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谁来买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谢衡)

西气东输谁来买单0

西气东输工程意义深远,并非简单的天然气配送  

潜在的和实际的市场

西气东输的目标市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该地区85%以上能源需从外地调入,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未来10年,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的天然气总用量将由今年的20亿立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199亿立方米,管道沿线七省的天然气消费量也将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这实际上是西气东输工程得以启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但这些预期的需求到底有多少会转化成对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的现实购买呢?实际上,我国天然气下游市场空间虽大,但也存在发展瓶颈。

据调查,北京、重庆、上海和广东的在用或潜在天然气工业用户普遍反映气价过高,对其产品的竞争力产生明显影响。如主要生产化工品的上海华谊集团反映,如按初步拟定的西气东输天然气到上海门站1.35元/立方米左右的价格计算,其生产的一些产品可能要亏本。这一问题在发电领域更为突出,由于煤的发电成本远远低于天然气,加上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以及原有的煤炭工业已经相当庞大,使天然气很难从根本上动摇其主导地位。专家预测,即使到2020年,煤炭在整个能源构成中所占比例也不会低于50%。

在民用燃气市场,天然气的调峰问题日益突出。天然气管网的设置必须满足最高峰时段的用气需求,而居民用气在不同季节、每天的不同时间差异巨大,为保障某个季节或某个时段的高峰用气需求,燃气公司就要加大投入,而在非高峰用气时段管网和设备又不得不大量闲置。在这方面,北京的问题可能最突出。由于发展大量采暖用户,北京冬夏季日均用气量相差5~6倍,夏季80%~85%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一个现实数据是——1997年陕西天然气入京时,用户平均每日用气量为0.75~0.80立方米,而到了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0.46立方米。

此外,对西气东输提供的管道天然气而言,挑战还来自东海天然气登陆。目前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勘探的东海平湖气田的天然气已经供应上海地区。今年3月,中国石化与中海油宣布分别拥有50%权益的东海西湖天然气联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此后不久,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以及尤尼科公司分别购买了这一项目20%的权益,而壳牌同时也是西气东输的外方合作者。中海油方面表示,目前中海油投资开发的东海西湖凹陷气田和东方1-1气田,将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投产。中海油董事长卫留成声称,在未来3至5年内,公司将会在海南至山东沿海7个省份建立天然气网络。

据了解,东海西湖凹陷气田投产时间与西气东输进人长江三角洲的时间几乎相同,这恐怕并不是巧合。而一年之后,中海油旗下的东方1-1气田也将加入东部供气行列。虽然中海油方面表示,东海天然气项目将与西气东输互为补充,两者之间将是有限度的竞争。但业界人士认为,中国石化联手中海油的东海天然气项目与中石油的西气东输项目,在长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将难免一番龙争虎斗。

计划的与市场的价格

开启天然气市场的钥匙还是价格。

对西气东输的管道天然气价格,国家计委制定了政府指导价。其中,到达上海门站的价格为每立方米1.35元,浙江1.37元,江苏1.31元,安徽1.24元,河南1.16元,全线平均1.29元。与目前东海天然气进沪价每立方米1.45元,广东300万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初步测算价,以及目前大城市天然气的价格比较,国家计委的官员认为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价格绝对具有竞争力,也是多数企业和市民可以接受的。

但我们应该了解的是,西气东输天然气的井口价和运输价由国家计委来核定,最终的零售价格却要受制于省级物价主管部门。这种定价权限上的分割使西气东输天然气的价格形成非市场化,并且缺乏透明度。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根本无法衡量天然气的成本构成,因为定价机制本身就存在程序上的不合理。天然气的最终消费价格,一般是城市燃气公司向当地市政管理部门提出价格申请,然后报经省级物价部门批准。然而燃气公司申报的成本从来没有清晰的核算,到底是多少谁也不知道。与下游一样,对上游成本的价格监督目前实际上也处于“黑洞状态”。就拿西气东输项目来说,目前只能依靠中石油自己来监管。同时,对保证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的经济以及相关立法,目前仍处于空白。

中石油作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商,去年天然气销售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3.3%,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一位业内人士暗示说,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成的中石油,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同时又是政府的纳税大户,左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力较强,不管在价格分配还是政策设计上,显然都处于强势地位。

据了解,由中石油研究的全国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方案,已于去年底报送国家价格主管部门。与此同时,中石油已争取提高了部分天然气价格。从去年11月起,中石油与部分新用户签署了《天然气销售合同》,开始使用国际通行的“照付不议”(用不用都要付款)合同条款。据计算,中石油去年因天然气调升价格所增加的收入达一亿元以上。同时,为了保证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市场,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已明确表示,不考虑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进口LNG站线项目。

即便如此,竞争仍然存在。虽说官方公布目前东海天然气入沪价格是1.45元/立方米,比西气东输1.35/立方米的上海站门价格要贵,但据记者了解,实际上目前东海天然气入沪提供给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型工业客户的价格仅为0.88元/立方米。而西气东输由于漫长的运输距离,从轮南到上海,仅运输成本就已达到0.8元/立方米。

虽然到2004年,无论是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还是东海的天然气,都要按统一的零售价格卖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用用户,但对于一些大型工业用户来说,他们可以不通过城市燃气公司而直接从天然气供应商那里购气。“成本低的东海天然气无疑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而工业客户才是市场最大的买家。”彭博资讯的分析师说。

退出的与进入的外资

由于整个西气东输工程耗资巨大,从一开始,政府就制定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人股。如政府甚至允许外商在其“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中拥有多数股权,中外合作的方式也不受限制,可以采取合资、合作或其他方式。

西气东输首先引来了以石油巨头BP(英国石油)公司为首的财团,但在中国官方要求西气东输工程的中外竞争者提供标书的最后期限,BP公司却没有提供他们的标书。对此,BP方面的解释是:“经过审慎评估整个计划之后,BP认为参与投标无法对此项目做出贡献,也无法为此工程计划增加显著价值。”

BP充斥着外交术语的解释,让外人听不明白其真实的意思。彭博资讯的分析师认为,BP的退出应是基于该公司的整体考虑。“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考虑到成本效益,BP可能认为无利可图。

BP中国首席执行官德开瑞先生就曾表示:“西部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东部有潜在的需求市场,问题是如何将两者连接起来,保证该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BP退出后,以皇家荷兰壳牌公司(Shell)为首的财团,在外方竞争者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过数月反复磋商,十多次协议内容的更改后,壳牌最终在7月4日与中石油签署了总额为87亿美元的合资协议。此次合资的项目包括西气东输的上游天然气勘探开采及管道运输部分,根据协议条款,中国石油将持有该项目50%的股权,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俄罗斯的Gazprom公司和埃克森一美孚(Exxon Mobil)将各自持有15%股权,中国石化(Sinopec)将持有余下的5%股权。

协议签署后,壳牌没有评论其对西气东输项目的投资规模和预期回报,壳牌发言人凯特•希尔(Kate Hill)在香港说,在该项目正式开始之前仍有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

国泰君安的行业分析师认为,为了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后一个高增长的能源市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壳牌别无选择地要全力争取西气东输管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