间;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繁荣使人们更渴望成为建筑艺术创新的先锋。美术馆不再把它们仅仅当成一个供人沉思冥想、偶尔使人们获得非凡经历的精神避难所了,它还充当了学术据点、单身男女幽会的超级酒吧、娱乐中心、购物中心、接待室、旅游圣地等多重角色,而美术馆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闪耀光亮的展览物。一些美术馆馆长则认为,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兴建一幢新美术馆有时候就像是在增添一件伟大的藏品。美国艺术馆协会的报告显示,1990年到2000年,兴建美术馆的资金增加了438%,该协会成员增加了29%,美术馆访问人数增加了22%。
2001年的经济衰退随之而来。在过去两年,跌荡剧烈的全球股市已经损失了7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艺术捐赠和捐赠人都缩水了。同时,全球的美术馆访问人数也下降了15%~20%。这让许多美术馆都在考虑是否需要保持一条比较保守的航线,而不是那么现代的。
甚至古根海姆也感觉到被这场经济衰退扎扎地踏过了。古根海姆主管汤姆•科恩斯(Tom Krens)强调说,“我认为我们的基本策略是正确的。”然而这个基本策略——持久稳固的膨胀扩张——已经使古根海姆的艺术捐款从1998年的5600万美元跌到今年的不足4000万美元。
对古根海姆的“商业化”似乎也没什么可指责的,科恩斯说,“大都会美术馆在全球有25家纪念品零售店,相较而言,那是更大的生意。”人们向往的真正的美术馆体验,是安静地站在一幅艺术作品前,不被眩目多余的光芒打扰,准备吸纳所有可吸纳的东西。它把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召唤出来,保留一点乌托邦,向往一个更好的,有点更接近于理想的生活。这些美好的体验越来越少了。
美国美术馆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对美术馆和公众来说最完美的展览依然是一个“古老的印象派画展”,并非当代艺术。洛山矶让•保罗•戈迪美术馆的前馆长约翰•沃尔逊(John Walsh)说:“时尚感强烈的大型展览使美术馆像一个硕大的吸钞票的水泵。所有这些大型的、充满了浮华意味的展览都不赚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术馆如今倾向于把它们剔除出策展。”对于在全球热潮中兴建的一些美术馆,罗伯特•文特里认为,“在你看到耳目一新的建筑外观后,接着就是令你兴趣陡降的内观,还有索然无味的艺术品。”
令人担忧的是这场美术馆兴建热潮的后果之一就是美术馆过剩和展出空间过剩。因此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扩建工程把“保证在一天内能够看完整个美术馆”作为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