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看西看:动了哪根筋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虽然住在美国,美国的好多事我并不知道,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有时反而是回到中国,知道了·些关于美国的事情,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北京话有一句,叫“动了哪根筋”,我越长大,就发现每个人经验立场不同,对相同的外界刺激,每个人动的筋不一样。
去年在中国住了两个月,知道了美国有本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这就是我住在美国而不知道的。我是很少跟踪畅销书榜的人,让我注意到一本书而去看了,有时是在书店偶尔碰上了,有时是赶上读了篇书评,总之都是要对上我的某根筋了,跟别人是不是在看没什么关系。那位夏威夷出生的日裔美国人作者也没在电视上出现过,我不知道他的书也没什么特别的。美国人把“市场”这个概念给弄得细的不得了,翻了一下《穷爸爸富爸爸》,是针对一般没有一点财经概念的大众的。我在纽约,碰到很多人都在金融公司工作,专业就是干这个的,所以他们也不会看这本书,我也就没听朋友提到过。后来回到美国,终于在一个公共电视的节目上看到了作者本人,是在给美国老百姓讲一些理财的道理。说实在的,这些连资产总目单都不大会读的老百姓如果看了他这本书就能变成富爸爸,那真是奇迹。但是这种人的存在又确实对老百姓是个帮助。这位先生实际上还没有一位叫苏珊的女士有名,那位女士也是写这一类理财畅销书的,可能因为书名没有一个能动中国读者“筋”的名字,所以还没有被传播到中国来。这位女士经常被请到财经节目上,回答一些现场观众打来的电话,因为她说话的形象,都是一种很大众一员的风格,讲的话一般人能听懂。现在每周六晚上,在有线财经电视上,她又有了自己的节目,电视观众打电话提问,她现场解答问题。
《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也属于没动我的筋。这是给在公司工作的人看的,我也有在公司工作的经验,但对于在公司的阶梯上一级一级往上爬(climb the corporate ladder)这种生涯不是很有信念,也不大去认真研究一下这方面学问,自己先给自己加了一层“玻璃天花板”——这些词都是美国职业生涯中的一些流行语。《华尔街日报》也有一个畅销书榜,是专讲商业书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在上面已经很久了,我也没有翻一下。但是看到《谁动了我的奶》这样的题目,微笑之余,想到中文和英文构造不同的地方。我经常向美国人宣传中文的好处,就是它有同类联想,比如说你先学肉,然后猪肉羊肉牛肉鱼肉,你不认识前面那个字,也会知道那是跟肉有关的事,不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另一件事。英文就不同了,肉是meat,牛肉是beef,猪肉是pork,羊肉是lamb,让一个初学英文的人根本摸不着头脑。然后你学会了猪这个字呢,猪肝猪肺猪肚猪肠猪脑袋,这些词你又知道是跟猪有关的,可是英文里又是一堆跟pig(猪),pork(猪肉)都没有关系的词了。英文词也不是说没有规律,它的规律是另一回事,如果用中国的规律去归纳,当然是绝对不通。所以从这个根本上说,两种文化里的人思维方式是有从根上不一样的地方,横向联想的方式不一样,也就是说,为同一件事动的筋也可能不一样。
于是就有了奶和奶酪,milk和cheese。后者是英文的奶和奶酪,不懂英文的人也看得出两者里连一个字母都没有重复。汉语的构造方式,奶跟乳是一个意思,指从母体中流出的汁,继而又用来指母体的那个器官本身了。其实中国人的这种语言结构方式有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汉语你掌握一定数量字以后,只需接收这些相同的字组合成各种新词而已。一个高中毕业生读《人民日报》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美国的一个高中毕业生读《纽约时报》却是不断有不认识的字眼。英语的来源又杂,拉丁语、法语、德语等等,都影响了它的词源,所以一个词口语是一个说法,正式又是一种说法,从拉丁文来的是一种说法,从法文来的又是一种说法之类。
在汉语里,一说奶酪,能联想到奶,奶又可以是乳房的意思,当然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英文作者绝对想不到的,也是英文读者不会有的联想。不但milk跟cheese看不出什么联系,milk跟breast(乳房)、bosom(乳房)、boob(俚语的乳房)、tit(又是俚语的乳房)也都看不出什么联系,这里面什么词用在什么场合当然都是有规律的,在此也无暇讨论。反观汉语的乳房跟奶、乳的联系之密切,似跟鲁迅先生说的中国的女人先得强调母性然后才能提女人性是也。而英文俚语里那两个词,跟奶和乳没有任何关系,好像是一种从感觉发展出来的词。这样的词普通话里我还没想出什么相当的翻译,因为说来说去就是胸、乳、奶,而粤语里出现了“渡”,粤语经常给人一种“生猛”的感觉,就是因为它有不少这样的发明,从大跌眼镜到咸猪手等等。这个“渡”跟奶、乳都没有联系了,但又不是一个中性的词,可以令人联想丰富,比如以此可以联想到“波涛汹涌”、“波霸”、“波霸奶茶”。波霸奶茶是港台地区及美国唐人街处处流行的一种饮品——“渡”终于还是跟喝与奶发生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