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文化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口号文化0

口号文化1

一次和朋友聚会,看到一个女孩穿了一件T恤衫,上面写着一行字:“Don't suckbig Corporate cock。”走在街上,所有的老外都投来诧异的目光,那感觉无异于上面印着“call girl”、“fuck me”之类的话。女孩似乎也察觉到这一点,走路也多了几分劲头。我当时想,要不是因为她是个女孩,我非把这件T恤从她身上扒下来。

这是一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独立音乐圈里流行的话,从字面意思你可以理解成一句非常淫秽的话——“别给大鸡巴口交”,实际上,这是当时独立音乐界的一句口号,意思是“不和大唱片公司签约”。90年代中期,美国地下音乐比较活跃,相反主流音乐比较萎靡,于是大公司开始关注地下音乐。对那些特立独行的音乐家而言,一纸合约无异于把自己阉了,但同时又受不了大公司的诱惑,于是很多地下乐队纷纷投靠主流公司,指望一步登天。对那些坚持在地下死磕的人来说,这样无异于背叛,于是就有了这句带一点谩骂和嘲讽,同时又表明自己鲜明立场的口号。科特·库班上《滚石》杂志封面的时候,也穿了一件印着类似口号的T恤衫,结果两头不讨好,因为他们那时早就被大公司招安了。

其实,suck了又怎么了,总会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坚持don't suck。

还有一句口号确实让一个人风光了一回,在70年代,当美国人有一天看见街头广告牌子上写着“我看到了摇滚乐的未来,他的名字叫布鲁斯·斯普林斯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什么未来。发明这句话的人叫乔恩·兰道,一个狂热的摇滚爱好者、乐评人和经理人。在此之前,还很少有评论这么大胆去赞美一个人。有“美国老板”之称的斯普林斯廷,他的音乐代表着大部分美国蓝领阶层的心声,甚至在80年代,他已成为美国文化象征的一部分,他过于美国化使他走出美国就不那么受欢迎。在斯普林斯廷走红的时候,兰道的这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也把斯普林斯廷推向了一个神话位置。事实上,没有人能代表摇滚乐的未来,但兰道的这句饱蘸激情的话却一直留给了未来。后来,我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我看到了摇滚乐的过去,他的名字叫布鲁斯·斯普林斯廷。”好像也挺有讽刺意味。

几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介绍重金属的书,封面上有一行字:“如果你觉得这种声音有些吵了,就证明你已经老了。”起初,我没太注意这句话,但慢慢发现,这句话在很多人身上应验,包括我自己。据说这句话让很多摇滚歌迷尤其是重金属歌迷引以为自豪,它是一种活力、青春的象征。因此,当你和那些喜欢重金属的人过招时,他能轻易判断出你是不是老了,让你无可奈何。当噪音成为艺术时,它考验的不仅是耳膜,还有肾上腺素。有时候我常想,其实听摇滚乐也是个力气活。

唱片公司要出版一张“披头士”名为《2》的集锦唱片。大概是《1》太火的缘故,所以,唱片公司希望故计重施,大概是把排行榜第二名的歌曲再集结成册。甚至,你还可以推断出他们马上会出《3》、《4》、《5》……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1》出版后会那么受欢迎,让全世界有“披头士情结”的人好好满足了一回。这让我想到当年约翰·列侬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他说这话的时候确实是被成功冲昏了头,此话一出,便招致各方围攻,但多年过后,时间验证了一切。麦当娜在冷静的时候说过类似一句话:“我要是不如耶稣一样受欢迎,我就不高兴。”不知道她现在是不是高兴。

有一句被很多玩摇滚的人视为真理的话:“掌握三个和弦就可以征服世界。”在我印象中,不下五位音乐家说过,这几个音乐家虽算不上天才,至少也是才华横溢。但恰恰是这句话,害了无数庸才。记得上中学时学《卖油翁》,其中有句话:“无他,惟手熟尔。”大概只有过来之人,才能体验到三个和弦与“手熟”的境界。做音乐,不仅是手熟的问题,还要有个心熟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概也只能会三个和弦了。 (图片均为本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