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身后的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鑫)

马岛战争身后的世界0

阿根廷总统杜阿尔德在纪念马岛战争20周年仪式上,重申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

两位“英国病人”

贝克汉姆受伤了。在4月11日的欧洲冠军杯赛上,贝克汉姆被铲成骨折,很可能无法参加今年的世界杯足球赛。这是在王太后举行葬礼仅两天后英格兰人迎来的另一个悲情时刻。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对贝哥的伤情表示严重关注,称“对于备战世界杯的英格兰队来说,没有什么比贝克汉姆的脚更重要”。

由于铲倒贝克汉姆的杜舍尔是阿根廷人,所以很容易“激起(英国人)反阿根廷的记忆”。英国媒体不失时机地提醒公众:1982年,英阿两国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主权问题爆发了长达两个多月的马岛战争;1986年世界杯足球赛马拉多纳演出“上帝之手”;1998世界杯,阿根廷凭借西蒙尼的“表演”迫使贝克汉姆被罚下场,英格兰最后点球不敌阿根廷;今年韩日世界杯,英阿小组大战6月7日上演。

对于某些英国媒体将贝克汉姆的脚与1982年的马岛战争扯到一起的做法,《报道报》称这是在“朝危险的方向推进”。

“凶手”杜舍尔在当地报纸上表示,英国媒体大张旗鼓渲染此事其实是因为他的国籍是阿根廷,他坚持自己并不是故意伤害贝克汉姆。“因为我是阿根廷人,他们就大肆鼓风,”他说,“他们试图证明我铲伤贝克汉姆是有预谋的,但我不是。我并没有有意去伤害他,从我的良心上我对贝克汉姆表示歉意。”

阿根廷媒体也利用了民众间长期存在的“反英”情节,阿根廷最畅销的足球日报《奥勒报》这么说:“大英帝国、女王陛下和伦敦桥都在颤抖……马拉多纳的手曾经让他们颤抖过,而这次是杜舍尔的脚。”阿根廷销量最大的报纸《号角报》在头版刊登了以《英国病人》为题的文章,并配以贝克汉姆受伤后露出痛苦表情的图片。文章中,《号角报》称贝克汉姆的受伤“在英国引起了忧虑和猜疑”。

在贝克汉姆之前,另一个名人也成了“英国病人”,那就是前首相撒切尔夫人。3月22日,撒切尔夫人办公室发表声明说,最近几个月,76岁的撒切尔夫人连续出现了两次轻度中风。在医生要求下,撒切尔夫人将停止一切社交活动,特别是应该“避免因在公共场合演讲而给她带来的不必要的压力”。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具有强烈反共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撒切尔夫人,经常攻击苏联实行“邪恶的共产主义”,塔斯社和苏军报《红星报》称她是“铁娘子”,不过《共青团真理报》则称她为“好斗的悍妇”。

撒切尔夫人是当年英国派兵到几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出征马尔维纳斯的决策者。如今,她也承受着疾病折磨。不过,撒切尔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4月2日,就是阿根廷举行马岛战争20年纪念活动的时候,她又出现在公众场合,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书店参加其新书《治国方略》的签名售书活动。

为了忘却的纪念

4月21日,本刊记者首次登陆专门纪念马岛战争的网站www.falklandsmalvinas.com,打开论坛,记者发现,随着4月2日阿根廷人登陆马尔维纳斯群岛纪念日的临近,帖子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帖子都围绕着马岛主权问题在争论,很多人甚至拿出历史证据。有个帖子引起记者的注意,它提醒人们不要老想着马岛主权到底归谁,应该尊重马岛人民自己的感受和选择。

4月2日,阿根廷为自己20年前曾经短暂“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举行大型纪念活动。2000多名参加过马岛战争的阿根廷老兵向在马岛战争中丧生的数百名阿根廷年轻士兵表达了敬意。当军乐队奏响小学生们都熟知的传统的军队进行曲时,总统杜阿尔德升起了蓝白相间的国旗。这意味着阿根廷对马岛主权的要求将深入下一代阿根廷人心中。

