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看西看:生存空间——符号背后是常识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住房是生活质量的尺度之一
曼哈顿下城哈德逊河对面有几幢高层公寓,很多在金融业做事的中国年轻人住在那里,弄得出来进去都能看到中国人,所以被大家戏称为“华侨新村”,而且比较活跃的人还被命名为“村长”。听一个朋友说,从纽约回北京的一些人租住SOHO现代城,又是楼上楼下,仍是华侨新村。
世界现在真是很小的。纽约有个SOHO,北京也闹出个SOHO。但同样的符号在每地代表的意味却不尽相同。北京的SOHO很新,纽约的SOHO挺旧,楼都不高,街道不宽。英文SOHO不是一个词,也没那么玄,在纽约是south of Houston street缩写来的,就是休斯顿街以南的意思。这个休斯顿街以南原来有很多工厂,工业城市遗留的产物。后来,工厂走了,因为房子空间大,艺术家来了,可以在里面当画室,可以当展厅,住起来也自由自在。现在这个区穷艺术家是住不起了,得又有钱又有趣味的,就是那个所谓“波波士”一族(bourgeois bohemian,布尔乔亚加波西米亚二词的开头组合,简称Bobos)。实际上有钱有趣味的如果现在买房子又要对SOHO逃避了,因为SOHO太闹了。原来街面是画廊为主,所以又有街道的人气,又不算太闹,现在SOHO成了世界游客的目的地之一,街面也为名牌时尚店占了大多。旅游书上为此地定义是“名牌纽约(designer New York),酷爱名牌的日本女孩在这里成群结队是少不了的,估计下面就该换中国女孩了。最代表SOHO这一变化的,是古根海姆美术馆下城分馆把一部分地方租给了Prada,Prada则请名建筑师Koolhaas做了一个像美术馆空间的分店。古根海姆变成了Prada,一句话概括SOHO的变迁。
波波族又往别处开拓疆土去了,往下有TriBeCa,往东有NOHO,不知北京是否有谁赶紧把这两个符号给注册了。TriBeCa是 “Canal街以下三角地带”的意思,NOHO则是“休斯顿街以北”,基本是SOHO还没现在这么有名时的样子。Loft是SOHO人给创出来的居住空间,就是天花板极高空间很大,可以有很多自由设计的地方,跟传统居住不一样。现在买Loft的人呢,就往TriBeCa和NOHO找。买Loft的人现在可不是非得是艺术家,是新经济中发财的网络财主啦,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啦,甚至默多克这种“富爸爸”。默多克解决中年危机方式有二,一个是娶了位年轻中国太太,一个就是把加州豪宅卖了,在SOHO买了幢Penthouse(顶层房屋),绝对焕发青春,让所有人跌破眼镜,因为默多克的媒体集团是以保守文化著名的。默多克跟他的中国新太太都懂得到SOHO住了,都成了波波士了!不过真正波波士得找新的up and coming(新兴)的街区了。就算从房地产保值的角度此地也太过分了啊。
中国的房地产整天炒国外概念,也难怪,中国人现代之路还没走完,人家又后现代了。其实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有些东西自己琢磨琢磨应该是很简单的道理。据说国外人住郊区你也要住郊区,国外人住Townhouse你也得设计Townhouse。可是美国人口是中国的几分之一,这个概念又如何对待之?美国人工资与住房消费之比是什么?即使如此,纽约很多人居住空间都不大,尤其年轻单身及普通家庭。而北京却在修很多跟中国一般百姓没有关系的大房子。现在好像终于有人明白过来了,于是又激动地“发现”了一个概念,叫Solo,这个词英文倒是有,但房地产上没有这个说法。在纽约租买房子,按studio、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以至多室一厅,Loft,Penthouse,Townhouse,独立房屋分类。Studio有工作室的意思,但在美国居住中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客厅卧室厨房在一个空间里再带个卫生间。本人在美国就住过不少Studio,北京有那么多外地人以及年轻人,早该有人想到这个市场,不必因为国外都是这样所以我们也得这样,而是我们的生存需要这样所以我们要这样,我们在我们的条件之上想办法过快乐生活。
住在SOHO的Loft或Penthouse里的有钱人士在郊外还得有周末房子(weekend house或vacation house),这个概念其实康熙、西太后之流都已经想到了,所以有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没有周末或度假房子怎么办,也没有问题,夏天的时候租就是了,单身的人尤其更喜欢十几个人合租一幢房子,周末去热闹还没准交个异性朋友什么的。纽约四周专门有“度假小镇”,很多房子就是为夏天出租给到海边或山里度假的人,房子叫做summer rental。整个小镇都是来度假的单身男女,岂不更受大家欢迎了,周末到处是晚会。
去年我到珠海,珠海人要带些歉意的地表示珠海没有能像深圳那么发展起来。我心中想,珠海离香港、广州、深圳三大城市已经很近,何必一定要发展成那样的城市?珠海就像个度假地方,环境很好,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可以像佛罗里达那样发展度假业。弄些度假村,离赌城又近,国人会很喜欢,企业个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度假。如果真像深圳了,也没人想到这里度假了。
不过美国人放假不是统一的,每人按工龄级别一年一周二周三周四周假期不等,按自己工作需要自己安排度假时间,只要不影响工作就行,所以佛罗里达一年四季都有人度假,当然有高峰和低潮期,价钱就不一样。美国度假集中的地方也有所谓时间分享(time share),就是买一座房子或一个单元一年中的两周,你用两天,他用两天,算你有度假的房子,但是是众房主之一,像旅馆,但又是住家的环境。这样没那么富的人可以这里买个时间分享,那里买个时间分享,也就享乐一番了,还节省能源与空间。
美国的大学生则是春天有个一周春假。闷了一冬,这个春假就成了美国学生的狂欢节。在墨西哥、佛罗里达等等热带的海边有一些专门做这些学生生意的旅游业,都是以便宜但疯狂为号召,住得拥挤,酒精泛滥,行为没人管。想想当年“文革”中打人的红卫兵有这种春假时候可以发泄一下可能就不那么残忍了也说不定。总之春假的海滩绝对动物凶猛,生长期的荷尔蒙在热空气里四下弥漫。
大学毕业以后就不会再到同样的地方度假了——毕业了就是毕业了。然后就有上述的夏天周末合租房子,有时间分享,有的有自己的别墅。再老了,退休以后,很多人彻底搬到佛罗里达去,终日度假了。那里有很多为退休老人建的社区,所以也有那场总统候选人选票风波,总统候选人到那里去竞选,一定要留神选票设计。
SOHO也好,波波士也好,很多人还是居住在传统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