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饭后学”及其后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思想工作:“饭后学”及其后学0

什么是一个人在吃完饭以后应该做的,什么又是一人在吃完饭以后不应该做的,这里面的学问深不可测,属于吃饭的一门“后学”。与形形色色的“后学”所不同的是,在中国,对于“饭后学”的研究,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张仲景医生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孙思邈医生也很同意这一点,并且补充道:“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则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他还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是,作为显学“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饭后学”其实不能算玄。其基本理论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四条:一,漱口洁齿;二,走一至二百步;三,别生气;四,别呆着,也别上床。

尽管牙刷牙膏和口香糖在张仲景和孙思邈的时代还没有被引进中国,讲卫生的人一直都用茶水漱口,不过“漱口洁齿”,却始终是“饭后学”不可动摇的原教旨,外国如此,中国亦然,并没有像“原配蟋蟀”那样被列入中医的“古怪思想”。直到2000年初,利物浦大学的牙科教授麦克•埃德加在欧洲龋齿研究组织年会上发表报告指出,刷牙还是正确的,不过此事最好从饭后改到饭前。实验表明,饭后牙齿表面酸性物质形成速度极快,如果饭后刷牙,牙垢已与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酸性物质并且造成龋齿,只有在饭前将牙垢去除,才能大大减少酸性物质的形成。

如果说这位有名有姓有单位还有职称的英国教授以其在“前后”顺序上的三百六十度调整对“饭后学”造成了颠覆性的的态势(态势之犀利,丝毫也不亚于“饭前便后要洗手”对一条欧洲中世纪社交礼仪的颠覆,这条社交礼仪由贝文特大主教乔瓦尼•德拉•卡萨在1558年亲自制定:“一个合乎规矩、品行端正的人,大小便后从厕所回到社交圈时不能洗手,因为如果他洗了手,就会令在场的人在心中浮现出那个肮脏的过程”),那么,最近我在某健康杂志上读到的这一则无名无姓的“专家指出”,便有可能成为压垮“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这匹千年老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口腔医学专家最新研究认为,在刚吃过饭尤其是食用酸性食物后,牙冠表面的珐琅质会变得松软。如果在这个时候刷牙,势必对珐琅质造成损害。长此以往,将会使牙齿的珐琅质逐渐减少,患上牙齿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牙齿出现酸、痛症状。”

颠覆并不止于口腔,随手翻翻近来出版的各种医学和健康杂志,针对“饭后学”的各路讨伐性“后学”杀声震天。例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胃在饭后处于充盈状态,即使是轻微的运动 也会使它受到震动,从而增加胃肠 负担,影响吸收和消化功能。故饭后其实应该静坐,以闭目养神30分钟然后再活动为适宜。又比如,饭后喝杯茶?No!饮茶势必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同时茶中的单宁酸会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并且无法吸收的凝固物质,给胃增加负担,影响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再比如,来碟饭后果?不!因食物进入胃里需长达1至2小时的消化过程才会被慢慢排入小肠。餐后即食水果,食物会被阻滞在胃中,长此以往,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饭后学”的严肃性,化学物质和肢体运动对于牙齿和肠胃的影响总是客观存在的。既然不断在否定中发展乃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那么针对我们一向深信不疑的“饭后学”的种种“后颠覆活动”,不仅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有根有据(最起码可以自圆其说),对于这些资讯的受众来说,甚至是惊世骇俗的。所以,一个尊重科学、善于学习并且对自己具有基本负责感的人在吃了以后,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己竟处于这种“瑜伽”状态:不能刷牙,也不能不刷牙,不能静坐,也不能走,当然更不可以躺着。

在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就连二十二条军规或许也自有其“科学”之处,当然,我们可以不顾哪一颗混账小行星将于某年某月撞上地球,更不必理会相对论TMD究竟是对是错,但是,饭的善后问题及其科学,确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有人解释说,后一句的意思是“一个人想上厕所,但一时想不起来这事该怎么说”。我的意思是,既然不知该怎么说,也不知该怎么办,更不知信谁的好,还不如听从属于自己的Call of nature:如果我觉着实在撑得慌,饭气攻心,我就去走一走,活动活动;如果我感到累,我就歪着不动;如果还没吃饱,那就再吃一点。事实上,大多数活得好好的人一直都是这么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