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作:世界杯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思想工作:世界杯面0

世界杯一天天近了,我对国足在世界杯上捧杯的信心也一天天强了,不过此事与小贝受伤无关,主要是因为方便面。

中国足球队爱吃方便面,这个路人皆知。十强赛,国足于西征之前不是和200多碗方便面一道同机飞赴阿布扎比吗?此前,中青队参加阿根廷世青赛,代表团团长阎世铎亦押运了100碗方便面随行。而1997年的十强赛,国足也是靠方便面加榨菜度日。当然,最近这一次的结果是:我们吃了,我们出了。日、韩皆为世界上的方便面大国,前者更是方便面的始创国,届时不仅不用自带,赛场周边势必形成一个无与伦比的、强大的方便面“气场”,天时地利,此时不胜,更待何时?

就竞技体育而言,方便面究竟能给运动者补充多少体能,我是十分怀疑的。非但如此,方便面有时还是败事有余。去年在埃德蒙顿举行的第八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女子链球选手、亚洲纪录保持者张文秀本来状态极佳,在决赛中却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她的教练阚福林事后说,决赛前,张文秀感觉有点饿,教练建议她吃点肉食,但张执意要吃泡面。吃了以后感觉口渴,就大量喝水,喝了水就不断小便。到了赛场检录时,张文秀已有点慌乱。比赛时,张文秀又有了饿意,“感觉使不上劲儿”。

在一个运动科学的外行看来,饮食不仅是为了补充体能,更重要的是吃下去爽不爽,顺不顺。毕竟,最终上场比赛的是运动员而不是教练。当然,足协新闻官董华在十强赛期间的表达更为确切:中国队带方便面确有其事,但此次可能是只带不吃。米卢已向队员明确表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吃方便面,把酒店内提供的食品吃好才是正理。职业球员到哪儿打比赛就应该主动去适应该地的环境,其中包括食物。因此这200碗方便面可能到了比赛还会原封不动。时过境迁,去年夏天的这200碗方便面到底吃了没有?后续的报道我一直没有读到,当然,与结果相比此事已不重要。我觉得,方便面对于出国比赛的中国运动员来说已经具有吉祥物的意思,套用阚福林教练的话来说,它是中国运动员“迷信”的一种中国口味。也就是说,对于运动员这种具有特殊体能需求的人来说,方便面有一点意淫的味道。手里有面,心里不慌。

事实上,面条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迷信,尤其当一个中国人置身于他邦异乡,面条(意大利的不算,而北京的“加州牛肉面”在加利福尼亚州也肯定是吃不到的)不仅是肠胃的渴望,更是心灵和精神的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吃面条。因此,当“炸酱面”远在千山万水之外,“担担面”一时未能亲近,“云吞面”及“头汤面”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艰苦卓绝,方便面自然就成了苟且的首选。它不但便宜,而且便携,权当是随身多带了全家人的相册一大本。不过,一个携带方便面出国的人难免让旁人有些看法,最起码,方便面的制造和销售商的心里应很不是滋味。就像足球一样,方便面其实已经成为食品里面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种类,最具WTO概念。不仅中、美、日、韩皆为方便面产销大国,据国际方便面制造商协会预测:到2010年,全球方便面需求量将达到10000亿包,市场将比目前扩大20多倍。而在亚洲各地,它已经WTO到来历不明的地步,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被问到“方便面到底是谁发明的”时,有32.3%的印尼被访者认为是印尼人的发明;韩国则有25.6%相信是韩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我们比较客气,仅有17.6%相信此物乃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晶。对于“你最想请谁吃方便面”这个问题,日本人的答案依次如下:德川家康、克林顿、坂本龙马、织田信长、拿破仑、埃及艳后、圣德太子、伊莉莎白女王、披头士、丰臣秀吉。端的是“全球化”之至。

如果人性中对于“方便”或“自由”的无需理由的追求乃是贸易全球化被公认为最可以接受的理由,那么,方便面无论在生产、运输以及进食方式上,都没有理由不成为最WTO的食品。方便面里的“杯面”(Cup noodle,或称“碗面”)因捆绑了“杯”或“碗”而饱受欢迎,足球界的“世界杯”其实就是装在全世界这个“杯”里的方便面,正等待着我们用沸腾的热情去把它泡开。我本来以为饮食可以成为保持多元化的最后壁垒,不过,在听过有人向我诉说身在言语不通的欧州时是如何地思念北京或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至于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一见到麦当劳就想哭,就有“回家的感觉”时,我已经在考虑是否应把国足那种自带方便面的良好习惯视如“自觉反抗全球化”的悲壮行为,不管吃还是不吃。

不知国足这次是否仍携方便面出征,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按欧洲时间表做人的广大中国球迷在本届世界杯期间再也用不着半夜起来泡面了。时差大概是惟一不能全球化的东西。想到这件事,便多少有一点悲喜交集。