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时代的结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田芸)

分析师时代的结束?0

华尔街街道

“美林案促成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这对增强投资者信心和建立一个华尔街内部模板真的太重要了。”美林案告终后,所罗门美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麦克·卡彭特(Mike Carpenter)感慨万千地说,“我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对这个新标准,我们举双手赞同。美林案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案例。”

所罗门美邦是纽约州首席检察官斯皮策的另一个调查对象,4月底,斯皮策曾向其发去传票,要求他们提供有关其明星分析员格鲁波曼(Jack Grubman)的资料。这位大牌分析师曾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用自己的股评报告帮助所罗门赢得了不少客户,作为报酬,所罗门公司对他的薪酬曾高达数百万美元。

所罗门的老板麦克没有说空话,就在美林案结果之后的第二天,所罗门公司就宣布进行改革,改变公司对其研究部门的付酬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会将股票评估、分析师薪金同投资银行业务“彻底分开”,除此还将建立一个“精力充沛”的研究监察组织。这一切,几乎都和美林案最后达成的协议中提到的那些条款如出一辙。

证券业结构重建?

事情好像正向着斯皮策所想的那个方向发展。这位“玩转华尔街”的首席检察官其实不可能在美林案告终后就满足地“放下屠刀”。斯皮策曾说过,除非整个华尔街都采用美林最后所同意的那种模式,否则他将继续调查其他券商。属纽约州管辖的大部分证券公司几乎都被斯皮策列为调查对象,所罗门美邦、摩根斯坦利这样的大型公司更成为重点对象。风波还波及纽约州之外的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德克萨斯、阿拉巴马、新泽西、加利福尼亚、犹他以及华盛顿州。

从调查初期始,行业内部的一些人就不断对斯皮策的做法发表异义。“斯皮策是不会满足的,除非他弄出一些根本的转变或者把这个行业整个毁掉。”而其他一些立法者和证监会的官员害怕的则是:因为美国实行的是判例制度,许多州同时开始的对证券公司调查会形成许多不同的证券法规,最终使证券业面临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

“这决不是我想做的。”斯皮策说。在他眼里,他想做的则更类似于三年前他在“掠夺性房屋贷款”问题上曾经做过的。1999年他曾参与北卡罗来那州关于高利贷法案的制定,之后其他一些州的议会也将这个法案作为参考对象,制定出了相似法律。

“‘行业重建’这个词听起来也许过于夸张。我认为这次事件的实质在于,它使行业内部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大家读报,看电视,发现这一类事件在媒体中出现的比例突然暴增,就会对这个行业发生的一切开始关注。这就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动力。”斯皮策说,“我其实并不把布罗杰及其他一些分析师看成是罪犯或是坏蛋。”他提到了美林的前名星分析师,“他们只是陷入了一个错误的结构,这个结构将人们的欲望无限制扩大,并且鼓励他们以错误方式来满足这些欲望。我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改变这个错误结构。这需要一些微妙的手法,这也就是我在美林案中所作的努力。”

Market Watch的一位专栏作家卡勒维(David Callaway)在他最近的专栏里写道:一亿美元是现在美国逃避金融诉讼的新价码。据斯坦福·贝恩斯坦因公司估计,美林所付出的1亿美元罚款可能还不到1999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美林两年利润总和的20%。

在面对接受调查的威胁之下,华尔街多家券商都开始和斯皮策接触,要求达成似5月21日纽约州与美林达成的和解协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所罗门美邦已经成就了效仿美林进行改革的第一批券商。

“行业范围内已经开始了转变。”斯皮策说,“这些转变就是我所争取的结构调整这个方向已被大家所接受。”

惟一值得人们质疑的是,谈到结构性转变,在美林案及后面几家公司所允诺的改革中,都只强调了将分析员的薪酬同投资银行业务彻底剥离,而关于斩断同一证券公司所属的投资银行和分析机构之间的关系,好像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证券业内部产生了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是否真的能像斯皮策自己所言那样变成一种现实,人们还在拭目以待。

分析师:英雄时代的终结

其实在美林案的背后还有一个核心性变化,那就是发生在华尔街股评师们身上的角色转换。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在90年代之前的许多年,这些分析师们其实扮演着一个相对卑微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就是写写有关公司或者行业内部的情况报告,进行一些收益预测,向投资者提建议,讨论什么股票该买什么股票该抛。而到了90年代后互联网泡沫时期,在争取互联网公司的上市业务上,华尔街的证券公司们纷纷展开了殊死较量,并且拼命想在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增值中分一杯羹。这使得股票分析师变换了角色,“他们成为华尔街密室里的重要一员,他们出现在整个美国的电视银幕上,吹捧那些股票,自己从中大把大把捞钱”。

像美林的布罗杰、所罗门的格鲁波曼及其他一些大名远扬的分析师,一年可以赚取高达1200万美元的薪酬,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投资银行给他们的回扣。

而如今这些超级明星自己也像互联网泡沫破碎一样沉没了。在美林案所作出的决议里,投资银行禁止参与对分析师的薪酬问题评论。虽然目前还没有人勒令其他证券公司也来执行这项决议,但业内人士预测或早或晚他们都会采取同样的薪酬制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避免斯皮策向他们开出同美林一样的传票;也只有这样才能证实他们的分析师和美林的分析师同样值得信任。

然而在美林与斯皮策达成的关于股票分析师薪酬问题的协议里,还有这样一条:同一公司的投资银行依然可以对该公司的研究机构提供津贴。这样的一条规定,使人们依然不能相信分析师能够完全独立地运作。斯皮策“对行业的改革”好像总是在试探着,小心翼翼地只迈出半步。

“我们依然相信那些大型的、全球性质的金融公司,然而公众好似已经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那些独立的股评师。”高盛的首席执行官亨利(Henry M. Paulson Jr.)这样说。他说的也许是对的。许多股评业的经营已经开始脱离他们曾经从属过的证券公司,开始提供自己独立的服务。

“互联网、投资银行和诸多的金融媒体塑造了一个股评英雄的年代。”一位名叫Paris的华尔街分析师说,“现在这个时代结束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在这个透明的、凭良心吃饭的年代。大家的薪酬都有所下降,但这也足够我们吃饱饭了。”Paris曾是培基证券公司的雇员。

美林的改革

1.将对分析师们的业务评价以及薪金评定与投资银行业务彻底分开。通过公司内部一系列新的政策来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那些有利于投资方的研究才能使股票分析师获得奖金。

2.建立一个名为研究监督委员会(RRC)的机构,对股票的评级过程进行监控。RRC将由投资方代表、公司公关管理层、研究部门管理层组成。每年更换RRC总监。

3.建立一种新型的电子通信监控体系,随时监视投资银行家与股评师之间的通信。

在股评报告中必须增加的内容

1.在过去的12个月里,美林是否有过投资银行业务,是否收取或者有资格收取上市公司的酬金。

2.股票评级中“强力买进”、“减持”、“卖出”各个级别在总的评级中所占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