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的牌子本国的车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据说现在正是全国上下摩拳擦掌准备买下第一辆家庭小轿车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行却没有这样的气氛。7月份福特汽车来了个不大不小的跳水,股价于是进入了10年前的水平。通用汽车的情形略好,但也是7年前的水平。你可以说美国股票如此,汽车业只是一斑,但细究起来,就能感受到美国汽车在本土的确遇到了麻烦。
美国硕果仅存的两大汽车厂通用和福特,一家在亏损和盈利间挣扎,不停地拿裁员给投资者打气,一家也从几年前创纪录的获利中掉下来,眼看着亚洲的竞争者从手中抢走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通用在本国的销售下降了1.6%,福特更甚,下降了10.7%。要知道,福特的汽车不仅仅是野马、伴侣之类的美国土生土长的品牌,还包括富豪、宝马昔日的运动车品牌Land Rover和马自达之类的洋车。每造一辆车福特盈利38美元,自己锁定的目标是每辆车争取节省出700美元的成本,即便目标实现,也远达不到日本车的盈利水平。
三大车厂的另一家,早算不得美国品牌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却有异军突起之势,今年第二季度盈利上升了52%,超出它们的预计。按现在的势头,今年的盈利甚至可能三倍于年初13亿美元的计划。不知这算不算是“外来和尚会念经”的一个例证,克莱斯勒去年此时还是将近两亿的亏损,今年就有了4亿余的盈利。盈利的模式也不复杂,基本上是靠裁员、削减配件成本之类。
激烈的竞争使这里的汽车零售价下降了2.2%,平均2.6~2.7万美元,虽然比10年前的2万美元大大提高,却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多选择价格昂贵的越野车和豪华车的缘故。过去4年中,买新车人的平均年收入是6.1万到6.3万美元,今年5月就跳到6.7万,6月更跳到7万美元。原因是,疲软的经济使普罗大众不敢买新车,剩下的多是富人的消费。所以车厂向高端转移,多生产卡车和豪华车。卡车仍然是通用和福特的天下,福特的F系列卡车25年独步江湖,但日本车厂渐渐追了上来。
美国销售最多的轿车,说来奇怪,早没有三大车厂的份。去年销量第一是本田的雅阁,第二是丰田的佳美,数量虽然不足F系列的一半,但却把其他的轿车甩出一大截。更让本土车厂坐立不安的是,这些畅销车多是在美国本土生产,头上顶的也是美国造的牌子。这些外来的和尚正改变着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格局,使底特律疲于应战。现在,美国市场上超过一半的轿车是外来品牌,其中的一多半又是在美国的本土车厂里生产的。按现有的势头,这些车厂的生产能力未来四五年间还要增加40%。20年前本田第一个在美国设厂,现在则是丰田、本田、现代和奔驰在南方的汽车基地与底特律分庭抗礼。有一段时间,通用一家就占了汽车销量的一半,差一点成了政府打击垄断的对象,这种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
70年代,三大车厂生产75%以上的汽车,进口车不足25%,现在,外来品牌接近40%。实质性的转变发生在最近的几年间,具体说就是1995年以后,外国车厂份额从25%开始上升,销量提升了将近50%,而三大车厂损失了10%的本土份额。20年前石油危机时日本厂商的乘虚而入,改变了一代美国人对日本车的看法,但三大车厂很快稳住阵脚,开始压缩成本,生产廉价车型,稳定了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改革的结果是15万汽车工人丢掉了工作。不过那次危机和现在比起来,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因为危机过后,经济转暖,美国人好大喜功的特性又暴露出来,狂买起美国车厂一直占有优势的运动车和豪华车,于是90年代成了三大车厂的黄金时代,即使不提高生产率也一样大幅度盈利。
日本、欧洲还有韩国的车厂此时却没有坐以待毙,它们先是仿制,继而创新,不断向底特律的盈利核心发动攻击。结果,豪华车型上凯迪拉克输给了宝马、凌志和奔驰,卡车上底特律虽然还占有优势,但6年间也丢失了7个百分点。可怕的是,外国的越野车和卡车已经学到了美国车的精髓,车体宽大,马力强劲,而且有细致周到的设计,底特律的老本恐怕难以再吃下去。对美国车厂最大的威胁还在于这些外国品牌却是美国制造,消费者不再把它们当成舶来品,毫无抵触情绪。
三大车厂的格局就这样变成了五大乃至六大厂,情形颇似欧洲。只是日本原本五六家独立的汽车制造厂经过十年的洗礼只剩下两家,其余全被兼并。全球化模糊了公司的国籍,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消费者并没有民族产业到了危急时刻的感慨,却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竞争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