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销书与排行榜:《被右翼所蒙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美国非虚构作品排行榜
由于国外期刊迟到,我们上面这张表的对比显得缺乏时间上的一致性,但新书却增加到了十部。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大卫·希劳克的《被右翼所蒙蔽》一书。该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一个原先的保守派的良心》(The Conscience of an Ex-Conservative),清楚地概括了该书的内容。
作者是一位专门报道美国国内政治的记者,说起来,很少有记者具备他那种公开忏悔自己的勇气。此前,他屡屡在政治上中伤他人,但就其残酷的使命而论,他又是个很不快活的人:为了需要,可以无孔不入地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地来将保守派确定的敌人脸上抹黑。而他确实精于此道,哪怕有时不择手段。正是由于他的如椽之笔,在公众中形成了对某些人的固定看法。
如今他在收回这一切——至少是大部分的。目前这部新作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痛苦之极的悔过书,是公开的政治补偿行动。他想让大家知道,他承认他冤枉了人;他想让大家明白:他曾经追名逐利,放纵了心中的魔鬼,结果,不但以莫须有的罪名伤害了别人,也使自己内心不得安宁。他希望大家能够相信他。
人们到底能不能够相信他呢?事实上,这正是该书——包含着从克莱伦斯·托马斯的听证会到克林顿总统遭弹劾的整个90年代的肮脏政界所有的争战——以持久的挫折和最终的局限。布劳克既然承认了他以往心甘情愿地歪曲事实和习惯性地极端看世界的倾向,也就不可避免地玷污了自己的声誉。因此,当他倒戈、从右翼投向左翼阵营,人们就不可能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在转换战术。看来,布劳克如同他当年受到开明派的诡计一样又受到了保守派的谎言所烦恼,而且急于出那口怨气。这就使他对他原先的盟友的批评显得苍白,因为人们都在猜测其可信程度。
当然,布劳克的一些书是值得相信的,因为比起别的记者,他总会写出许多细节详情,如:理查德·麦伦、斯凯夫为了不遗余力地搞垮克林顿和希拉里夫妇而投入的数百万美元;那些在诸如堕胎和婚外情这类问题上采取传统道德价值的保守派的道貌岸然;既受原则更受权力欲驱动的肮脏的竞选运动;等等。布劳克一度深陷保守运动,因此便有了揭示这一切的有利地位,哪怕他算不上最可靠的传言人。
如他所说,早在他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之时,由于遭遇了左派有时咄咄逼人的政治上的正确,反倒使他倾向于右派。后来他到了华盛顿,开始与那里的保守派交往,遂发现有一个严密的圈子。由于他一心想进入那个圈子,他的新的政治派别就此巩固。他当时并没有弄清,保守派那套好斗的确定无移的货色其实就是他已然不屑的自由派中那种镜中花、水中月,于是他就倾心并投身于保守派,据他自己说,他的这一决定还要部分地归于他的同性恋——听起来有些过于巧合了。他写道:“毕竟,我处于封闭状态,连自己都不认了,与社会更是格格不入了。”
他第一次大显身手是决定在他撰稿的《美国观察家》杂志上攻击阿妮塔·希尔,尽管他说,他内心里也相信她有关托马斯在办公室行为有失检点的证词。后来,那一系列出自他手的报告汇集成册,由于其揭露黑幕的特色,成了1992年的畅销书《真实的阿妮塔·希尔》。他也就此一举成名。他决心寻找第二个目标,也巩固他刚刚获得的名声。
他从阿肯色州警察那里独家搜集并传播了有关比尔·克林顿在当地任州长时期的性胡闹的可疑故事。如今布劳克回忆起那段往事,他严责自己并嘲弄那些跟着他起哄的有身分的保守分子,把如今在布什政府中担任司法工作的一批人点名道姓地历数他们的珍闻,而且都是第一手。
布劳克为什么要倒戈呢?他说起因是《纽约人》的撰稿人简·梅亚和《纽约时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吉尔·阿伯朗森合写的《希奇的司法》(Strange Justice)一书,该书驳斥了他的《真实的阿妮塔·希尔》,而他却发现自己无力再做反驳。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方法和重新调整自己的道德标准,直到2000年11月的大选中投了阿尔·戈尔一票。
美国人习惯于把政治称作“肮脏交易”,如果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还是文学创作,《被右翼所蒙蔽》则揭示了美国政坛黑幕的一角。无论作者是幡然改悔还是另起炉灶,书中所写总能让我们更深刻认识美国的政界和新闻界,为我们今后对其进一步了解有了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