但是,许多阿根廷老兵仍然感觉自己被抛弃和被遗忘。“我登上马岛时候才18岁,那些在战争中幸免于难的老兵,不是忍饥挨饿就是挣扎着求生存,我们被政府和公众遗忘了。”阿根廷老兵鲁道夫告诉路透社记者,他现在是一个艺术家。

“许多人将我们看作一种过去的悲伤。”一名叫做霍拉西奥的老兵则告诉《金融时报》,他曾在马岛战争的最后一天受了伤,“但是,没有人愿意了解,没有人愿意倾听。”

事实上,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阿根廷仍然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当地报纸说,许多政治家纷纷躲避庆祝活动,担心受到群众质问。路透社的报道说,当电视上闪现着“马尔维纳斯是我们的”,当地报纸纷纷介绍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老兵,那些老兵们自豪地展现他们得到的勋章时,贫民窟的人们依然是失业和生活窘迫。

不过,没有人担心杜阿尔德会像1982年的军人总统加尔铁里那样通过发动对马岛的军事攻击来转移国内视线。因为,阿根廷仍然依赖外资,并希望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出席集会的杜阿尔德为纪念失去的领土,把一个花圈放在全球最南端的乌斯怀亚市港口冰冻的海水中。

“马尔维纳斯是我们的,我们必须要拿回自己的主权。”杜阿尔德说,“但不是用战争的方式,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努力、信念、耐心和坚定不移。”

马岛战争身后的世界1

在纪念马岛战争19周年时,示威者焚烧英国国旗

改变的世界

马岛战争战败使阿根廷军政府颜面丧失。人们一方面继续要求政府收回马岛主权,一方面纷纷指责军政府无能。马岛战争的巨额开支使本来已经十分困难的阿根廷经济备受打击。欧美的制裁、封锁和冻结又使阿出口收入减少,外债负担加重,国内通货膨胀加剧。这使阿根廷国内的矛盾突出、政局更加动荡。

1982年6月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群众1.5万人集会,反对当局作出的停火和从马岛撤军的决定。阿根廷各党派发表联合声明,要求立即恢复宪法体制,恢复民主。6月17日,加尔铁里总统被迫辞职,由退休将军比尼奥内接任。

比尼奥内执政是一个短暂的过渡,一年后阿根廷举行大选,文人阿方辛当选,这是阿根廷走向民主化的起点。从此,军人政府就此退出阿根廷政权的历史舞台。

而胜利的一方显然有不同的结局。

消息传到伦敦,撒切尔激动地对记者说,“当阿军投降的消息得到证实时,不论在我的任期内还有些什么问题和麻烦都不算回事儿了。不过,我真的不希望再经历一次这样的3个月,因为全身的神经天天紧绷着,实在受不了。”

其实,马岛一战,反过来也使马岛成为英国沉重的包袱,战后英国留驻马岛每年要花费5亿美元。但在怀念昔日“大英帝国”荣耀的人看来,因为卫护了荣耀,这一切就实在不值一提。撒切尔夫人因此一跃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人物,有人甚至把1982年称为“玛格丽特·撒切尔年”。次年大选,撒切尔夫人以英国在马岛付出的代价轻松赢得大选,并成了上个世纪英国惟一一个获得连任的保守党首相。

所谓“福克兰因素”一段时间里在英国内外政策中都发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在战争中对英国的“偏袒”让撒切尔政府回到了与美国传统的“特殊关系”。本来英国一直强调同美国的“特殊关系”,但20世纪70年代,希思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同美国的所谓“自然关系”。马岛战争为撒切尔重回同美国的“特殊关系”提供了契机。1985年,当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时,曾明确指出:“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称我们的关系是非常非常特殊的。”

事实上,撒切尔夫人在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就像邱吉尔当年在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或者麦克米伦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的作用一样。这种关系对冷战的结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美国同阿根廷的关系却遭受打击。阿根廷国际问题专家卡洛斯·莫内塔《南大西洋冲突的国际影响》中认为,美国偏袒英国的做法让拉美国家和美国的关系“普遍削弱和恶化,对美国的拉美政策的敌对情绪逐渐增强”,拉美国家对“泛美防务体系失去信任”。“南大西洋冲突使美国丧失了一些操纵拉美事务的能力。拉美国家将逐步摆脱对华盛顿的依赖,独立地确定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