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物语:多少钱的MBA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在国内的大商场转一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印象,价格上,国内的上档次商品都在与国际接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这个毛病似乎又传到教育领域。看到国内MBA,尤其EMBA的行情,真不由自主地想,如果认定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读MBA真没有必要出国了。
叫得出名的几家商学院,EMBA的学费最高将近20万人民币,低的也有十五六万。按美元算,相当于2万到2.5万之间。在国外,不妨找些质优价廉的比一比,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去年《金融时报》排名全球第19,今年排名第18,去年它的年学费是2.2万加元,完成两年学业,用不了3万美元。在这个国际权威的顶尖100的排名榜上,国内的几家牛MBA都不在其中,找到的美国合作方,似乎也没有西安大略的名次。加拿大的大学普遍有很高的声誉,去年共有8家商学院上榜,学费一个赛一个便宜,阿尔伯塔大学的学费低到了1.2万美元,而且,这还是要赚国际学生一把的高学费。当然,阿尔伯塔冰天雪地,除了有世界上最大的封闭式购物中心,远比不上北京上海繁华。加拿大的大学,通常有一半的国际学生,剩下的一半,如果在公立学校读书,学费还要大打折扣,甚至免费。
国内惟一被收录在《商业周刊》MBA名册上的学校是上海的中欧国际商学院,本地学生学费1.15万美元,非本地学生2万,国际学生只占2%,这个超额利润难以赚到手。但这里的玄妙在EMBA,世界上恐怕少有EMBA数目远高于MBA的学校,“中欧”竟接近了3∶1,三个CEO夹着一个全日制学生,而沃顿、哈佛基本是1∶8的样子,全是年轻人的天下。通常顶尖学校的EMBA学费与MBA相若,有时为吸引学生学校还要搭上食宿,外带课本和笔记本电脑。“中欧”却可以以高价高比例吸引生源,可见国内CEO数量之众,求知欲之强。以如此的比例、入学数目和学费推测,国内的商学院至少赚到了海外二流商学院的利润。
二流商学院听起来一般,但事实上也非同小可。前几年《商业周刊》只把美国的前20名归在第一梯队,剩下的二三十名统统算做第二梯队,不予细分。现在,第一梯队扩大到了前30名。《《美国新闻》干脆把前50名全部量化,一定要分出名次,但今年就出了笑话,从24到50,只出现了9个名次,几乎每个名次都是由几个学校共享。二十几个学校,年薪、就业率、GMAT成绩等综合出来的指标几乎不分彼此。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最高的范德比尔特大学达到10万美元,最低的杨百翰大学也有7.7万美元。而它们的学费差距却比就业率和起薪要高得多,最低的杨百翰大学年学费只有9000余美元,华盛顿大学的学杂费则有2.8万美元。这些学校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们毕业生的起薪之比顶尖学校少一两万,但却是在10万的基础上浮动,学费也少一两万,却是在两三万的基准上浮动,投入产出之比自然高出一筹。在就业率上这些学校也绝不输于更好的学校,经济衰退,名校聚集的发达地区备受打击,去年伯克利、西北等前十名的学校就业率还没有达到90%,相反盐湖城的杨百翰和美国腹地的依阿华大学的就业率高达98%。这些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招生人数少,远不像沃顿哈佛动辄一两千一届学生。《华尔街日报》也有一个MBA排名,主要调查公司企业对商学院毕业生的态度,结果大学校悉数落榜,达特茅斯学院争得了第一,排名前5名的有3家学生数目不超过500。小学校出来的学生善于合作,而大学校的MBA恐怕连同学都认不全。
美国社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投资的一种,这就导致了近年来许多州都修订法律,减少公立大学的投入,改由学校和学生承担更多的教育费用。公立大学每年的学费以7%到8%的速度上涨,私立大学稍低,为5%,MBA是学费上涨的主力,现在动辄两三万的年学费基本是10年前的两倍。但按哈佛大学的说法,即使这样涨价,学费仍维持不了开支,本科生两万多的学费实际的价值多达5万,MBA3.2万的学费恐怕更要成倍提高。学校之所以不把学费提高到这个水平,更多的是市场供求的结果,再多了恐怕招不到学生。
精明的MBA却不这样看,他们继承的是《福布斯》和《经济学家》的传统,用投资的眼光计算一纸录取通知书的价值。读了MBA后的薪水的增加值,当然更精细的算法还要减去学习期间的费用和丧失的机会成本。这样算下来还是小学校优势明显,那里录取的学生本身薪水没有大学校的先声夺人,加之学费低廉,更能体现出摇身一变的升值效果。据说国内已经有五十几家大学开设MBA课程,另有大梯队正准备进入这一市场,但愿未来的企业家精明一些,找到性能价格比的平衡点。当然,更重要的是,除了香港理工,内地也应该出现一两所位列全球100名的商学院,然后再堂而皇之地大笔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